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二程 元谭 朱卷
查看: 2627|回复: 2

程氏族谱叙-四川井研程氏

[复制链接]

936

主题

1327

回帖

8095

积分

版主

积分
8095
发表于 2021-6-26 09: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程氏族谱叙
    吾族始祖三泰公,宋理宗时由湖北兴国州通山县宦游来蜀,历元、明、清六百余
年,子孙流传二十余世矣。兹际国家承平百数十年,子孙繁衍,枝枝叶叶愈茂愈密,不
叙谱以记之,后世代远年湮必至同宗同族而视等路人看,甚非敦宗睦族之道也。先君子
虑之。嘉庆初,约通族合修宗谱,既而有志未逮,爰集酝本支老幼会议,从三泰公六世
孙泗公房派以下,至下两辈,共十三传编次成谱,刊板印刷,俾各家藏,用垂久远,虽
敦睦之心稍慰,而合谱之志殊歉焉。今岁春,族众长老议兴合谱,属余任纂修职,余不
敏忻然许诺。一以阁族敦睦之谊,一以成先君子合谱之志也。
    溯我程氏宗族世系源流,先君子考据前明永乐时,十四世祖清公,崇祯时,七世门
徒公所修族谱,及清顺治初,大伯高曾祖腾万公所抄录,贻谱历历详见图叙中矣。兹合
谱当以三泰公之五世孙思温公之子为谱首考,思温公子四人:伯洞公、仲注公、叔泗
公、季诛公。查洞公旧谱载,系明中叶后分居邑北龙潭铺水1:2庙;后油公之孙伯川公,
亦分居邑北程家场,与水口庙仅越数里。今有伯广公之后嗣裔甚繁,查究来历及世业落
处,知为洞公脉无疑。然近日录谱,何以不祖洞公,而竟谓伯川、伯可、伯广系弟兄三
人。明洪武初,自楚麻城入蜀,坐落研北程家场,其说殊不足信。大抵由明迄清以来,
未谙族有旧谱可核,讹传附会,故耳况三泰公后三传至会仙公辈,旧谱载的洪武时由会
仙公至今已有十九传矣。而谓伯广公辈亦洪武时人,至今仅十四五传,抑何辈教相悬若
是耶!盖伯川公者,系泗公之长孙,兄弟三人,次名川季、会川,乃泗公子钟灵所出,
本川字行,非以伯字作班名也。窃查明季时族丁浩繁,排行紊杂,或伯万、伯广为泗公
之孙,因与伯川公邻居,又属从堂兄弟,遂联伯字作班名未可知也。果尔则是洞公之
前,伯广公之后均有确据。独其中应缺钟字班一传,世代遥遥,谱牒无稽,以致疏漏又
未可知者矣。因于世系图中缺一代,用示疑以传疑之意。至伯川、伯万二公后裔,虽邑
中未入谱者不少,程姓即远徙邻封州县者尤多。然皆无从稽考,殆又不无遗憾云。注公
一房支脉,考据旧谱无讹,后裔多播迁他邑,附居研中者寥寥,而概然议合谱焉!泗公
即余这十一世祖也,历代世次相传,皆本旧谱确据,诛公房旧谱亦载源流班次迭传,并
有喷园古碣可考目,今后裔繁茂与泗公房同,夫以洞公、注公、诛公三房子孙慕泗公脉
叙谱多年,急欲议合谱,诚美举也。所系顾不重哉。余素览纪传,每慨然予明季兵燹逃
亡而失家乘者不一,况久经乱离土贼蜂起,争相屠害,亡者甚至千百,存者或者仅二
三,蔓草荒烟,民居寥落,粒食未遑,谁知有木本水源支分脉别者,以故世代流传久
远,愈昧班行失次,稽考来由殊可收也。幸我龙溪之属,源流尚有前明先人贻牒可据。
虽三泰公六传而后世次多不符,岂无缺略。然自清定鼎之初,诛公之后裔祖颐公学名远
舆,泗公之后裔续先公本弟兄相称,且敦和睦,二公子孙今近十传矣。长幼尊卑1旨本二
公称谓,迭次而下未之有易也。即洞注二公房合泗诛二公房,长幼相称亦多。历年所因
谱以叙之,订十六字家班行(详见凡例),以联之后世子孙挨次取名,慎勿妄易班字。
以致行次紊杂,则幸甚此先君子之志也。余谨赞成之。若失敦宗睫族之说诗书,启后礼
乐传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处草野而为善良,立庙廷则矢忠义。先辈诸叙中激切劝
诫之言尽矣,兹不赘言。
    清嘉庆己卯冬
    泗公房十一世孙进士候选
    教谕程涂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78

回帖

839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839
QQ
发表于 2021-7-6 21:3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这些谱叙,如程氏祖人耳提面命,谆谆教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

主题

136

回帖

242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21
发表于 2025-7-19 03: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氏族谱序(现代文)

我们程氏家族的始祖三泰公,在宋理宗时期从湖北兴国州通山县来到四川做官,历经元、明、清三朝,至今已有六百多年了,子孙代代相传,已经超过二十代。如今国家太平安定已有百多年,子孙日益繁衍,枝繁叶茂,如果不编修族谱来加以记录,等到年代久远,亲族之间反而会视若陌路人,这是违背亲族和睦的道理。先父早已深知这一点,在清嘉庆年初就曾计划召集全族合修族谱,然而事未竟成。于是便召集本支的长幼家族成员,从三泰公第六代孙泗公的后代开始,向下延续十三代,依次编排成谱,并刻板印刷分发各家收藏,作为永久之用。虽然部分实现了敦亲睦族的初衷,但合修全族之谱的愿望却终究未能实现。

今年春天,族中长老商议再次发起全族合谱之事,并委托我担任主修。我才学浅薄,但为弘扬家族和睦之情,亦为完成先父未竟之愿,自当欣然应允。

追溯我们程氏家族的世系源流,先父曾参考明永乐年间十四世祖清公的族谱、崇祯年间七世门徒公所修族谱,以及清顺治初年我大伯高曾祖腾万公所抄写的谱本,这些资料在图谱中均有清晰记载。此次合谱,应以三泰公的五世孙思温公的儿子为开端。思温公有四子:长子伯洞公、次子仲注公、三子叔泗公、四子季诛公。

据查旧谱记载,洞公一脉在明代中叶迁居至本邑北部龙潭铺水口庙附近,其后裔油公的孙子伯川公,也迁至附近的程家场,与水口庙只隔几里。今有伯广公的后代人丁兴旺,查明其来历和迁居地,确属洞公一脉无疑。但奇怪的是,近来有谱中却不以洞公为始祖,反说伯川、伯可、伯广三人为兄弟,自明洪武初年自湖北麻城入川,定居在程家场。这种说法明显不可信。明清以来,不了解旧谱的人往往误传附会。再看旧谱记载:三泰公以下三代至会仙公,生于明洪武年间,至今已有十九代;而伯广公等人若也生于洪武初年,至今却仅传十四五代,两者代数明显不符,岂能如此相差悬殊?

实则伯川公是泗公的长孙,兄弟三人:川季、会川,皆为泗公之子钟灵所生。本为川字辈,并非“伯”字排行。查明末时期,家族人丁繁多,排行混乱,或许伯万、伯广原本是泗公之孙,与伯川公为堂兄弟,住得近,遂以“伯”字合称一辈也未可知。若真如此,则洞公以上、伯广公以下皆有确据,只是中间应有一“钟”字辈尚未确证,代系失考,因此在族谱图中故意留出一代,以示传疑。

伯川、伯万两支后裔,虽本邑尚有不少未入谱的程姓族人,但迁往邻近州县的更多,均无从查证,也是一大遗憾。仲注公一房,根据旧谱记载清楚,其后人多已迁往他邑,在本地居住者很少,但这次亦全族共议修谱,甚是可贵。

泗公正是我这支的第十一世祖,历代传承均有旧谱为据;诛公一房旧谱亦记载有世系与班辈,其“喷园”古碑亦可作为考证。如今其后人也已繁盛,与泗公一支不相上下。洞公、注公、诛公三房的子孙,羡慕泗公一房有谱可依,盼望合修家谱多年,此次终于得以实现,实乃大好之事,岂可不重视?

我平时阅读史籍,常为明末战乱逃亡中失传的家乘感到痛惜。更何况当年战乱四起,贼匪蜂拥,屠杀惨烈,成百上千的人死去,幸存者也往往只有一二。田园荒芜,民居零落,温饱未保,何谈族谱世系的延续?因此许多宗族世系传承已模糊不清,难以考证。幸而我们龙溪这一支,还留有明代先人传下的族谱为据,虽三泰公以下六代之传承偶有不符,或有遗漏,但自清初诛公之后,其子孙颐公学业出众,泗公之后的续先公与其为兄弟,两人兄友弟恭,世代敦亲睦族,迄今已传近十代。长幼尊卑皆以二公为分界,代代相承从未更改。即使洞、注两支并入泗、诛两支,其长幼之称亦有一定之序。

因此我们依据族谱,为后代制定十六字的班辈排行(详见凡例),供后人依序取名,切勿擅自更改班字,以免辈分混乱。这也是先父的一片苦心,我自然要全力支持。

至于那种忽略宗族和睦的说法,诗书典籍早有明训——开创礼乐传家之道,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即使居于乡野,也当为忠良之人;若有朝为官,更应以忠义立身。前辈族谱中对此已有许多激励劝诫之语,此处就不再赘述。

清嘉庆己卯年冬
泗公房第十一世孙、进士候选、教谕程涂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程氏文化网

GMT+8, 2025-8-18 06:50 , Processed in 0.16312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