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5-7-28 14: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歙州(州治:新安县)
等第:上等州
开元年间(713–741)户数:31,961户,72乡
元和年间(806–820)户数:16,754户,50乡
历史沿革:
这是《禹贡》中扬州之地。春秋时期属于越国,秦代设为丹阳郡,歙县就在这里。其后,曾先后隶属新都郡、新安郡、新宁郡等。隋开皇十二年(592年)设立歙州,唐武德年间(618–626)设都督府,贞观年间(627–649)撤销。
地理范围:
州境东西宽419里,南北长240里。
八方通道:
西北至长安(上都)走睦州路:4805里,走宣州路:3450里
西北至洛阳(东都):3325里,走宣州、润州路线:2590里
东至杭州:470里
东至睦州:370里
西南至饶州:700里
正北稍偏东至宣州:300里
贡品与赋税:
开元年间的贡品:麻布
元和年间的贡品:细葛布、竹席
下辖六县:
歙县、黟县、休宁县、婺源县、绩溪县、祁门县
歙县
等第:上等县(州治所在地)
秦代旧县,因县西有歙浦水,故取名“歙”。
晋代后隶属新都郡,后改属新安郡或新宁郡。
隋初被废,开皇十一年(591年)复设歙州时重新划入。
地理与历史遗迹:
布射山(勤山):在县北20里,吴时土匪金奇率万人驻扎于此。
乌聊山:在县东南206步,有后汉末土匪毛甘旧城。毛甘率万人驻此,后被东吴名将贺齐讨平。
浙江(渐江):自休宁县流入歙县,再向东南流入睦州界。
黟县(今名黟县)
等第:上等县
东距州治152里。
汉代旧县,因地处黟川得名,属丹阳郡。
隋灭陈后一度并入休宁县,开皇十一年(591年)重新设县,初隶宣州,次年(592年)改隶歙州。
地名来历与物产:
县南有“墨岭”,出产墨石。古时曾进贡柿心木,故得名“黟”。
《说文解字》称“黟”字从“黑”旁加“多”,后人误写为“黝”,形成异体。
重要战事:
林历山:在县西南150里,为东吴大帝孙权命贺齐讨伐黟、歙山贼之地。
山贼首领陈仆、祖山等率2万户占据此山。山高四百仞(约合百余米),道路狭窄难行,敌人凭险泼石防守。
贺齐秘密招募轻捷之士,从敌人意想不到的险道夜袭而上,利用布带攀援,出奇制胜,大败敌军。
战中敌方有施用“禁术”者,致使官军刀剑无法拔出,弓箭射出会自动返回。
贺齐下令改用没有刃口的韧木棍棒,并挑选五千强壮士卒冲锋,成功破解敌术,歼灭敌军。
休宁县
等第:上等县
东距州治66里
原为秦代歙县地,属丹阳郡
东汉建安年间,贺齐讨伐黟、歙山贼,于此设“休阳县”,后几经改易。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为“休宁县”,最初隶属婺州,后于十二年(592年)改隶歙州。
山川:
横鄣山:在县东南84里
渐江(浙江):又名浙江,源出横鄣山,自东南流入歙县,东流入睦州界。
婺源县
等第:上等县
东北距州治209里
原为休宁县西南界。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因平定洪氏妖贼,在此设县。
因婺水环绕县城三面,故得名“婺源”。
山川:
善山与恶山:在县南50里,两山隔溪相对,俗称“夫妻山”。
绩溪县
等第:中下县
西南距州治66里
梁大通元年(527年)曾设梁安县,唐武德年间(618–626)废县
大历二年(767年),刺史长孙全绪上奏,从歙县分出设此县
县北有乳溪与徽溪,两溪相距一里,曲折流动,合而复分,如同缲丝一般,因而得名“绩溪”。
祁门县
等第:中下县
东距州治179里
原为古昌门地,属汉代黟县之南境
唐永泰元年(765年),因草贼方清盘踞于此而设昌门县
刺史长孙全绪平定贼寇后,借用旧城设县,因不愿再用“昌门”贼名,改以县东北一里处的“祁山”命名为“祁门县”
大历五年(770年)迁县治于东部,前临大溪,后靠小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