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二程 元谭 朱卷
查看: 2835|回复: 1

程琳墓志

[复制链接]

47

主题

196

回帖

1549

积分

金牌会员

积分
1549
发表于 2020-1-2 09:2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程琳墓志铭
欧阳修【镇安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赠中书令谥文简程公墓志铭〈嘉祐二年〉】
嘉祐元年闰三月己丑,镇安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使持节陈州诸军事、陈州刺史程公薨于位,以闻,诏辍视朝二日,赠公中书令。于是其孤嗣隆以状上,考功移于太常,而博士起曰“法宜谥”,乃谥曰文简。明年十月十八日,葬公于河南伊阙。其孤又以请于太史,而史臣修曰“礼宜铭”,乃考次公之世族、官封、爵号、卒葬时日,与其始终之大节,合而志于其墓,且铭之曰:
惟程氏远有世序,自重、黎以来,其后居中山者,出于魏安乡侯昱之后。公讳琳,字天球,中山博野人也。曾祖赠太师讳新,曾祖妣吴国夫人齐氏。祖赠太师、中书令讳赞明,祖妣秦国夫人吴氏。考袁州宜春令、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冀国公讳元白,妣晋国夫人楚氏。
公以大中祥符四年举服勤辞学高第,为泰宁军节度掌书记,改著作佐郎、知寿阳县,秘书丞、监左藏库。天禧中,诏举辞学履行,召试,直集贤院。今天子即位,迁太常博士、三司户部判官。是时,契丹所遣使者数出不逊语生事,而主者应对多失辞,上患之。已而契丹来贺即位,乃选公为接伴使,而契丹使者言太后当遣使通书,公遽以礼折之,乃已。史官修《真宗实录》,而起居注阙,命公修大中祥符八年以后起居注,遂修起居注。迁祠部员外郎、提举在京诸司库务,以本官知制诰、同判吏部流内铨。天圣五年,馆伴契丹贺乾元节使。使者言中国使至契丹,坐殿上,位次高;而契丹使来,坐次下,当升,语甚切不已。而上与大臣皆以为小故不足争,将许之。公以谓许其小必启其大,力争以为不可,遂止。河决滑州,初议者言可塞;役既作,而后议者以为不可。乃命公往视之,公言可塞,遂塞之。岁中,迁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明年,拜枢密直学士、知益州。蜀人轻而喜乱,公常先制于无事,至其临时,如不用意,而略其细,治其大且甚者不过一二,而蜀人安之,自寮吏皆不能窥其所为。正月,俗放灯,吏民夜会聚,遨嬉盛天下。公先戒吏为火备,有失火者,使随救之,勿白以动众。既而大宴五门,城中火,吏救止,卒宴,民皆不知。盖其他设施多类此。军士见监军,告其军有变,监军入白,公笑遣之,惶恐不敢去,公曰:“军中动静吾自知之,苟有谋者,不待告也,可使告者来。”监军去,而告者卒不敢来,公亦不问,遂止。蜀州妖人有自号李冰神子者,署官属吏卒,聚徒百余人,公命捕置之法。而谗之朝者言公妄杀人,蜀人恐且乱矣。上遣中贵人驰视之,使者入其境,居人、行旅争道公善。使者问杀妖人事,其父老皆曰:“杀一人可使蜀数十年无事。”使者问其故,对曰:“前乱蜀者,非有智谋豪杰之才,乃里闾无赖小人尔,惟不制其始,遂至于乱也。”使者视蜀既无事,又得父老语,还白。于是上益以公为能,迁给事中、知开封府。
禁中大火,延两宫,宦者治狱,得缝人火斗,已诬伏而下府,命公具狱。公立辨其非,禁中不得入,乃命工图火所经,而后宫人多所居隘,其烓灶近版壁,岁久燥而焚,曰:“此岂一日火哉?”乃建言此殆天灾也,不宜以罪人。上为缓其狱,故卒得无死者。公在府决事神速,一岁中狱常空者四五。迁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守御史中丞。是岁,以翰林侍读学士复知开封府。明年,为三司使,治财赋,知本末,出入有节,虽一金不可妄取。累迁吏部侍郎。
景祐四年,以本官参知政事。司天言日食明年正旦,请移闰月以避之。公以谓天有所谴,非移闰可免,惟修德政而已,乃止。范仲淹以言事忤大臣,贬饶州。已而上悔悟,欲复用之,稍徙知润州,而恶仲淹者复诬以事,语入,上怒,亟命置之岭南。自仲淹贬而朋党之论起,朝士牵连,出语及仲淹,皆指为党人。公独为上开说,明其诬枉,上意解而后已。
公为人刚决明敏,多识故事,议论慨然,及知政事,益奋励,无所回避。宰相有所欲私,辄以语折之,至今人往往能道其语。而小人侥幸多不得志,遂共以事中之,坐贬光禄卿、知颍州。已而上思之,徙知青州,又徙大名府。居一岁间,迁户部、吏部二侍郎,尚书左丞、资政殿学士。北京建,与宦者皇甫继明争治行宫事,章交上,上遣一御史视其曲直,御史直公,遂罢继明。是时继明方信用,其势倾动中外,自朝廷大臣莫不屈意下之,而公被中伤,方起未复,而独与之争,虽小故,不少假也。故议者不以公所直为难,而以能不为继明屈为难也。
迁工部尚书、资政殿大学士、河北安抚使。庆历六年,拜武昌军节度使、陕西安抚使、知永兴军府事。明年,加宣徽北院使、判延州。夏人以兵三万临界上,前三日,公谍知其来,戒诸堡寨按兵闭壁,虏至,以为有备,引去。讫公去,不复窥边。赵元昊死,子谅祚立,方幼,三大将共治其国。言事者谓可除其诸将皆以为节度使,使各有其所部,以分弱其势,可遂无西患。事下公,公以谓幸人之丧,非所以示大信抚夷狄,而谅祚虽幼,君臣和,三将无异志,虽欲有为,必无功而反生事,不如因而抚之,上以为然。皇祐元年,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复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自元昊反河西,契丹亦犯约求地,二边兵兴,连岁不解,而公方入与谋议,更守西北二方,尤知夷狄虚实情伪、山川要害,所以行师制胜、营阵出入之法,于河北尤详。其奏议颇多,虽不能尽用,其指画规为之际,有可喜也。再居大名,前后十年,威惠信于其人,人为立生祠。
公自罢政事,益不妄与人合,亦卒不复用。既徙镇安,居三岁,上书曰:“臣虽老,尚能为国守边。”未报,而得疾,享年六十有九。
公累阶开府仪同三司,勋上柱国,开国广平郡爵公,食户七千四百,而实封二千二百,赐号推诚保德守正翊戴功臣。娶陈氏,封卫国夫人。子男四人:曰嗣隆,太常博士;嗣弼,殿中丞;嗣恭,太常博士;嗣先,大理寺丞。女五人,长适职方员外郎荣諲,次适秘书丞韩镇,次适都官员外郎晁仲约,次适大理寺丞吴得,次适将作监主簿王偁。孙三人:长曰伯孙,次曰公孙,皆太常寺太祝;次曰昌孙,守秘书郎,有文集、奏议六十卷。
公平生寡言笑,慎于知人,既已知之,久而益笃。喜饮酒引满。然人罕得其欢,而与余尤相好也。铭曰:
君子之守,志于不夺。不学而刚,有摧必折。毅毅程公,其刚不屈。公在政事,有谔其言。直虽不容,志岂不完。谓公不显,公位将相。岂无谋谟,胡不以访?老于辅藩,白首犹壮。公虽在外,邦国之光。奄其不存,士夫曷望?吉卜之从,兆此新冈。惟其休声,逾远弥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主题

155

回帖

2510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510
发表于 2025-7-21 14: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嘉祐元年闰三月己丑这天,镇安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使持节陈州诸军事、陈州刺史程公去世了。朝廷听闻后,下诏休朝两天,追赠他为中书令。程公的儿子程嗣隆上奏,请求为父亲考功改封,于是朝廷转交给太常寺审查。博士们认为应按礼法给予谥号,最后给程公谥号为“文简”。次年十月十八日,程公葬于河南伊阙。嗣隆又请求为父亲立墓志铭,史官欧阳修说按礼法应该立铭文,就仔细考查了程公的世家、官职、爵位、去世和葬礼时间,以及他一生的重要大节,整理成文,立在墓上,铭文如下:

程氏世代有序,自从重和黎以来,其后人居住在中山,出自魏国安乡侯昱的后代。程公名琳,字天球,是中山博野人。曾祖父是赠太师程新,曾祖母是吴国夫人齐氏;祖父是赠太师、中书令程赞明,祖母是秦国夫人吴氏;父亲是袁州宜春令、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冀国公程元白,母亲是晋国夫人楚氏。

程公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通过科举考试,名列服勤辞学的高级第名。之后任职泰宁军节度使掌书记,改任著作佐郎、寿阳县知县、秘书丞、左藏库监。天禧年间,朝廷下诏举荐辞学和履行科第,程公被召试,直接进入集贤院任职。当天子继位后,程公升任太常博士、三司户部判官。那时契丹使者多次来访态度不敬,引发纠纷,主官的应对失当,引起朝廷忧虑。后来契丹使者前来庆贺皇帝即位,朝廷选派程公为接伴使,契丹使者又提出太后将派使者来通信,程公恭敬而礼貌地婉拒了这不合礼仪的请求,终于使对方作罢。史官欧阳修负责编修《真宗实录》,但起居注缺失,便命程公修补大中祥符八年以后起居注,程公遂承担起居注的整理工作。

后来程公被升为祠部员外郎,负责管理京城各府库事务,同时兼任知制诰、同判吏部流内铨。天圣五年,契丹派使来贺乾元节,程公陪同使者。契丹使者抱怨说,中国使者去契丹时坐在殿上,位次很高,而契丹使来中国时却被安排坐次较低,并且语气十分不满。朝廷大臣们认为这是小事,不值得争执,准备默认。但程公认为默认小事必将引发更大矛盾,坚决反对,最终阻止了这件事。

滑州发生洪水决堤,最初有人建议修筑堤坝堵塞,动工后有人又反对,朝廷派程公前往视察,他认为可以堵塞,最后实施堵堤成功。那年程公升为右谏议大夫,兼任权御史中丞。次年拜枢密直学士,兼知益州。益州(今四川)当地人轻视朝廷,喜欢造反,程公总是在平时先行准备,到实际发生时他们反而措手不及。民众安定得连地方官都不知具体措施。正月元宵节时,百姓夜间聚集游玩,程公提前提醒官吏防火,并派人救火而不惊动群众。后来城内大火发生,官吏们积极扑救,宴会也如期举行,民众毫不知情,程公安排得井井有条。

当时军中有人向监军报告军中有变动,监军进告程公,程公笑着打发走了,令其放心:“军中动静我自知,若有谋反,不待告知也,告知者来了也无用。”监军离去后,告状者不敢再来,事也就平息了。

益州有个自称“李冰神子”的巫师,聚徒百余人扰乱,程公依法捕治。有人诬陷程公乱杀,令蜀地人恐慌。皇帝派使者暗访,百姓和旅客都称赞程公的善政。老百姓说:“杀了那妖人,可以让四川几十年安宁。”使者还说以前乱四川的都是些无赖小人,不是智者豪杰,关键是不管控好起始,才导致乱局。使者视察后见四川安定,向皇帝报告,皇帝更加信任程公,升任给事中、开封府知府。

京城发生大火,宫中宦官治狱时错怪了宫中工匠,程公主持审讯,澄清真相,宫中不得进入审讯现场。经调查火灾多因宫中建筑年久干燥易燃,并非人为纵火。程公奏请将此案定为天灾,皇帝减轻了处罚,最终无人死亡。程公处理公事迅速,一年内多次使狱中无案。后升任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守御史中丞。又以翰林侍读学士兼知开封府,次年任三司使,掌管财赋,管理严谨,出入账目有节制,连一文钱也不敢乱取,官职逐步提升至吏部侍郎。

景祐四年,以本官身份参知政事。司天官说次年正月将有日食,建议移闰月以避灾,程公认为天罚不可避,只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反对移闰月,建议停止此事。范仲淹因直言进谏被贬至饶州,皇帝后悔想恢复其职务,先调任润州,但有权臣再次诬陷范仲淹,皇帝大怒,将范仲淹流放岭南。自此朝中开始有朋党之论,朝臣们纷纷以党人相互牵连,程公独自为皇帝开解,澄清误会,皇帝才得以释怀。

程公性格刚正果断,聪明敏锐,熟悉历史典故,议论慷慨激昂。身为政事堂官更是奋发进取,不回避任何问题。宰相若有私心,程公便当面劝谏,至今人们仍能引用他的言辞。小人嫉妒不得志,合谋陷害,程公被贬为光禄卿、知颍州。后皇帝念及其才华,调任青州,又转大名府。任职一年间,又升任户部、吏部侍郎,尚书左丞、资政殿学士。北京建都时,因与宦官皇甫继明争执行宫事务,皇帝派御史调查,御史支持程公,皇甫继明被罢免。那时继明势力庞大,众臣无不惧怕,唯程公不肯屈服。人们尊重程公的直言,却也认为他能坚持不屈是难能可贵的。

后来升任工部尚书、资政殿大学士、河北安抚使。庆历六年,任武昌军节度使、陕西安抚使、知永兴军府事。次年加宣徽北院使、判延州。夏族人率三万兵临近边境,程公早三天通过间谍情报得知,命令堡寨守备严密,敌人到来以为有备,便撤退。赵元昊去世,幼子谅祚继位,三大将共治。有人建议除掉三将,让他们各自为节度使分割势力以削弱。程公认为利用他们的和谐局面更为妥当,皇帝也同意了。

皇祐元年,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复任大名府判官,兼任北京留守。自元昊反叛河西,契丹侵犯边境,边防军连年征战未休,程公入朝谋划防务,精通边防形势、地理要害,善于用兵布阵,河北边疆尤为详尽。他的奏议很多,虽不能完全采纳,但对规划防务贡献显著。程公两次任大名府长达十年,威信传于民间,人们为他立了生祠。

程公辞去政事后,更加独立,不轻易与人结党,晚年不再出任官职。调任镇安,住了三年,曾上书说:“臣虽年老,仍能守边护国。”未及回报即病逝,享年六十九岁。

程公累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封广平郡公,食邑七千四百户,实际封二千二百户,赐号推诚保德守正翊戴功臣。娶妻陈氏,封为卫国夫人。儿子四人:嗣隆,太常博士;嗣弼,殿中丞;嗣恭,太常博士;嗣先,大理寺丞。女儿五人,长女嫁职方员外郎荣諲,次女嫁秘书丞韩镇,三女嫁都官员外郎晁仲约,四女嫁大理寺丞吴得,五女嫁将作监主簿王偁。孙子三人,长伯孙、次公孙皆为太常寺太祝,三孙昌孙守秘书郎,著有文集、奏议六十卷。

程公平时少言笑,谨慎识人,既然认可便交情深厚。喜欢饮酒助兴,但很少让人感到快乐,唯独与我关系尤为亲近。铭文曰:

君子守志,不图夺取。不学则刚,刚则易折。程公刚正不屈,政事堂上敢直言。虽被排斥,志向不改。有人说他不显达,但他官至将相。岂无谋略,为何不问?老年辅佐边防,白发依然坚强。虽在外任职,却是国家光荣。忽然辞世,士人怎不怀念?吉卜之灵,兆示新冈。惟其美名,愈远愈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程氏文化网

GMT+8, 2025-9-3 17:59 , Processed in 0.19375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