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二程 元谭 朱卷
查看: 539|回复: 1

榆村程氏族譜序

[复制链接]

936

主题

1327

回帖

8095

积分

版主

积分
8095
发表于 2023-11-7 08:4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榆村程氏族譜序
古者族姓之譜脩之家而獻之朝通行於上下周禮春官小史掌邦國之志奠繫世辨昭穆夏官司士掌卿大夫庶子之數史記所據世本録黃帝以來至春  時諸侯卿大夫之名號統緒漢有鄧氏官譜應劭之氏族王符之姓氏晉摯虞撰族姓昭穆十卷賈弼撰姓氏簿狀十八州百十六郡合七百一十二篇甄析士庶無所遺闕宋劉諶撰百家譜以助銓序其時官有世胄譜有世官令史之職皆具元魏詔諸郡中正各列本土姓譜次第爲選舉格名曰方司格其差定閥閱首膏梁次華腴又次爲甲乙丙丁四姓凡六等隋書經籍志有韋傅謝楊之譜唐書之志則七畧之外譜牒自成一類至宋代以後若歐蘓之譜止成 於私家而官無其書夫行於上者所以明嫡庶别門第官人之法寓焉行於下者所以叙源流辨親疏睦族之恩推焉榆村程氏之譜始於宋朝議公晟歴元至正明正統景泰崇禎間代有賢裔嗣其編纂
     皇朝康熈十七年又重脩之距今五十餘載名夢珪者朝議之二十一世孫也以代葉之邈宗枝之茂慨然有志於兹綜前人所脩而增續之專心一力期於大備可謂善繼善述報本追逺者已夫官人之法自宋以來單庶與膏梁並驅不拘門第故譜不上於官至於 睦族之恩本乎天經則古今無二道焉中庸言順父母在和兄弟體父母之意以篤吾愛也知有祖則能愛從祖兄弟知有曾祖則能愛從曾祖兄弟溯之彌遥推之彌廣念及初祖則凡族屬之内皆氣脈之通吾初祖之所愛吾所當敦睦而無間者也故族譜之成匪以侈觀美披尋之下則孝子慈孫之意悠然而生矣自昔書傳所紀一家孝友而昌熾應之况合一族之蕃衍而薰以太和其豐膴貴盛豈有涯哉後之史臣援唐書之例以立表則獻於官而列其世系可  予因門人戴君請而爲之序以嘉夢珪之志且以勸程之族人云


--------复制於文心閣古籍數據庫的《近道齋文集/詩集》、作者:[清]陳萬策撰、版本:清乾隆八年刻本、卷二、第68頁、13卷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

主题

136

回帖

242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21
发表于 2025-7-19 03: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时候,家族姓氏的族谱,既在家中修撰,也可以献给朝廷,成为朝野上下通行的文献。《周礼·春官》中记载,小史负责掌管国家的史志,确立祖先的系统,分辨昭穆(即尊卑长幼的序列);夏官的司士则掌管卿大夫庶子的登记。《史记》所依据的《世本》,记录了自黄帝以来,春秋时期诸侯、卿大夫的名号与世系传承。汉代有邓氏的官谱,《风俗通义》的应劭、《潜夫论》的王符也都著有姓氏之学。晋代摯虞撰写了《族姓昭穆》十卷,贾弼编有《姓氏簿状》,列举了十八州一百一十六郡,共七百一十二篇,对士人与百姓的姓氏皆作了详尽考证,无一遗漏。

宋代刘諶撰写《百家谱》,辅助朝廷选才用人。当时朝廷还设有“世胄谱”和“世官令史”职官,均有明文规定。北魏时曾下诏,命各郡“中正”列出本地的姓氏族谱,并据此为选举的依据,称为“方司格”。按出身门第的高低设有六等:首为膏梁(贵族),其次为华腴,再次依次为甲、乙、丙、丁四姓。

《隋书·经籍志》记录了韦、傅、谢、杨等人的家谱;《唐书·艺文志》则将族谱归为“七略”以外的独立一类。到了宋代以后,如欧阳修、苏洵父子等所修的族谱多出于私家之力,官方则已不再编修。实际上,族谱在上层社会的用途,是为了分明嫡庶、厘清门第,也关乎选拔官员的依据;而在下层社会的作用,则是为了理清血脉源流、辨亲疏远近、弘扬睦族之情,这种精神也因此得以传承。

榆村程氏的族谱,始修于宋代的朝议大夫程晟公。其后至元至正、明正统、景泰、崇祯等朝代,历代都有贤裔继续修纂。清朝康熙十七年又重修一次,至今已有五十多年。

这次续修族谱的梦珪,是程晟公的第二十一世孙,因感慨代远枝繁、世系日渐难考,便发心续修。梦珪广泛参考前人修谱之法,又加以增补,一心一意力求完备,确实可以说是“善继善述、报本追远”的典范。

自宋代以来,朝廷选用官员已不限门第,寒门子弟亦可与世家子弟齐头并进,因此族谱不再上呈官府。但族谱所表达的“睦族之恩”却是合于天理的,从古至今皆是一致的道理。

《中庸》说,父母健在时要顺从他们的意愿,兄弟和睦,这是体察父母之心,也是发自内心的爱。若能知道自己有祖父,就会懂得爱从祖兄弟;若能知道有曾祖,就会爱曾祖那一辈的亲族。往上追溯愈远,推而广之愈多,一旦想到始祖,那么整个家族的成员都是同气连枝的。始祖所珍视的后人,正是我们理应亲睦和睦相处的对象。

因此,族谱的作用,并非只是浮华之物。细细阅读其内容,孝子慈孙的情怀便自然而生。自古以来,凡是家中有孝悌之风者,往往能够昌盛;更何况一整个宗族若能和睦相处,以仁爱之气相熏陶,那其兴盛和荣耀,岂有穷尽!

后代史官若如《唐书》所载,为立家族谱表,则可以将此谱呈于官府,列明世系。因程氏族人戴君之请,我特作此序,以赞许梦珪的志向,并用此文勉励程氏族人。

——

此文出自清代陈万策《近道斋文集》卷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程氏文化网

GMT+8, 2025-8-18 06:47 , Processed in 0.15069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