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二程 元谭 朱卷
查看: 2182|回复: 1

程氏世谱序(程祁)

[复制链接]

93

主题

181

回帖

719

积分

版主

积分
719
发表于 2019-12-20 22: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程氏世谱序
程氏望出广平,其上世盖高阳之诸孙也。在五帝,世为火正黎、为祝融、为和仲和叔。逮及周成康之际,始受封为程国。由周而下,世有闻人,见于传记皆有可考。唐末五代之乱,亡失旧谱,上世次序不可复知。
祁为儿时,受教于先祖曰:“程氏中微,不得祖牒。自吾有知,深忿惜之。今且老矣,子孙必当承吾志。凡遇同族,宜博采访,期于必获而后止。且吾闻之先府君,以为吾家盛德之后,盖重安忠壮公之系姓也。”其后,家君为和州历阳县尉。故吴门光禄帅洪道过南豫,从容谓家君曰:“吾姓同出篁墩,而谱不传,意其遗落民间,尚未泯坠。吾曹游宦,先至歙郡,当力求之,毋忘以完本相寄也。”
熙宁十年春,家君由小著得请知歙之婺源。明年,岁在戊午,实元丰元年正月初九日,于歙县得程氏数十家于篁墩。其豪曰志忠,率诸族父子兄弟迎谒道左。虽然少学,亦颇知礼,盖有衣冠遗风焉。从而询之,乃出其家谱一卷。祖孙相传多历数年,文字漫灭,世次不明。又得所谓相公墓及宅基、射蜃湖、浴马池等处。里民谈忠壮公遗事,历历可听。其盛德在民,岁时相与祠事不绝。家君既拜墓下,又从歙令张世望借取图经,因以考实,所闻盖皆符合。居无几,海宁族人程立,亦献其所藏世次一卷。两家谱叙,仅足以相补。词多鄙野,不成句读。或传歙程璇家有善本,会其家,有回禄之变,併以亡失。先是,家君将之歙,留祁居家。自婺源至篁墩,岭道回还,凡二百余里。既行之日,祁夜梦如迷途,入一大墓中,意甚恐。适逢一古衣冠丈夫,援手而指之曰:“道此而可还家也。”及寤,颇记其状。
比家君还自歙,述墓茔林隧之事,如梦所见。于是家君悉以所得程氏谱书付祁,曰:“汝当论次。吾读旧谱,至荆州骠骑有三世不修谱之戒。诚哉是言也。且忠壮公,精灵英爽,死且不朽。殆神有意,囑汝于梦寐,我滋异之。”
祁奉命不自揆度,实始载其事于心。由是稽考史传以相证佐,一代定著为一谱,以开元谱为第一。其后十年,调补玉溪,椂其书粗成。然犹未敢以为是也。
东南族人或有好事者,随辄取去,离析卷帙,迁附臆说。其所定本,多所异同,往往剽写以为祁所定。前后相诡,理出厚诬。
元佑间,祁掌教卫。学暇日,复加铨择,铅椠编简,不去几案者垂又五年,乃能讫事。因窃叹曰:程氏谱牒,散漫无记久矣。凡我同姓,宜所共惜。
今以祁之固陋,其所论次,大惧不文,不足以发扬万分之一。然其世序、条例,颇用史法,井井条理,不为不备也。倘宗人与我同志,或嗣有所见,或别有藏书与今谱不同者,愿以见教焉。以祁犬马之齿或未衰也,尚庶几改之,予日望之。

绍圣二年(1095年)岁在乙亥长至日书于太学之直舍  裔孙 谨序
皇朝康穆公讳戡,文简公讳琳,位至两府。熙宁中文简公之族有讳嗣宗者以九卿出知新安,屡询副医博程宗颜求所谓黄墩世谱,未之得也。又文简公赋吴门挽诗有乌衣姓行之语,又郎中X亦文简公族,最重世契,与家君叙同姓之好,甚相欢也。又讳颢与家君同擢嘉祐进士科,讳颐元祐九年司马左揆,光吕右揆。公著洛尹,韩丞相绛乞特加召命,待以不次,以矜式士类,裨益风化。诏充西京国子监教授。处士方剡表恳辞敕命,X召赴阙宣德郎、秘书省校书郎,未授,加通直郎崇政殿说书,侍讲久之,倾动闻听。处士后退居于洛,尝著洛宗谱一卷,盖宜上系此谱之次云。祁谨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

主题

136

回帖

242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21
发表于 2025-7-15 07: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氏世谱序(现代文翻译)

程氏家族最早出自广平,其上古祖先大概是高阳氏的子孙。在五帝时期,历代祖先曾担任火官祝融等职位。到了周成王、康王时代,才开始被封为“程国”,程氏由此得姓。从周朝以来,程氏后代中不断有显赫人物,史书上都可以查证。只是自从唐末五代的战乱后,旧的族谱丢失了,祖先的世系已经难以完全追溯。

我祁小时候就接受祖辈的教诲,他们常说:“我们程家如今衰落了,连祖谱都失传了。自我懂事以来,对此一直感到遗憾与愤怒。如今我年纪已大,子孙后代必须继承我的遗志。凡是遇到同宗族人,都应多加打听,一定要找到家谱为止。我也曾听父亲说过,我们家最有声望的一支应是安忠壮公(即程公)这一脉。”

后来,我父亲被任命为和州历阳县的尉官。有一次,吴地的光禄大夫洪道从南豫路经过,悠闲地对父亲说:“我们姓程的,都是出自篁墩一支,可惜族谱失传了。我想可能还在民间流传,没有完全消失。我们现在为官在外,若谁先到了歙郡,一定要尽力寻找,找到后记得寄给我一份。”

宋神宗熙宁十年春,我父亲从小著调任歙州婺源知县。第二年(元丰元年)正月初九,他在歙县篁墩找到了程姓人家几十户。当地最有威望的叫程志忠,率领家族中长辈和兄弟们在路边迎接我父亲。虽然他们学问不多,但很懂礼节,身上还有古代士人的风范。

我父亲向他们打听情况,他们拿出了一卷家谱,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只是年代久远,文字模糊不清,世系也很混乱。另外还发现了相公的墓地、故宅、射蜃湖、浴马池等遗址。村民们还讲述了忠壮公的事迹,言之凿凿,历历在耳。他在当地的德行受到尊崇,每年乡里都会集体祭祀。

父亲拜谒了祖墓后,又向歙县令张世望借了地志来考证,结果与所见所闻相符。不久,来自海宁的族人程立也献出他家收藏的一卷家谱,两家所记互有补充。虽然语言粗俗、句读不通,但勉强可以拼凑。

有人说歙县程璇家有一个好版本,但后来他们家遭遇火灾,家谱也烧毁了。

我父亲当时将要赴任歙州,便把我祁留在家。那次他从婺源前往篁墩,来回二百多里。就在他动身那晚,我梦见自己迷路,进入一座大墓,内心十分恐惧。正好遇见一位身穿古代官服的人,拉着我手指着一条路说:“你从这边走,就能回家。”梦醒后,我对梦中的景象记忆尤深。

等父亲从歙州回来,向我描述他看到的墓地林木小路,竟与我梦中所见完全一致。于是他把收集到的所有程氏族谱资料交给我说:“你来整理。我曾读到旧谱中提到荆州骠骑的训诫,说三代不修谱是不可以的,这话确实有理。忠壮公英灵不灭,神明或许真托梦给你,我对此感到很惊异。”

我不敢轻易承当这个任务,但确实将此事牢记于心。此后我查阅史书和传记来加以考证验证,按代编排,整理成谱,以“开元谱”为首卷。十年后,我被调任玉溪,书稿大致成形,但仍不敢说完全正确。

东南地方也有族人热心修谱,常常来借阅,有时将卷册拆散,增删臆造。他们的修订版本,内容常常和我所定不一致,却又署名为我所编,前后矛盾,实属不实。

元佑年间,我任教于卫地。教学之余,我又重新审订,手不离卷案,前后又用近五年才最终完成。我感叹道:“程氏家谱四散多年,无人整理,真是太可惜了。我们程氏子孙,理应共同珍惜。”

我这人资质浅陋,编修的谱书,也许文字粗劣,不足以光扬祖德万分之一。然而其中的世系安排和体例规章,多采用史家之法,层次清晰,也算较为周全。倘若族中有志同道合者,或发现其他版本、藏书与此不同的,恳请告知。我如今年纪尚未衰老,还希望能够修改完善,我时刻盼望着。

——宋·绍圣二年(1095年)冬至日,写于太学之直舍,程氏后人祁谨序

附记说明(原文后段翻译):

在皇宋朝,程家有康穆公讳程戡、文简公讳程琳,皆位至宰相。熙宁年间,文简公家族中有讳嗣宗者,任九卿,出任新安知州,曾多次询问程宗颜医博打听“黄墩世谱”,但始终未能找到。

又,文简公在吴地所作的挽诗中提到“乌衣姓行”,可见对族姓传承非常重视。又有郎中某人也是文简公族人,极为重视世系谱牒,与我父亲谈论同宗之情,非常融洽。

还有讳颢的,与我父亲一同考中嘉祐年间进士;讳颐在元祐九年任左司马、右光吕等官。文简公后来任洛阳尹,丞相韩绛特别上奏推荐他,被特别召用,以其德才风范影响士子,促进教化。皇帝又任命他为西京国子监教授。程方剡为布衣时上表恳请辞去敕命,但仍被召至朝中,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升为通直郎,在崇政殿担任讲书,讲学时间很久,声名远扬。

后来他隐居洛阳,并编写了一卷《洛宗谱》,应当是可以作为本谱的上源补证。谨此记之。

——祁谨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程氏文化网

GMT+8, 2025-8-18 06:55 , Processed in 0.15688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