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二程 元谭 朱卷
查看: 682|回复: 1

源流序

[复制链接]

5

主题

4

回帖

423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23
QQ
发表于 2023-9-2 10: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源流序

慨自守素不作,姓氏之传无闻,经书不详,世袭之载莫考,后之人欲溯源探本不几有难焉者哉。然而流之远者必有源,叶之茂者本乎根,固不可徒索近而忘远,更不可冒别派以希荣。昔崇韬拜郭子仪墓,君子非之,狄青不认狄梁,士者笑之,诚以真伪不可不辨也。是故溯本末始明世袭、别支派、详生亡丁,俾世世子孙誌支弗失,豈可苟焉而已乎?甲等家师啟儒兄其修谱也有年矣,但云程氏受姓始自伯符肇宗,来自江右封国,政有三异,及后列国晋汉以后,其间声名最显者,晋有托孤之程婴,周有倾盖之程生,汉有锡封广平之程泰,东晋万户顶戴之元谭,梁有精忠贯日之灵洗,唐有父风开国之文季,及乎大宋,一时人文蔚起,祖灵秀达而明道、伊川两夫子出焉,深探孔孟之渊微,博通经史之精奥,其鸿功剧烈更难僕数也。穷恨世故桑沧,时地迁流,风霜兵变,鼠朽鱼蠹致哉,前有而后失,简存而册亡,欲问其事而故老皆无存者,遂使其中之联其属别其序,由派而分,一传再传者,茫然其莫识矣。
  余师兄造谱之日,几欲会老宗於江右,不禁望风而踯躅,顧囊橐而欷歔。暨予馆家廟以来,目擊乎木主燦列,以沚公为所自出,而以大明星山公配之,星山公之上慨乎其不之也。余惄然隐尤兴,师兄贫道贫境恍同一辙,思本思源徒有是心,既不能推崇无黎尊亲,又不克录访旧遗收族联宗,不孝不仁,余实为之,其又何尤?所可信者,徽州歙县二十五都篁墩老宗裔孙景伊者,官居圣朝保和殿吏部尚书,念我程氏支派迁流星居各散,因嘱老宗祠首人字镇国负谱来祠,余因同族人宾宴数日,兴设祖支不爽分毫,因观其谱起自伯符,自周以迄明末,枝枝叶叶朗然见於统谱之餘,且谱载吾祖沚公、盈公原居徽州歙县,至士宁公唐末黄巢兵乱,乃迁江右饶州府鄱阳县长板桥大堂门居焉,传十七世至崇公字云初,以父荣易,元末为广西桂林太守,元殁死难,惟崇公回原路过兴国之通羊是也,遇红贼变,归路难艰,因留居通羊二都,遂为通山程氏之始祖也。至崇公四世孙宁公生三子:长朝信、次朝俊、三朝佐。俊佐二公仍居通山老宅,信公字星山始迁咸县麻塘坂,既迁六都黄土坎,复迁七里冲,是为吾族始迁之祖焉。余读谱之下,不禁喟然叹然,喜曰:吾氏数百年之支派不得其详者,今日见之矣。余祖迁居之源流不卜来自何因者,今得其故矣。宁非吾族中之一大幸也哉?余敬录其南北统宗世袭以冠居谱首,后列星山公以下十余代之生亡莹葬,以诸谱传流族人,庻几后之仁人孝子可以考而不謬焉耳。是为序。

大清乾隆三十九年甲午岁蒲月上旬之吉

  小赛裔孙啟甲字文魁謹撰

道光二年壬午岁  季冬月 榖旦

庠生裔孙昌书字遇春松筠氏敬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

主题

136

回帖

242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21
发表于 2025-7-19 03: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源流序(现代文)

自古以来,若一个家族安于本分、不事张扬,其姓氏的传承便往往难以为人所知。经典中记载不详,世代相承的资料也难以考证。后来之人若想追根溯源,探寻本始,岂不困难重重?然而,水流得再远也有源头,树叶再繁茂也都源自根本。因此,我们断不能只关注近处而忘却远祖,更不能冒认其他支派以求荣耀。古时,崇韬拜祭郭子仪的墓,受到正人君子的非议;狄青不认狄梁氏,也被士人讥笑,正是因为真假不可不辨的缘故。

因此,追溯源流、本末分明,才能了解家族的传承系统,明确支派分支,详细记录生卒人口,让后代子孙得以辨认自己所属支系而不致混淆。我们怎能随随便便应付了事呢?

我的宗亲啟儒兄修撰族谱已经多年,他曾说程姓的起源始自伯符(即程伯符,为始祖),建宗立派于江右(江西)一带,当时政局有“三异”(指三个重大变动)。后世到了晋、汉各代,程氏名声最显者有:晋代为孤儿托孤的程婴;周代与他人倾盖如故的程生;汉代被赐封广平的程泰;东晋万户顶戴的元谭;南朝梁代忠诚贯日的程灵洗;唐代开国有功的程文季。到了宋代,人文兴盛,我族祖上程灵秀才德卓越,其后出有大儒程明道与程伊川两位夫子,深入探讨孔孟之道,精通经史义理,他们的功绩之大实在难以尽数。

但世事无常,沧海桑田,世代变迁,风霜战乱,书册虫蛀鼠咬,致使前人所留资料多有失传,原本清晰的支属、序列、派系,在一代又一代的口传中变得模糊难辨。

我师兄当年修谱时,曾想亲自前往江右拜访宗亲长者,但因种种现实困难,望风兴叹,囊中羞涩,徒生感慨。后来我在宗祠中任职,亲眼见到祖先木主排列整齐,以沚公为本支始祖,配以大明星山公。但星山公之上的源流却缺乏记载,我内心不禁怅然,感到有隐忧遗憾。师兄贫困,我境况也不佳,虽有追本溯源之心,却无力访查旧谱、收族联宗。作为后人,我深感这是我辈的不孝与不仁,内心实感愧疚,又能怪谁呢?

幸好徽州歙县二十五都篁墩的老宗支孙景伊,官至清廷保和殿吏部尚书,心怀宗族,念及程氏支派流迁、星散各地,特嘱家乡宗祠长辈字镇国带谱来访。我因此与宗亲聚会数日,核对祖系,丝毫不差。此谱起于伯符,自周代一直延续至明末,枝枝叶叶皆清晰可见。谱中记载:我族祖先沚公、盈公原居徽州歙县。至唐末黄巢之乱,士宁公因战乱南迁至江西饶州鄱阳县长板桥大堂门,传至第十七代的崇公字云初。其父荣易曾任元朝广西桂林太守,元亡后死于变难,惟崇公返回原籍途中路过兴国县通羊镇,因遭遇红巾贼乱,归路受阻,遂定居通羊二都,成为通山程氏的始祖。

崇公的第四代孙宁公,育有三子:长子朝信、次子朝俊、三子朝佐。朝俊与朝佐仍居通山老宅,长子朝信(字星山)则迁往咸宁县麻塘坂,后移居六都黄土坎,再迁七里冲,是为我支真正的迁始祖。

我读完这部族谱,不禁感慨万千,欣喜说道:“我们程氏支派数百年来的传承原本模糊不清,今天终于得以明了;我祖先迁居的原因本来不可考,现在总算知道了。”这难道不是我们一族的大幸吗?

我于是恭敬地将此《南北统宗世袭表》抄录下来,置于族谱之首,并附以星山公以下十余代的生卒、葬所等记录,传与族中人流传查阅,期望后来的仁人孝子据此查考不致有误。这便是本序的缘起。

时间:
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五月上旬吉日
小赛裔孙啟甲(字文魁)谨撰

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十二月谷旦
庠生裔孙昌书(字遇春,松筠氏)敬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程氏文化网

GMT+8, 2025-8-18 06:50 , Processed in 0.15510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