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二程 元谭 朱卷
查看: 37|回复: 7

爱国银行家桐乡程慕灏

[复制链接]

905

主题

1229

回帖

7648

积分

版主

积分
7648
发表于 2025-4-21 19: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爱国银行家程慕灏的一生
阮秀堃
程氏家史
    慕灏先生祖居安徽省休宁县,太平天国时期,迁至浙江省桐乡县落籍,赁居在东门外北港会龙桥西的一幢前后两进旧平房内,后进作起居之用,前进由祖父久安开设店铺,取名“程久盛”,不久,书生经商,无法“久盛”而停业。
    1898年6月初4日,慕灏诞生。父震权,早年辍学,在“久盛”一段时期内,担任帐务记录等理财事宜,积累了经验。后经亲戚介绍,赴杭廾I曾任过巡抚的张家当帐房一职,因处理帐务、钱财进出有条不紊,深得东家器重,复再介绍于张氏姻亲孙家兼职。孙氏是曾得清庆亲王赏识而未被慈禧重用之孙宝琦,辛亥革命后,一度担任了北洋政府的国务总理等要职,显赫一时。由于震权办事认真清廉,有君子之风,深得张、孙两东家的信任。震权的明哲节操,为人之道,也为年幼的慕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震权原配黄氏因病早逝,留下一子名树棠。续娶邵氏。先后共生10个孩子,但长大成人者仅3男1女,即慕灏的长兄树棠(宇慕廉),次兄树榛(字慕颐),他名树佣(字慕灏),妹树芬(字慕英)。
    邵太夫人虽非出身名门,然为人贤淑端方,震权常年在杭州谋生,家庭安排均落在夫人肩上,既是抚育儿女的贤母,又是一位养蚕能手,每年春季开始养蚕,一直到缫丝为止,产品质量优于他人,客商竞相购买,以此所得贴补家用。由于积劳成疾,便决定让尚在求学的长子慕廉提早完婚,之后,太夫人遂将家务移给大媳操持。
    慕灏7岁时,在叔祖父可堂的私塾中求学。1l岁时,他转学至桐乡县立小学,在毕业考试中以优秀成绩名列第二,续赴杭州考入省立簿记学校(校长范耀文),两年学习期间,又以成绩优良得该校高材生之誉。
    其时,长兄慕廉医专毕业,将去日本帝国大学深造,根据家庭经济状况,无力继续培养两个孩子,因此,慕灏只能放弃升学。恰值孙宝琦回杭州,震权登门面谈孩子辍学后欲思就业问题,孙氏念宾主多年融洽情谊,当场亲笔修函,介绍于当时上海中国银行行长丁道津。由于这个机缘,使慕灏献其一生于金融事业。进入中国银行,深得行方器重
    1913年2月12日,震权陪同慕灏到上海,次日赴汉口路3号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以下简称“沪中行”)拜谒丁道滓。丁为贵爱国银行家程慕灏的一生州人,身材魁梧,性情豪爽。双方略加寒喧,丁阅毕孙的介绍函,立即录用,并派庶务股李吉夫办理入行手续和安排宿舍,仅半天时间,一切便安排就绪。震权给慕灏40块银元,以备不时之需,并谆谆叮咛,嘱以立足社会,信义为本,勤学苦练,学好本领。父子依依而别。
    沪中行的同事大部分是余姚籍的,比他先进行的练习生有徐恩元介绍的孙志辛,吴鼎昌介绍的吴颖士,都是有背景的人物。他最初在出纳股,每天在回收的辛亥革命时期的军用票上逐张加盖“此票收回作废”的橡皮戳记,整天盖章七八小时,盖得头晕脑胀、手臂酸疼,他不忘父训,坚持下来,从生疏到熟练。以后又搞文书、营业、会计、译电等多项工作,逐渐成为一个银行业务的多面手,3年中由练习生到助理员,以后再升为办事员。
    这时,乡下旧房重造竣工,遂回乡与殳馥笙女士举行婚礼,待长女瑞华出生后,才将眷属迁居上海,租屋于新闸路斯文里二楼,是幢简陋的老式房屋。
    沪中行一般职工的居住条件大都是简陋狭小,曾有一位职工家住浅狭阴暗的后客堂,不幸病故,宋大班(宋汉章的眤称)亲往吊唁,慕灏同往,时值大雨,雨水不时飘落在遗体上,宋目睹此情景,心中不忍。宋回行后,遂决心兴建行员宿舍。慕灏认为,宋公此举乃造福于行员,便极力促成。经呈请中行总行核准办理,拨出3200两白银,他和袁速受命拟订建筑工程计划和竣工后员工分配规划,便着手与营造厂联系,并在西区极司菲尔路(今万航渡路)买了17亩地,建造了包括礼堂、小学校在内的宿舍区,取名“中行别业”,宿舍建有各种规格,以适应各级职员居住,按职工职称、级别分配,做到对号入座,大家满意。时值他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5

主题

1229

回帖

7648

积分

版主

积分
7648
 楼主| 发表于 2025-4-21 19: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68.程海峰,1936年南京、明斗之:卜国,(半月刊,编辑-
    、国际劳工组织>(编著),重庆正中书局19㈠年。bS页,
    69.程劲波,1938年任职商务印1(馆、
    70.程慕灏,上海中国银行分行副经理,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副经理兼信托部副经理:
    7].程瑞林,任职暨南大学。
    72.程绍德,1900—1954,让苏盐城人:留学法国。巴黎大学经济学博士,q中央银行月报,与‘经济汇报,主编-上海商学院教授兼教务主任,重庆大学教授,小央大学教授兼经济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在华东财经委员会第二办公室任职。
    11论伦敦市场短期信用基金供给力之波动;(著),上海商学院1933年,11页,\新货币法案之理论与实际)(著),署者1935年刊行,J1页。、最新货币学:(校。施仁夫著),重庆艺新图书社1944年,192页:
    73.程顺元,九江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分行经理,南昌支行兼经理。
    74.程天放,1899—1967,江西新建人:l㈠19年复旦大学毕业。1922年美国意利诺大学硕士-1926年加拿大都朗度(多伦多,大学政治学博士。1927年中央大学教授:1930年代行安徽省政府主席,1933年浙江大学校长。1935年驻德冈大使。1939年四川大学校长。1947年立法委员。1950牛台湾当局教育部长。
    v英、关、法、日、俄国政治经济概况;(合著).中央陆军军官学校,217页-
    75.程业骧(少吾),上海新华银行职员÷
    76.程远帆(万里),1886—一?,浙江绍兴人-1910年清华毕业。留学美国,文学——Litt.U.(Princeton);(ColumbiaJ。湖南明德大学经济系教授-  1933年北平市. 财政局局长。1935年浙江省财政厅厅长.1941年重庆全国粮食管理局副局长,抗战胜利后,仟中央信托局局长:
    77.程振基(铸新),1891——1940,安徽婺源人。㈠门午英国爱丁堡大学经济学硕十-1922年北京大学经济系讲师.讲授簿记学:1924年国立西北大学教务长,代理校长、]929年中国农工银行杭州分行经理:1934午全国学术咨询处主任,1935年任教育部秘书。
    11政治理想+(译)。商务印书馆1㈠21年-、正丈与自由》(译),商务印书馆1 927年。
    78.程志颐,1938—;1942年任经济部商标局局长?
    79.程志政,』:海京沪铁路局车务段职员,    ·
    80.程中行(沧波),1903一1990.江扔:武进入.1925年入复旦大学,至毕业,1930年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1931年回国。复旦大学教授兼新闻系主任。1932牛;中央日报/社长。1940年监察院秘书长?抗战胜利后任11新闻报分社长。1949年去台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5

主题

1229

回帖

7648

积分

版主

积分
7648
 楼主| 发表于 2025-4-21 19: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子巷12号是著名金融家程慕灏先生的旧居,这是一幢砖木结构假三层三开间三进深转角楼房,清水砖墙掩映于绿荫丛中,显得古朴典雅。
    程慕灏,1 898年生于浙江桐乡,就读于杭州,后进大清银行做练习生,曾担任日本神户中国银行副主任、上海中国银行国库主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中国保险公司监察人等,在银行界供职70年,直至8 6岁高龄才正式退出中国银行,成为近代中国著名的银行家。其孙女、著名作家程乃珊回忆说:“祖父是中国银行有史以来唯一一位没有大学学历、未留洋而从练习生升到总行总经理的人,也是中行有史以来以29岁之龄就当上副理的最年轻的经理级人物,同时也是中行唯一从主任跳过襄理直上副理的人物。”而程慕灏的人生旅途是从山子巷开始的……
    19世纪末,杭城孩儿巷、竹竿巷一带有一座屋园面积达百亩之广、房屋有九进之多的张公馆,馆里有楼台亭阁,有假中堂高屋左右对称山池沼,有豪宅华厦,充满了传奇。张家是杭城著名的望族,随着张家千金嫁给北洋政府总理孙宝琦为妻,张家家世更加显赫,一句说“张公馆”,杭城无人不晓。
    程慕灏父亲程震权其时正在张公馆做账房先生,深得主人信任。张家三少爷让程震权将儿子程慕灏、程慕颐从桐乡接来杭州读书,由其资助。而程震权因自尊仅让小儿子程慕颐受张家资助。程慕颐则一路苦读,考得公费留学日本,回国后在上海办起首家由中国人创办、并用中文填写化验报告的“程慕颐化验所”,他也曾任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生物学教授,享有“中国细菌学之父”的美誉。兄弟俩出息后,于1935年在山子巷里12号置地4.923亩,造起了共有15间房的青砖小楼,筑起了一个别致的大花园,供父母养老,也便于兄弟俩来杭州探望父母,看望张家老人。程慕灏的儿子、程乃珊的父亲,就是在山子巷由奶奶带大后去上海读书的。
    民国时期,盛极一时的张公馆家道败落,各房卖了张公馆作鸟兽散,连张家三少爷的丧事也无力操办,还是程慕灏操办了丧事,旧居无言,默默见证着张公馆的过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5

主题

1229

回帖

7648

积分

版主

积分
7648
 楼主| 发表于 2025-4-21 19: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程家的祖籍浙江桐乡梧桐镇——好美丽的名字,在祖辈父辈的回忆中,故乡是一派飘逸清幽的水乡之韵,但见水道纵横,白墙黑瓦的民居,倚河而立。家乡是著名的蚕乡,正如茅盾的《春蚕》所描述的。
    水乡可以讲是中国特有的景致。外国的水乡不多,恕我不见世面,似只有威尼斯,那窄窄的河道和古朴的布满青苔的墙壁,还蕴含着烟烟笼笼的水乡之气。然与中国的水乡相比,还是十分不同的。我们的水乡是一幅写意的水墨画,黑白之间,自有一份天长地久的空灵。
    遗憾的是,2006年我与叔婶重返梧桐镇之时,那百年水乡古风已无从寻觅——程家的老宅已拆除,河道也填没,还残
存的几幢半塌的老民居十室九空,墙上一个个画上粗影的红色“拆”字,像煞古装电影里拍出来的处决犯人的“殊批”,看着惊心触目!
    梧桐镇已改名为“梧桐街道”,父辈记忆中大片的桑园消失了,一片车水马龙,这就叫“现代化”吗?纵使风景再好,已非江南水乡的景色了!
    程氏祠堂当然也拆了,唯有一棵柏树,孤零零地矗在那里,叔叔依稀记得还是原先的那棵。一句“家族之树常绿”,此时悄然潜上我的心头,并萌发了尽我所能写部五代家族史的念头。
    去年5月,我的微博里有一封私信,打开一看,信发自广州,发信人开口称我“乃珊姑姑”,自报家门,她的曾祖父程慕廉与我祖父程慕灏是同父异母胞兄,这支程家支脉一直在杭州山子巷24号开枝散叶,如今,山子巷24号已被杭州市政府保留为民国时期的优秀建筑……
    从梧桐镇到杭州到上海乃至今日的北美香港……我们这棵家族之树可谓根深叶茂,枝脉繁衍,其中不乏祖辈的辛勤栽培,包括那几位连名字都没留下的我们宗族的母亲们。
    那位微博上留下私信的我的堂侄女,虽然我与她从未谋面,她所属的那个慕廉祖父的枝脉成员我也一个未见过,但这位堂侄女很让我感到亲切:她自小学钢琴,现为广州专职钢琴老师,且文笔优美,已出几册与音乐有关的散文集和钢琴教育书,还擅长绘画——这完全是我们程家女性的特征。我家女性专业从事绘画、钢琴、写作、外语的颇多……所谓血浓于水。然而在我的百年家族故事中,第一位载入我们家史的女主角
却是一位没有留下任何照片、目不识丁、缠着一对小脚的农村妇女。她连名字都没留下,她就是我的曾祖父震权公的原配程黄氏。
    我们程家祖籍安徽省休宁县,原任职当地盐公道,想来是一个管盐的公务员。太平天国时期,迁至浙江省桐乡县落籍,租居了梧桐镇东门外的一幢前后两进的旧平房内,前进有高祖父久安公,开设店铺,名“程久盛”,专业经营蚕种、桑叶之类。后进为居家之用,但终因书生经商业务不佳,以致家道清贫。曾祖父震权公不得不早早辍学,赴杭州当账房打工。曾祖父娶妻黄氏,扎着一对小脚,却桑田蚕房店务几头一手抓,并育有两子,大子慕廉,也早早辍学去乌镇某酱园学生意,幼子连名字也没留下就夭折了!
    不记得哪年,曾祖父突然大病,危在旦夕。那个时代,男人是家中的顶梁柱,一个家若没有男人,真的如天塌下来一样!此时长子慕廉虽已辍学去学生意,然尚无能力独立挑起养家之职。曾祖母走投无路,心一横,带着幼子跪在菩萨前发了毒誓:愿以母子两人之命来换取丈夫的命。当时小儿虽尚年幼,却已懂得在菩萨前发誓的分量,因此咬紧双唇任凭母亲打骂威逼就是死不开口。怨恨之下,母亲擅自代幼子发了誓,并强按着他的头在菩萨前磕了三个头,然后拉着他去屋后直奔井台。毕竟是做娘的,她心软了,忍不下心亲手将儿子扔下井里,只是婉转对儿子说:“姆妈先下去,在下面等你,你不要怕……”便纵身跃下,儿子没有跟下去。乡里闻讯赶来,从井里捞出,已回魂乏术!
    井那么深,那么凉,那么黑,根本就是一条通往另一个不可知世界的隧道,别具一种令人发指的恐惧!纵身一跃时,需多大的勇气和决心!而我这位曾祖母,纵身一跃,捣碎了一镜银潋的月光,成就了我们家族史一则湮远的凄厉典故!从此,我害怕走近任何井台,包括上海弄堂里常有的那种井盖有粗铁链封锁住的井!
    信不信由你,自曾祖母黄氏投井自尽后,曾祖父的病竞不治而愈,遗憾的是,那个幼子虽然没有在菩萨前发誓,也没往井里跳,第二年也天折了!
    曾祖父再娶续弦邵氏,就是我祖父的亲生母亲,共育有子女十个,但由于家贫,最后成活的只有三个。祖父程慕灏、伯祖程慕颐(后成为有“中国细菌学之父”之称的著名微生物学家)、姑婆程慕英。曾祖母也是一对小脚却是挑担采桑,缫丝孵蚕,田里屋里样样一把抓。据讲,她孵的蚕子质量上乘,以至乡里人都传诵:“久盛号”蚕种是最好的。
    说来真奇,曾祖父一病愈,程家家道也似走上重生,虽然仍是清贫,却似有了一线新机。当时乡间的“久盛号”已由曾祖母打理,曾祖父也就放心去杭州张公馆继续履职。由于处理账务钱财进出有条不紊,深得东家器重,东家再将曾祖父推荐给自己的姻亲孙家兼职。说起孙家,来头不小,就是曾得清庆亲王赏识而未被慈禧重用的孙宝琦。辛亥革命后,为北洋政府的国务总理,显赫一时。孙宝琦有一个孙女就是张爱玲的继母。只是好不过三代,到抗战开始不久,张、孙两大家都已败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说起张家的发起,也是一则传奇。传说张家的发家人原是一守城小卒,那天正在城头上边抽旱烟边大解,突然发现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973

回帖

354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542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洪波 于 2025-4-28 12:12 编辑

                 爱国银行家程慕灏的一生
                               阮秀堃
                       程氏家史
    慕灏先生,祖居安徽省休宁县。太平天国时期,迁至浙江省桐乡县落籍,赁居在东门外北港会龙桥西的一幢前后两进旧平房内,后进作起居之用,前进由祖父久安开设店铺,取名“程久盛”。不久,书生经商,无法“久盛”而停业。
    1898年6月初4日,慕灏诞生。父震权,早年辍学,在“久盛”一段时期内,担任帐务记录等理财事宜,积累了经验。后经亲戚介绍,赴杭州曾任过巡抚的张家当帐房一职。因处理帐务、钱财进出有条不紊,深得东家器重,复再介绍于张氏姻亲孙家兼职。孙氏是曾得清庆亲王赏识,而未被慈禧重用之孙宝琦。辛亥革命后,一度担任了北洋政府的国务总理等要职,显赫一时。由于震权办事认真清廉,有君子之风,深得张、孙两东家的信任。震权的明哲节操,为人之道,也为年幼的慕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震权原配黄氏,因病早逝,留下一子名树棠。续娶邵氏。先后共生10个孩子,但长大成人者仅3男1女,即慕灏的长兄树棠(宇慕廉),次兄树榛(字慕颐),他名树佣(字慕灏),妹树芬(字慕英)。
    邵太夫人虽非出身名门,然为人贤淑端方。震权常年在杭州谋生,家庭安排均落在夫人肩上,既是抚育儿女的贤母,又是一位养蚕能手,每年春季开始养蚕,一直到缫丝为止,产品质量优于他人,客商竞相购买,以此所得贴补家用。由于积劳成疾,便决定让尚在求学的长子慕廉提早完婚。之后,太夫人遂将家务移给大媳操持。
    慕灏7岁时,在叔祖父可堂的私塾中求学。1l岁时,他转学至桐乡县立小学,在毕业考试中,以优秀成绩名列第二,续赴杭州考入省立簿记学校(校长范耀文)。两年学习期间,又以成绩优良得该校高材生之誉。
    其时,长兄慕廉医专毕业,将去日本帝国大学深造。根据家庭经济状况,无力继续培养两个孩子,因此,慕灏只能放弃升学。恰值孙宝琦回杭州,震权登门面谈孩子辍学后欲思就业问题,孙氏念宾主多年融洽情谊,当场亲笔修函,介绍于当时上海中国银行行长丁道津。由于这个机缘,使慕灏献其一生于金融事业。进入中国银行,深得行方器重
    1913年2月12日,震权陪同慕灏到上海,次日赴汉口路3号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以下简称“沪中行”)拜谒丁道滓。丁为贵爱国银行家程慕灏的一生州人,身材魁梧,性情豪爽。双方略加寒喧,丁阅毕孙的介绍函,立即录用,并派庶务股李吉夫办理入行手续和安排宿舍。仅半天时间,一切便安排就绪。震权给慕灏40块银元,以备不时之需,并谆谆叮咛,嘱以立足社会,信义为本,勤学苦练,学好本领。父子依依而别。
    沪中行的同事,大部分是余姚籍的。比他先进行的练习生有徐恩元介绍的孙志辛,吴鼎昌介绍的吴颖士,都是有背景的人物。他最初在出纳股,每天在回收的辛亥革命时期的军用票上逐张加盖“此票收回作废”的橡皮戳记,整天盖章七八小时,盖得头晕脑胀、手臂酸疼,他不忘父训,坚持下来,从生疏到熟练。以后又搞文书、营业、会计、译电等多项工作,逐渐成为一个银行业务的多面手。3年中,由练习生到助理员,以后再升为办事员。
    这时,乡下旧房重造竣工,遂回乡与殳馥笙女士举行婚礼。待长女瑞华出生后,才将眷属迁居上海,租屋于新闸路斯文里二楼,是幢简陋的老式房屋。
    沪中行一般职工的居住条件,大都是简陋狭小。曾有一位职工家住浅狭阴暗的后客堂,不幸病故,宋大班(宋汉章的眤称)亲往吊唁,慕灏同往。时值大雨,雨水不时飘落在遗体上,宋目睹此情景,心中不忍。宋回行后,遂决心兴建行员宿舍。慕灏认为,宋公此举乃造福于行员,便极力促成。经呈请中行总行核准办理,拨出3200两白银,他和袁速受命,拟订建筑工程计划和竣工后员工分配规划,便着手与营造厂联系。并在西区极司菲尔路(今万航渡路)买了17亩地,建造了包括礼堂、小学校在内的宿舍区,取名“中行别业”。宿舍建有各种规格,以适应各级职员居住,按职工职称、级别分配,做到对号入座,大家满意。时值他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973

回帖

354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542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洪波 于 2025-4-28 12:25 编辑

   68.程海峰,1936年南京、明斗之:卜国,(半月刊,编辑、《国际劳工组织》(编著),重庆正中书局19㈠年。bS页,
    69.程劲波,1938年任职商务印馆
    70.程慕灏,上海中国银行分行副经理,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副经理兼信托部副经理:
    7].程瑞林,任职暨南大学。
    72.程绍德,1900—1954,江苏盐城人。留学法国,巴黎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央银行月报,与‘经济汇报,主编,上海商学院教授兼教务主任,重庆大学教授,小央大学教授兼经济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在华东财经委员会第二办公室任职。论伦敦市场短期信用基金供给力之波动;(著),上海商学院1933年,11页,\新货币法案之理论与实际)(著),署者1935年刊行,J1页。、最新货币学:(校。施仁夫著),重庆艺新图书社1944年,192页:
    73.程顺元,九江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分行经理,南昌支行兼经理。
    74.程天放,1899—1967,江西新建人:1919年复旦大学毕业。1922年,美国意利诺大学硕士。1926年,加拿大都朗度(多伦多)大学政治学博士。1927年,中央大学教授。1930年,代行安徽省政府主席。1933年,浙江大学校长。1935年,驻德冈大使。1939年,四川大学校长。1947年,立法委员。1950年,台湾当局教育部长。v英、关、法、日、俄国政治经济概况;(合著).中央陆军军官学校,217页
    75.程业骧(少吾),上海新华银行职员。
    76.程远帆(万里),1886—一?,浙江绍兴人。1910年,清华毕业。留学美国,文学——Litt.U.(Princeton);(ColumbiaJ。湖南明德大学经济系教授。 1933年,北平市财政局局长。1935年,浙江省财政厅厅长。1941年,重庆全国粮食管理局副局长。抗战胜利后,升中央信托局局长。
    77.程振基(铸新),1891——1940,安徽婺源人。㈠门午英国爱丁堡大学经济学硕士。1922年,北京大学经济系讲师.讲授簿记学。1924年,国立西北大学教务长,代理校长。1929年,中国农工银行杭州分行经理。1934午,全国学术咨询处主任。1935年,任教育部秘书。11政治理想+(译)。商务印书馆1㈠21年-、正丈与自由》(译),商务印书馆1927年。
    78.程志颐,1938—?。1942年,任经济部商标局局长。
    79.程志政,上海京沪铁路局车务段职员。   
    80.程中行(沧波),1903一1990.江苏武进人。1925年,入复旦大学,至毕业。1930年,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1931年,回国,任复旦大学教授兼新闻系主任。1932年,中央日报社长。1940年,监察院秘书长。抗战胜利后,任新闻报分社长。1949年,去台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973

回帖

354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542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洪波 于 2025-4-28 12:30 编辑

  山子巷12号,是著名金融家程慕灏先生的旧居。这是一幢砖木结构,假三层三开间,三进深转角楼房。清水砖墙,掩映于绿荫丛中,显得古朴典雅。
    程慕灏,1898年生于浙江桐乡,就读于杭州。后进大清银行做练习生,曾担任日本神户中国银行副主任、上海中国银行国库主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中国保险公司监察人等,在银行界供职70年。直至86岁高龄,才正式退出中国银行,成为近代中国著名的银行家。其孙女、著名作家程乃珊回忆说:“祖父是中国银行有史以来唯一一位没有大学学历、未留洋而从练习生升到总行总经理的人,也是中行有史以来以29岁之龄就当上副理的最年轻的经理级人物,同时也是中行唯一从主任跳过襄理直上副理的人物。”而程慕灏的人生旅途是从山子巷开始的……
    19世纪末,杭城孩儿巷、竹竿巷一带,有一座屋园面积达百亩之广、房屋有九进之多的张公馆。馆里有楼台亭阁,有假中堂高屋,左右对称山池沼,有豪宅华厦,充满了传奇。张家是杭城著名的望族,随着张家千金嫁给北洋政府总理孙宝琦为妻,张家家世更加显赫,一句说“张公馆”,杭城无人不晓。
    程慕灏父亲程震权,其时正在张公馆做账房先生,深得主人信任。张家三少爷让程震权将儿子程慕灏、程慕颐从桐乡接来杭州读书,由其资助。而程震权因自尊,仅让小儿子程慕颐受张家资助。程慕颐则一路苦读,考得公费留学日本。回国后,在上海办起首家由中国人创办、并用中文填写化验报告的“程慕颐化验所”。他也曾任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生物学教授,享有“中国细菌学之父”的美誉。兄弟俩出息后,于1935年在山子巷里12号置地4.923亩,造起了共有15间房的青砖小楼,筑起了一个别致的大花园,供父母养老。也便于兄弟俩来杭州探望父母,看望张家老人。程慕灏的儿子、程乃珊的父亲,就是在山子巷,由奶奶带大后去上海读书的。
    民国时期,盛极一时的张公馆家道败落,各房卖了张公馆作鸟兽散,连张家三少爷的丧事也无力操办,还是程慕灏操办了丧事。旧居无言,默默见证着张公馆的过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973

回帖

354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542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洪波 于 2025-4-28 12:40 编辑

  我们程家的祖籍,浙江桐乡梧桐镇——好美丽的名字。在祖辈父辈的回忆中,故乡是一派飘逸清幽的水乡之韵,但见水道纵横,白墙黑瓦的民居,倚河而立。家乡是著名的蚕乡,正如茅盾的《春蚕》所描述的。
    水乡,可以讲是中国特有的景致。外国的水乡不多,恕我不见世面,似只有威尼斯,那窄窄的河道和古朴的布满青苔的墙壁,还蕴含着烟烟笼笼的水乡之气。然与中国的水乡相比,还是十分不同的。我们的水乡是一幅写意的水墨画,黑白之间,自有一份天长地久的空灵。
    遗憾的是,2006年我与叔婶重返梧桐镇之时,那百年水乡古风已无从寻觅——程家的老宅已拆除,河道也填没。还残存的几幢半塌的老民居,十室九空。墙上一个个画上粗影的红色“拆”字,像煞古装电影里拍出来的处决犯人的“殊批”,看着惊心触目!
    梧桐镇已改名为“梧桐街道”,父辈记忆中大片的桑园消失了,一片车水马龙,这就叫“现代化”吗?纵使风景再好,已非江南水乡的景色了!
    程氏祠堂,当然也拆了,唯有一棵柏树,孤零零地矗在那里,叔叔依稀记得还是原先的那棵。一句“家族之树常绿”,此时悄然潜上我的心头,并萌发了尽我所能写部五代家族史的念头。
    去年5月,我的微博里有一封私信,打开一看,信发自广州,发信人开口称我“乃珊姑姑”,自报家门,她的曾祖父程慕廉与我祖父程慕灏是同父异母胞兄,这支程家支脉一直在杭州山子巷24号开枝散叶。如今,山子巷24号,已被杭州市政府保留为民国时期的优秀建筑……
    从梧桐镇到杭州、到上海,乃至今日的北美香港……我们这棵家族之树,可谓根深叶茂,枝脉繁衍,其中不乏祖辈的辛勤栽培,包括那几位连名字都没留下的我们宗族的母亲们。
    那位微博上留下私信的我的堂侄女,虽然我与她从未谋面,她所属的那个慕廉祖父的枝脉成员,我也一个未见过,但这位堂侄女很让我感到亲切。她自小学钢琴,现为广州专职钢琴老师,且文笔优美,已出几册与音乐有关的散文集和钢琴教育书。还擅长绘画,——这完全是我们程家女性的特征。我家女性专业从事绘画、钢琴、写作、外语的颇多……所谓血浓于水。然而在我的百年家族故事中,第一位载入我们家史的女主角,
却是一位没有留下任何照片、目不识丁、缠着一对小脚的农村妇女。她连名字都没留下,她就是我的曾祖父震权公的原配程黄氏。
    我们程家祖籍安徽省休宁县,原任职当地盐公道,想来是一个管盐的公务员。太平天国时期,迁至浙江省桐乡县落籍,租居了梧桐镇东门外的一幢前后两进的旧平房内,前进有高祖父久安公,开设店铺,名“程久盛”,专业经营蚕种、桑叶之类。后进为居家之用,但终因书生经商,业务不佳,以致家道清贫。曾祖父震权公,不得不早早辍学,赴杭州当账房打工。曾祖父娶妻黄氏,扎着一对小脚,却桑田、蚕房、店务,几头一手抓。并育有两子,大子慕廉,也早早辍学去乌镇某酱园学生意;幼子,连名字也没留下就夭折了!
    不记得哪年,曾祖父突然大病,危在旦夕。那个时代,男人是家中的顶梁柱,一个家若没有男人,真的如天塌下来一样!此时长子慕廉虽已辍学去学生意,然尚无能力独立挑起养家之职。曾祖母走投无路,心一横,带着幼子跪在菩萨前发了毒誓:愿以母子两人之命,来换取丈夫的命。当时小儿虽尚年幼,却已懂得在菩萨前发誓的分量,因此咬紧双唇任凭母亲打骂威逼就是死不开口。怨恨之下,母亲擅自代幼子发了誓,并强按着他的头在菩萨前磕了三个头,然后拉着他去屋后直奔井台。毕竟是做娘的,她心软了,忍不下心亲手将儿子扔下井里,只是婉转对儿子说:“姆妈先下去,在下面等你,你不要怕……”便纵身跃下,儿子没有跟下去。乡里闻讯赶来,从井里捞出,已回魂乏术!
    井那么深,那么凉,那么黑,根本就是一条通往另一个不可知世界的隧道,别具一种令人发指的恐惧!纵身一跃时,需多大的勇气和决心!而我这位曾祖母,纵身一跃,捣碎了一镜银潋的月光,成就了我们家族史一则湮远的凄厉典故!从此,我害怕走近任何井台,包括上海弄堂里常有的那种井盖有粗铁链封锁住的井!
    信不信由你,自曾祖母黄氏投井自尽后,曾祖父的病竞不治而愈,遗憾的是,那个幼子虽然没有在菩萨前发誓,也没往井里跳,第二年也天折了!
    曾祖父再娶续弦邵氏,就是我祖父的亲生母亲,共育有子女十个,但由于家贫,最后成活的只有三个。祖父程慕灏、伯祖程慕颐(后成为有“中国细菌学之父”之称的著名微生物学家)、姑婆程慕英。曾祖母也是一对小脚却是挑担采桑,缫丝孵蚕,田里屋里样样一把抓。据讲,她孵的蚕子质量上乘,以至乡里人都传诵:“久盛号”蚕种是最好的。
    说来真奇,曾祖父一病愈,程家家道也似走上重生,虽然仍是清贫,却似有了一线新机。当时乡间的“久盛号”,已由曾祖母打理。曾祖父,也就放心去杭州张公馆继续履职。由于处理账务钱财进出,有条不紊,深得东家器重。东家,再将曾祖父推荐给自己的姻亲孙家兼职。说起孙家,来头不小,就是曾得清庆亲王赏识而未被慈禧重用的孙宝琦。辛亥革命后,为北洋政府的国务总理,显赫一时。孙宝琦有一个孙女,就是张爱玲的继母。只是好不过三代,到抗战开始不久,张、孙两大家都已败得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说起张家的发起,也是一则传奇。传说张家的发家人原是一守城小卒,那天正在城头上边抽旱烟边大解,突然发现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程氏文化网

GMT+8, 2025-5-3 06:44 , Processed in 0.15901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