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二程 元谭 朱卷
查看: 2144|回复: 2

宜興和橋程氏溯源辨說

[复制链接]

905

主题

1229

回帖

7648

积分

版主

积分
7648
发表于 2020-4-16 16:3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宜興和橋程氏溯源辨說
溯源録自序
嘗聞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譜之重由來尚矣。余先世系出祝融,至周時有國程之封,始得姓,
有司馬之命始見於經,有仝狐之義始光諸策,有翼漢之勳始垂諸史傳。自漢以下代有聞人,其族
望江南則自元譚公持節來新安始。又十三傳而爲儀同,十四傳而爲威悼,儀冋之後十二世有曰纂
者號逍遥子,生珍,珍生八子:洎、沚、渾、澤、澐、湘、淘、汾,余攴出于汾。唐天祐四年由休寧遷河
西公苦曉陰陽冢宅皆自揆定,長了彦贇,贇次了延長遭水患,廣順三年由河西遷範坑。延長生
八子,長文富,傳十一世孫寅再遷坤沙。寅生瑞,瑞生端,端生文廣,元至正庚子由坤沙遷郡北門,
是爲余北門祖,自元譚公來凡四十五世。文廣生二子:長友德,局束房祖,次友道,是爲西房祖。
友道生五子,次永善,永善亦生五子,其三大武,生三子,其次尚智,余出尚智之後,家世多業賈,鮮
有聞人,故自遷範坑後長子文富統宗註失傳,寅遷坤沙後亦僅存名氏,累世不振,猶記先君有言
曰:吾族無繼起,其漸泯矣乎?善乎驃騎訓有云:三世不修譜,非賢孝也。小子楨謹刻而識之,不
敢忘。自是以來,留心家乘幾餘載,會因清理元譚公墓,諸宗咸會于世忠廟,因得遍觀族牒,作
而歎曰:水木木源其在是矣。考藪精詳,則冇璇公都官槐瀕諸譜,足爲吾宗文獻,况子小子庯誾
藹陋,何敢妄生臆見,牴牾先正,但究統宗諸譜,不無舛訛混淆,疏漏異同,因得折衷諸譜纂集成
編,與諸公就正而商量之諸譜中,蓋冇徵事訛者,冇祖而非祖者,有什而非止者,有非繼而書繼者,
有非闕而譜闕者,有冇傳而書無傳者,有有子而書無子者,冇非所宜増而増者,冇非所宜略而略
者,有人同而名異者,冇世訛者,冇字訛者,諸如此類,不可嬋述,不爲考訂,傳疑傳信,則何以示後
世。兹予略舉其概,所謂徴事訛者,如嬰全趙孤,春秋時事也。撫趙武而非趙武鲰王,去戰代相,
縣嬰何由,見趙分晉,主父何爲,爲嬰持服乎?是徵事訛矣。所謂祖而非祖者,吾新安程,魏安鄉
侯裔也,吴都亭非元譚高祖,統譜何爲舍昱而祖普乎?譜又以皆爲北宗祖,富爲南宗祖,則祖而非
祖矣。所謂止而非止者,興田、上程二派瓞綿,科第蟬聯,統宗于二派,書止澐、淘始遷漢口,二公
修譜於同時,有源流事蹟可據,會通載淘有子早卒,是止而非止矣。所謂非繼而書繼者,余按漢
口、蓀浯諸譜云,淘公三子:曰孫、区陳、囯徐。淘公之後,惟遷龍灣一房特盛,其他寢微。十一世
孫大醫自得贖復元譚墓,族兄逢乍及方總管記文皆稱其爲淘公之後,子孫居杭州,似無繼旭事,統
宗則謂淘繼旭,清溪續圖誤從統宗議,亦稱繼旭,是非繼而書繼矣。所謂非闕而譜缺者,他譜于幹
公之子闕和稽清溪譜云,幹有四子:忠、惠、慈、和。和之子曰維,子孫遷新建,宋朱子門人尊已、
正思、柳湖三先生皆其後也,和安得獨闕乎?是非闕而譜闕矣。所謂有傳而書無傳者,秉彝次了
曰建統宗書建無傳,峨山譜稱伊南通證謂,歙潛川程氏岀于建,嶧四子曰秀,亦書秀無傳,且多變
易,按祁孟及頊譜載,秀長子譚爲蔡州房,四傳至文簡公琳,秀次子俶,生文明學士羽,四傳至二程
先生,秀何得書無傳乎?是有傳而書無傳矣。所謂有子而書無子者,統宗書汾無子,按祁譜載汾
生四子:彥贇、彦樞、彥榕、彥材,孫十二人,曾孫二十餘人,璇與祁冋時,祁稱璇家譜有善本,乂嘗
云自汾而下至璇兄弟之子孫凡八世,可謂詳矣,黄墩弗深考而稱汾無子,是有子而書無子矣。所
謂非所宜增而增者,澐之子亮、蕪、寰、季,漢口自譜諒足爲據,其稱仲繁生五子,係浮祁各派房祖
且漢口譜亦無仲節、南節世系,是殆非所宜増而増矣。所謂非所宜略而略者,諸譜載兀譚公其祖
曰延,父曰牧統宗獨稱公祖父失諱,岦諸譜稱公祖父者其皆無所承乎?是乂非所宜略而略矣。
所謂一人而名異者,道業之子五人,按休寧譜名次崇、次超、次熊、次虎、次豹諸堂從俱冠以次爲行
列,槐塘譜則名廣宗、廣超、廣雄、廣虎、廣保,未知當從誰者爲是乎?是一人而異其名矣。所謂世
訛者,淘自序云,自淘而上溯忠壯凡卜五世,統譜改稱卜三世,元譚公下一傳爲彪超,冉傳爲榮馮
統譜以元譚生長民,長民生韶頊,譜譏其變易九世官爵字諱,又沚之孫曰從發,·統譜混亼渾房郇位
下,爲渾之孫是世訛矣。所謂字訛者,牧公字仁函,他譜或書仁幽,忠壯夫人董氏,他譜或書童
氏,渾之三子郇、H郾、凵郎,他譜或書朗,延堅之子信,他譜或書訊,黄墩又誤以玢爲汾,濰爲
維,是皆用字訛矣。他如璇公之世譜冇有序,諸序闕載其名,惟蓀浯譜序其名尚存,瓊公三世孫曰行
之,生四子,璿公三世孫曰茂,生三子,槐塘譜註七支,舊譜未續,不得其傳焉。按統譜註二公後裔
及遷地分派甚詳,乂當拈岀無疑,後人凡楨所贅詞,以前譜證後譜之疏謬,非以亍臆證譜之疏謬
也,有舛訛焉,是後人之舛訛,非前人之舛訛也,冇牴牾焉,是此譜之牴牾,非彼譜之牴牾也。予辯
訛補遺頗彈心力,輒不自量度,釐正成編于各圖位下,有考據異同,别以墨圉,詳次摘岀,請正諸
宗庶,見諒于公評保無取譏於異議,其有直言招尤觸冒忌諱,後之君子或罪余矣。然别派同源
殊枝一本,何疏何親何好何惡况據譜指陳,非私臆說,試爲詳敭,昭昭其見,後之桔」應諒余矣。
時康煕十七年歲在戊午春三月吉旦,郡北門裔孫茂楨謹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198

回帖

1384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384
QQ
发表于 2020-4-16 22: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整理艰涩的古文字,元辉宗亲辛苦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

主题

83

回帖

2139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139
发表于 2025-2-15 03: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宜兴和桥程氏溯源辨说 · 溯源录自序

我曾听闻,万物的本源在于天地,而人的根本在于祖先,因此编修家谱自古以来就备受重视。我的先祖最早可追溯到祝融氏,到了周朝,有程国封地,因而得姓。先祖中曾有人担任司马之职,历史文献中也有关于仝狐的记载。东汉时期,我的先祖程翼建功立业,功绩载于史册。自汉代起,我们家族中历代不乏名人,尤其在江南一带,从元代程谭公来到新安开始,家族的声望逐渐显赫。

再传十三代,家族中出了仪同三司,十四代则有威悼公。仪同公的后代到第十二代时,有位号称逍遥子的程纂,他生下了程珍。程珍有八个儿子,分别是洎、沚、渾、澤、澐、湘、淘、汾。我这一支是从汾公的后代传下来的。

唐天祐四年,我的祖先从休宁迁至河西。当时,祖先精通阴阳风水,亲自选择墓地,并定下家族的发展方向。长子彦贇继承家业,其弟彦延在广顺三年因遭水患,又从河西迁往范坑。

延长生了八个儿子,长子文富,传到第十一世孙寅时再次迁居坤沙。寅生瑞,瑞生端,端生文广。元朝至正庚子年,文广从坤沙迁至郡北门,因此他被称为“北门祖”。文广生有两子:长子友德是东房祖,次子友道是西房祖。友道生了五个儿子,其中永善的第三子大武生下三子,次子尚智为我这一脉的祖先。

由于家族长期从商,少有名人显贵,因此从迁居范坑以后,家谱的修订多有失传。先祖寅迁坤沙后,家族的传承仅留下了姓名,家族逐渐衰落。先父曾感叹:“我族若无后起之秀,恐怕将逐渐湮灭。”古训有云:“三代不修家谱,便非贤孝之人。”我因此深感责任重大,决定整理家族谱系,警醒子孙后代。

自那以后,我多年来专注于家族史的整理。一次,在清理元谭公的墓地时,家族亲族齐聚世忠庙,我得以翻阅众多族谱,发现家族的源流脉络。经过详细考证,参考了许多古谱,其中如槐塘和都官的家谱,都是珍贵的文献。我不敢妄加揣测,更不愿违背先贤之言。然而,各类家谱中却存在不少谬误与遗漏,有些内容甚至相互矛盾。

因此,我决定以诸谱为基础,综合考证,纠正错误,编成新谱,并与族中长者共同商议订正。以下列举部分常见问题:

事实错误:例如,家谱中将程氏先祖比作赵武扶孤的故事,实属附会。赵武是春秋时人,与程氏并无关联,这便是事实错误。
误认祖先:程氏始祖来自魏安乡侯,而非吴都亭。为何统谱舍弃魏安乡侯而认吴都亭为祖?此乃误认祖先。
错断传承:例如上程和兴田二支家族,本是科第相继,子孙繁衍,但统谱却误记二支家族已断绝。
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如遗漏子孙、误增或误删人物、世代错乱、名字讹误等等,情况复杂多样。若不进行详细考订,后人必然被误导,难辨真伪。

我因此谨慎校订这些错误,力求准确无误。希望这部家谱能为后世子孙提供参考,让他们知晓家族的根源,不忘先祖之恩。

—— 程楨谨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程氏文化网

GMT+8, 2025-5-3 09:58 , Processed in 0.15632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