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二程 元谭 朱卷
查看: 4272|回复: 16

宋太常丞尚右郎兼史馆校勘---程公岁月记

[复制链接]

15

主题

973

回帖

354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542
发表于 2019-12-23 08: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程洪波 于 2020-5-18 08:47 编辑

                          
            宋太常丞尚右郎兼史馆校勘---程公岁月记


          先君姓程氏,讳坰,字鲁仲,世家饶之德兴。曾祖讳洋,赠承事郎;妣舒氏,赠孺人。 祖讳崧卿,朝奉郎,赐绯鱼袋 ; 妣胡氏,封安人。考讳燧,宣教郎致仕;妣王氏,赠孺人。
      嘉定十四年十一月戊子,先君生于德兴里居。
      嘉熙元年,领乡荐。
      二年,登进士第,以年未弱冠,抱敕两载。  
      四年,准告授迪功郎、临江军司户参军。   
      时外祖太保节使、丞相庄肃史鲁公,方以诗书元帅灭金扞鞑,督师奏凯,即军中拜相。印钟爱母氏,识先君俊颖修洁,俾首东床之选。于是,未戍临江,差监西京中嶽庙。   
       淳祐三年二月,特差充淮东制置使司干办公事。五月,改差充沿海制置使司干办公事,关升循从事郎。  
       十一年,丁孺人王氏忧。     
       宝祐三年,今太傅平章贾魏公卧护全淮,以寿春府下蔡县丞奏辟起家。
       五年,考举及格,改宣教郎。闰四月,差知安丰军寿春县事。八月,外祖庄肃公薨。遗表上闻,九重震悼,优加恤典。先君以长婿得旨,特与升擢差遗。 十月,添差通判镇江府。
       六年十一月,差干办诸军粮料院。
       开庆元年,磨勘转奉议郎。七月,除宗正寺薄。九月,兼史馆校勘。是月,除枢密院编修官,仍兼史馆。会鞑虏偷渡,危机交急,上以海道为忧,命先君以本职出督沿海水军,任责措置防拓,续准省箚堂禀。十月二十七日,入国门供职,图奏防海方略事宜,甚惬上意。十二月二十五日,除太常丞兼擢尚右郎官,仍兼史馆。是月三十日,以本职出使江淮,取兵入援。
       景定元年二月,入国门,又得旨往取江右援兵。将行,复留供职。三月,乞补外,不允。四月,轮当升对,一箚极言兵财利害;一箚乞毁方大猷所上三学条令,指陈剀切,无所隐避 。 首肯再三,赐之嘉奖。七月,免所居官。
        二年正月,赐绯鱼袋。二月,差知抚州。命下,以台臣奏谪南康。
        三年,移处州 。
        四年二月,奉 圣旨放便 。   
        咸淳三年十一月,丁宣教忧,哀毁成疾。以阴阳妨碍,安厝之期尚远,晨夕疚怀于茗块中。适暑湿郁蒸,疾证增剧,竟以咸淳四年七月二十九日,卒于先祖灵庭左次之寝。 呜呼,痛哉 。享年四十有八。  娶史氏,封孺人。子男三:幼学,以外祖该明堂恩,奏补将仕郎。幼存,以外祖遗表恩,奏补将仕郎。铁孙,尚幼。女二,俱早卒。   
        先君刚方简澹,动循绳尺。平居惟以经史自娱,虽隆寒盛暑不释卷,外祖最相器重。适惟孺人王氏之戚,外祖躬择葬地于东湖,舒眺俾卜居甬东,以便省松楸。舍番而鄞,非夙志也。天大投艰于诸孤,一二年间,即夺吾祖,又夺吾父。呜呼,痛哉 。先君疾革,精神不乱。呼幼学等面命曰:“我不克襄大事而往矣,汝等奉祖丧宜从厚,我丧则从薄,谨毋以后丧逾前丧。”言讫而瞑,一语不及它事。古人易箦反席,必欲得正而逝,生平操守于兹见之。母氏与诸孤,环泣攀号,擗踊摧裂。忍死以咸淳五年三月己酉,奉灵柩于慈溪县石台乡孝顺里芦山之原。葬曰薄,末暇丐铭于当代鸿硕,姑摭岁月大概,刻石以纳诸圹。孤子幼学等泣血谨誌
                                       
                           乡年眷家弟宣教郎新除史馆校勘张洪  填讳

        越 十 有 一 年,厝 次 己 卯 十 二 月 十 七 日 庚 寅,奉迁于鄞县阳堂乡大涵里骆公岙之原。  幼学谨重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973

回帖

354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542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5 10: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洪波 于 2020-5-18 08:47 编辑

            读《宋太常丞尚右郎兼史馆校勘程公岁月记》
                                                                                                                                                                                              程洪波

                         宋太常丞尚右郎兼史馆校勘程公岁月记
      
      碑题如上,全文共1022个字。碑高106厘米,宽73厘米。墓志之题、文,正书,共二十七行,行四十二字。原在王安石庙里,今藏东钱湖文化馆。此碑拓、碑记收录于章国庆编著的《宁波历代碑碣墓志汇编(唐五代宋元卷)》。

     先君姓程氏,讳坰,字鲁仲,世家饶之德兴。曾祖讳洋,赠承事郎;妣舒氏,赠孺人。祖讳崧卿,朝奉郎,赐绯鱼袋;妣胡氏,封安人。考讳燧,宣教郎致仕;妣王氏,赠孺人。                 
     嘉定十四年十一月戊子,先君生于德兴里居。嘉熙元年,领乡荐。二年,登进士第,以年未弱冠,抱敕两载。四年,准告授迪功郎、临江军司户参军。
     志文由墓主长子程幼学撰,故称墓主为“先君”。
      
程坰,字鲁仲 ,世居(江南东道鄱阳郡)饶州府德兴县(今德兴市)陇云(今龙头山乡龙头村)。
     
  坰公的曾祖父洋公,赠承事郎,正九品。这是因子崧卿贵而得推恩所获爵秩。古制:存曰封,亡曰赠。可见洋公的承事郎,是卒后追赠的。曾祖母舒氏,赠孺人(九品孺人)。孺人,是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以来用于封赠通直郎以上至承议郎之妻。宋制:对一品至五品的官员称诰,六品至九品称敕。一般都用“锡之诰命”、“锡之敕命”,诰和敕用不同的玺印。一品是一品夫人,二品是夫人,三品是淑人,四品是恭人,五品是宜人,六品是安人,七品是孺人,八品是八品孺人,九品是九品孺人。要是因为子孙的功绩而得诰封诰赠的,则前面应加上“太”字。
     
坰公的祖父崧卿公,字申甫,号南山。是开禧元年乙丑(1205)毛自知榜的进士,历官御史大夫;封江山县开国伯,食邑九百户;朝奉郎(正六品以上),赐绯鱼袋。绯鱼袋,是指皇帝赏赐的绯衣(红色的袍服)与鱼符袋。旧时皇帝给予某个大臣奖励,一般就是根据此大臣的相应品级赐予相应的服饰。从唐朝开始,官服依品衔而分颜色: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衔中必带“赐紫金鱼袋”的字样;州的长官刺史亦不拘品级,都穿绯袍。这种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废除,只在帽顶及补服上分别品级。唐时鱼袋中配有随身鱼符,至宋朝不再用鱼符,而是在袋上用金银直接饰以鱼形。宋朝时期,鱼袋分为两种:金鱼袋和银鱼袋。所以崧卿公的“绯鱼袋”是指红袍银鱼袋。祖母胡氏,封安人(六品官员夫人的封号)。

    坰公的父亲燧公,字子华。淳祐三年(1243年)乡荐(乡贡进士);淳祐四年(1244年)进士,历官淮安府使司,以宣教郎(从八品)任上退休;母亲王氏,赠孺人(八品孺人)。                 
   

     坰公,生于嘉定十四年十一月戊子,也就是十一月的初八,公元1221年11月23日。   
    嘉熙元年(1237),考中
乡荐(乡贡进士),相当于明清时期的举人,取得了下一个大比之年参加省试的资格。
    次年(1238),坰公即登戊戌周坦榜的进士第(《江西通志》卷五十一)。弱冠,古人指成人的年龄,20岁。而坰公登进士第时年仅18岁,故曰“以年未弱冠,抱敕两载”,也就是说他做官的资格有了,但年龄太小,还得等两年。“抱敕”,意为持有皇帝敕封的进士出身证书,等待着朝廷授官。      
     四年(1240),准告授迪功郎(从九品),去临江军做司户参军,主要是管理军队的户籍和军需物资。临江军,就是后来的江西清江县,现在的宜春市下辖樟树市。

      时外祖太保节使、丞相庄肃史鲁公,方以诗书元帅灭金扞鞑,督师奏凯,即军中拜相。印钟爱母氏,识先君俊颖修洁,俾首东床之选。于是,未戍临江 ,差监西京中岳庙。淳祐三年二月,特差充淮东制置使司干办公事。五月,改差充沿海制置使司干办公事, 关升循从事郎。十一年,丁孺人王氏忧。宝祐三年,今太傅平章贾魏公卧护全淮,以寿春府下蔡县丞奏辟起家。五年,考举及格,改宣教郎。闰四月,差知安丰军寿春县事。八月,外祖庄肃公薨,遗表上闻,九重震悼,优加恤典。先君以长婿得旨,特与升擢差遣。十月,添差通判镇江府。
     当其时,坰公的岳父史嵩之以儒将(“诗书元帅”)带兵相继收复了襄阳、信阳,“授宣奉大夫,右丞相兼枢密,都督两淮四川荆西湖北军马,进封公;加食邑,兼督江淮京湖四川军马……自是边境多以捷闻,降诏奖谕”,(《宋史•史嵩之传》)。“大胜方以灭金扞鞑”,按字面理解是大胜金兵,但实际上北方的金朝于南宋端平元年(1234)为宋蒙联军所灭,史丞相是从蒙古人手上收复襄阳信阳的。因此这里是以金兵代指蒙古。
    因为史丞相很钟爱他的女儿,而坰公未弱冠而登进士第,自然很优秀,所以丞相为女儿物色了一个好郎君。这样,坰公就没有去临江上任,而是到临安就任“差监西京中岳庙”这么一份工作。中岳庙,指今河南登封的嵩山,它是中国名山五岳之一,而五岳祭祀是古代中国国家祭祀中一项重要的礼制,南宋时期北土沦陷,五岳中只一个南岳衡山还在版图内,但南宋朝廷还是为了维持文化精神上的统一,仍然在临安每年“望祀”,并不是真的要到嵩山行祭祀之仪。“监西京中岳庙”就是这么一个从事“望祀”的机构。可见史丞相为长女婿谋得了一份安逸的闲差。   
    过了两三年,到了淳祐三年(1243)二月,估计也是史丞相的关照,坰公赴任扬州的淮东制置使司干办公事。没多长时间,坰公便在五月改差充沿海制置使司干办公事,关升循从事郎(从八品)。宋代文武官员“关升”资序的条件主要是考任、举主以及任职功绩等。一般的文臣州县官,以两任为关升期限。后期,又增加了举主的要求。举主不足,不许关升。选任关升,一般限举主三员,而改官必须要五员。由此可见坰公升衔,“举主”是很关键的,所以不妨猜想“举主”也是史嵩之丞相安排的。而沿海制置使司就在庆元府,该机构负责海防,节制水军,其长官一般兼知庆元府。制置使司内的成员为参议官、书写机宜文字、干办公事、准备差遣各1员,海道干当使臣4员。就这样,坰公升官,工作地点也到了岳父的故乡。  
    这期间,史丞相在六年十二月(1247年初),由于一言难尽的缘故而致仕,从此退出了官场,而坰公的升迁节奏也完全停止。在干办公事的任上干了八年,到了淳祐十一年(1251),坰公母亲王氏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定,坰公解官丁忧守孝,一般需要三年。但是,故制大概是25个月。         
    宝祐三年(1255),在后来做太傅平章贾魏公(贾似道)主政两淮时期,举荐奏辟坰公到寿春府(现在的安徽省淮南市)下蔡县当县丞(从八品下)。而那时,坰公丁忧期结束已经闲居一年多了。这一次起作用的,恐怕是坰公自己的人脉资源,因为贾似道与坰公是“同年”(即同榜进士),过去“同年”也是很有用的一层关系。这样,坰公就离开庆元府外出为官。
    五年(1257),考举及格,改宣教郎(从八品)。闰四月,差知安丰军寿春县事(从八品的知县,现在的安徽省淮南市寿县)。
    八月,史嵩之薨,宋理宗对遗族优加恤典。坰公以长婿得旨,特与升擢差遣,十月,授镇江府通判(从八品上)。据元至顺《镇江志》卷十六记载,坰公于次年(1258)二月抵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973

回帖

354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542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5 10: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洪波 于 2020-2-23 16:24 编辑

       六年十一月,差干办诸军粮料院。开庆元年,磨勘转奉议郎 。七月,除宗正寺薄。九月,兼史馆校勘。是月,除枢密院编修官,仍兼史馆。会鞑虏偷渡,危机交急,上以海道为忧,命先君以本职出督沿海水军,任责措置防拓,续准省箚堂禀。十月二十七日,入国门供职,图奏防海方略事宜,甚惬上意。十二月二十五日,除太常丞兼权尚右郎官,仍兼史馆。是月三十日,以本职出使江淮,趣兵入援。景定元年二月,入国门,又得旨往趣江右援兵。将行,复留供职。三月,乞补外,不允。四月,轮当陛对,一劄极言兵财利害;一劄乞毁方大猷所上三学条令,指陈剀切,无所隐避。首肯再三,赐之嘉奖。七月,免所居官。二年正月,赐绯鱼袋。二月,差知抚州。命下,以台臣奏,谪南康。三年,移处州。四年二月,奉圣旨放便。                                                         以上这一段履历最可注意的是,坰公在四年后的开庆元年(1259)又回到了临安,成为朝官。磨勘转奉议郎、除宗正寺薄、兼史馆校勘;除枢密院编修官,仍兼史馆。十二月二十五日,除太常丞(从七品)兼权尚右郎官(从六品,尚书左右司员外郎诸司郎中),仍兼史馆。次年,即景定元年(1260)的四月,坰公“轮当陛对”,是他一生最出彩的时光。轮当陛对,也就是文武百官轮流面见皇帝的制度,国之令典也;皇帝借此来了解朝政得失。坰公在陛见理宗时上了两个劄子,一极言兵财利害,一要求皇帝废弃以前方大猷所上的禁止三学(太学、武学、宗学)的条令。理宗听了首肯再三,赐之嘉奖。
     但这以后,坰公的官运走了下坡路。景定二年(1261)二月,差知抚州,要离开行在做地方官了,本来是升官,不料,任命刚下,“以台臣奏,谪南康”。抚州为府,南康为军,所以这里用了一个“谪”字,意为贬职外放。三年(1262),移处州 ,也就是现在的丽水市,这大概是平调。四年(1263)二月,“奉圣旨放便”。放便即放罢,是当时的朝廷对官员的一种罢免方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就地免职、即日离任”。
      坰公这一段时期官运的起伏原因,墓志中没有介绍。其实是因为他与同年贾似道分道扬镳,而追随了贾似道的政敌吴潜。吴潜在宁波史上被亲切地称为“大使丞相”,这是因为他在宝祐四年至开庆元年间(1256-1259)任沿海制置使大使,入朝便任左丞相兼枢密使的缘故。吴潜在宁波任官期间,对地方水利建设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宁波老百姓还是很记得他的。在吴潜历官成长过程中,曾经得到过史嵩之的提携,所以他对史嵩之的大女婿坰公给予照顾,也是人之常情了。但随着吴潜于景定元年(1260)被贬谪到循州(今广东省惠阳县)、三年(1262)被贾似道派人毒死,坰公在官场的路也就彻底走完了。《宋史全文》卷三十六:“景定四年二月壬子朔,诏吴潜、丁大全怀奸误国,即速天诛,朋附实繁,迁谪亦久,宜示宽恩。令尚书省日干具两党斟酌轻重。丙辰,刑部言:吴潜、丁大全两党人内已量移,程沐、胡用存、程坰、石正则、吴泳、汪洵之,并自便,永不叙用。”

     咸淳三年十一月,丁宣教忧,哀毁成疾。以阴阳妨碍,安厝之期尚远,晨夕疚怀于苫块中。适暑湿郁蒸,疾证增剧,竟以咸淳四年七月二十九日卒于先祖灵筵左次之寝。呜呼痛哉!享年四十有八。娶史氏,封孺人。子男三:幼学,以外祖该明堂恩,奏补将仕郎;幼存,以外祖遗表恩,奏补将仕郎。铁孙,尚幼。女二,俱早卒。   
     咸淳三年(1267)十一月,坰公因父亡丁忧守孝,伤心过度,落下疾病,竟于次年的七月二十九日即公元1268年9月7日亡故,年仅48岁。
     坰公的夫人史氏,封孺人,是史嵩之的长女柔卿。据《宋右丞相观文殿大学士谥庄肃永国公墓表》 记载:史嵩之有女四,长柔卿,封孺人,适宣教郎添差通判镇江府程坰。
坰公有三个儿子,幼学,幼存,铁孙;曾有两个女儿,俱早卒。

      先君刚方简澹,动循绳尺。平居惟以经史自娱,虽隆寒盛暑不释卷,外祖最相器重。适罹孺人王氏之戚,外祖躬择葬地于东湖,[金予]眺俾卜居甬东,以便省松楸。舍番而鄞,非夙志也。天大投艰于诸孤,一二年间,既夺吾祖,又夺吾父。呜呼痛哉!先君疾革,精神不乱,呼幼学等面命曰:“我不克襄大事而往矣,汝等奉祖丧宜从厚,我丧则从薄,谨毋以后丧逾前丧。”言讫而瞑,一语不及它事。古人易箦反席,必欲得正而逝,生平操守于兹见之。母氏与诸孤,环泣攀号,擗踊摧裂。忍死以咸淳五年三月己酉,奉柩窆于慈溪县石台乡孝顺里芦山之原。葬曰薄,未暇丐铭于当代鸿硕,姑摭岁月大概,刻石以纳诸圹。孤子幼学等泣血谨誌。                    
                   乡年眷家弟宣教郎新除史馆校勘张洪  填讳                     
     越十有一年,历次己卯十二月十七日庚寅,奉迁于鄞县阳堂乡大涵里骆公岙之原
幼学谨重誌
     坰公淡泊名利,行事有准则,平时以经史自娱,一年四季手不释卷,岳父史嵩之一向很器重他。当幼学的祖母王氏亡故时,史嵩之为亲家物色了葬地,因为东钱湖这边离亲家翁寓居的甬东地方近。可见坰公大概很早就把幼学的祖父母从上饶德兴老家接过来在甬东居住了。“舍番而鄞,非夙志也”。这个番字,应该指鄱阳郡,因为坰公故乡饶州德兴当时属于江南西道鄱阳郡的管辖之地。按坰公的想法,其实是不愿意将父母及自己安葬在异乡鄞县的。但归葬德兴,恐怕也没有资财,实在也没有能力实现叶落归根的夙愿。而东钱湖这边的坟地可能也没有搞好,这是坰公亡后暂厝慈溪县石台乡孝顺里芦山之原(现在的余姚市河姆渡镇罗江村芦山)的原因所在。
     “我不克襄大事而往矣!”这一句临终遗言,说明坰公赍志以没,抱恨终天,令人闻之沉痛。
     “葬曰薄”,就是坰公对自己后事安排的嘱咐,也即“汝等奉祖丧宜从厚,我丧则从薄”,因为当时可能幼学的祖父还没安葬(“安厝之期尚远”),所以不要把自己的丧事办得比祖父的还要隆重(“谨毋以后丧逾前丧”)。所以,幼学等谨遵坰公的遗愿,连碑文也没有请当时的大儒来撰写、来书丹。
     填讳者张洪,字伯大,鄱阳郡人,是坰公的老乡。据张洪自序,咸淳中分教四明,也就是说张洪当时正在庆元府学里当教谕或训导,请他为坰公填讳应当是合适的。
     坰公葬后十一年,已是元朝的天下,碑文末补题的迁葬日期不用元代年号(时为元至元十六年),反映了幼学等当时的遗民心态。“历次己卯十二月十七日庚寅”,即公元1280年1月20日。
     奉迁于鄞县阳堂乡大涵里骆公岙之原,就是现在的东钱湖旅游度假区下水村的长乐里山,也就是史嵩之丞相亲自为女儿亲家选择的归老以后的葬地位置,这个程坰公葬地的旁边(西边)就是史氏家族的第二代太公史简的夫人叶老太君的墓地所在,只是再确切的位置现在已无从得知了。因为发现程坰公的墓志铭,已经有几十年了。时间太久,估计当时发现的人也已经不在了。
     我曾去下水村寻访了几位七八十岁的本地老人,问他们是否知道那块原来保存在王安石庙里的程坰公墓碑。幸运的是,有几个老人都说知道有这个事。其中一位今年72岁的老人说,自他从小时候懂事开始,那块碑就在王安石庙里的戏台下面了。这说明墓碑至少在解放初就已经在王安石庙里了,也许在解放前也有可能。老人说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墓碑、石人石马等等,都被敲碎做了路基、地基,或者是河埠头,但放在王安石庙里的,似有老祖宗的保佑而留存至今,这才让我辈有幸知悉。

     最后,再来考证一下撰墓志的坰公长子幼学公。
      查《德兴陇云谱系》:“程幼学,字堇,坰长子,以外祖荫授明州鄞县主薄。元至元壬辰(1292)自明州归里省墓。有题南山庵二律详见本支谱”。
      民国《鄞县通志•舆地志》所记载的程姓氏族史:宋乡贡进士公堇,本安定籍,官鄞县主薄,遂家于甬东。越二世,启宁迁居八区陈婆渡乡程家堰。祠二,一在程家堰,一在程后岸。谱创于清乾隆五十九年,道光四年重修,民国六年又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973

回帖

354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542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5 10:5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洪波 于 2020-2-23 16:34 编辑

         查《鄞县通志•文献志》,元朝庆元路鄞县主薄的名录中没有程幼学,但有程鹏翼。我推测程鹏翼任鄞县主薄的时间大约在1301年。因为最早的任谦是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后任的朱申是在大德八年(1304),任、朱之间,还有张处论、杨济川、程鹏翼。从1292年到1304年,共13年。按照上面记录的各个任官时间,大概都是三年为一个任期。所以程鹏翼任鄞县主薄的时间应该是在大德五年(1301)。
       另一方面,根据墓志记载,坰公是在1240年与史嵩之丞相的大女儿(史柔卿)结婚的,故其长子幼学(讳堇)的出生可能在1241年左右。这样到了1301年,幼学公时年61岁左右。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
长子幼学(讳堇)出生要再晚一点,因为坰公还有二个女儿,早卒;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出生比幼学(讳堇)要早几年。如果,那二个女儿确实是比幼学(讳堇)要早几年,那么幼学(讳堇)就可能是在1245年左右了。这样到了1301年,幼学公时年57岁左右了。但是,这里需要有一个前提是程幼学(讳堇)必须活到65岁左右,才有可能与程鹏翼任鄞县主薄的时间相符合。
       那么,这个“鹏翼”,会不会是程幼学(讳堇)呢?
       我估计有一定的可能性。据《德兴陇云谱系》,可以推测幼学公任鄞县主簿是在南宋末期或者是元朝初中期,证据就是“以外祖荫授明州鄞县主薄”这一句话,因为元朝是不会承认前朝的“恩荫”结果的,所以幼学公任鄞县主簿,至少在《鄞县通志》记载的“任谦”之前,甚至更在元代前。这起码说明,《鄞县通志》的主簿名录不全。
       后来,我又去图书馆查看了《鄞县通志》,发现在南宋末年的那段时间,确实是没有记录鄞县县丞、主簿、县尉的名字,只有记录了当时任鄞县知县的人员名字。
       但是,后来的元朝政府也是有以下规定的。《元史》卷八十二《选举》:“(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诏路府州县除达鲁花赤(达噜噶齐)外长官,并宜选用汉人素有声望及勋臣故家并儒吏出身资品相应者,佐贰官遴选色目汉人参用,庶期于政平讼理,民安盗息,而五事备矣。”
      何况,以程幼学公,讳堇,又名鹏翼,来作为假设条件,那么做为史嵩之丞相的大外甥,而且曾经是以外祖荫功封将仕郎,那以其出身和资品,都可以符合元朝政府对于《宜选用汉人素有声望及勋臣故家并儒吏出身资品相应者,佐贰官遴选色目汉人参用,庶期于政平讼理,民安盗息》的政策。
       最终的答案应该在家谱里。至于这个“程鹏翼”也许是幼学、幼存、铁孙(幼淳)的儿辈甚至孙辈,究竟是哪一辈,从家谱的字行应该能看出一点端倪来。只是十分可惜,程家堰村和程后岸村的宗谱至今仍无缘得睹,是不是存世亦不明。
      希望奇迹能够发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973

回帖

354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542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15: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在做程坰公墓志铭文的拓片

本帖最后由 程洪波 于 2019-12-28 15:09 编辑

程坰公墓志铭文

程坰公墓志铭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973

回帖

354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542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15: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81228_10532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973

回帖

354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542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15: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81228_10561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973

回帖

354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542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15: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90212_13520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973

回帖

354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542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15: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90212_13532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973

回帖

354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542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8 15: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0190212_13540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程氏文化网

GMT+8, 2025-5-6 09:34 , Processed in 0.17145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