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二程 元谭 朱卷
查看: 2889|回复: 8

宋太常丞尚右郎兼史馆校勘---程公岁月记

[复制链接]

905

主题

1229

回帖

7648

积分

版主

积分
7648
发表于 2020-2-26 12: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宋太常丞尚右郎官兼史館校勘程公歲月記 先君姓程氏,諱坰,字魯仲,世家饒之德興。
曾祖諱洋,贈承事郎:妣舒氏,贈孺人。
祖諱崧卿,朝奉郎,賜緋魚袋;妣胡氏,封安人。
考諱燧,宣教郎致仕;妣王氏,贈孺人。
嘉定十四年十一月戊子,先君生于德興里居。嘉熙元年,領鄉薦。二年,登進士第,以年未弱冠抱敕兩載。四年,準告授迪功郎、臨江軍司戶參軍。時外祖太保節使、丞相莊肅史魯公方以詩書元帥滅金扞韃,督師奏凱,即軍中拜相,□鍾愛母氏,識先君雋穎修潔,俾首東床之選。於是,未戍臨江,差監西京中嶽廟。淳祐三年二月,特差充淮東制置使司幹辦公事。五月,改差充沿海制置使司幹辦公事,關陞循從事郎。十一年,丁孺人王氏憂。寶祐三年,今太傅平章賈魏公卧護全淮,以壽春府下蔡縣丞奏辟起家。五年,考舉及格,改宣教郎。閏四月,差知安豐軍壽春縣事。八月,外祖莊肅公薨,遺表上聞,九重震悼,優加卹典。先君以長壻得旨,特與陞擢差遣。十月,添差通判鎮江府。六年一十一月,差幹辦諸軍糧料院。開慶元年,磨勘轉奉議郎。七月,除宗正寺簿。九月,兼史館校勘。是月,除樞密院編修官,仍兼史館。會韃虜偷渡,危機,交急,上以海道為憂,命先君以本職出督沿海水軍,任責措置防拓,續準省劄堂禀。十月二十七日,入國門供職,圖奏防海方略事宜,甚愜上意。十二月二十五日,除太常丞兼權尚右郎官,仍兼史館。是月三十日,以本職出使江淮,趣兵入援。景定元年二月,入國門,又得旨往趣江右援兵。將行,復留供職。三月,乞補外,不允。四月,輪當陞對,一箚箚極言兵財利害;一箚乞毀方大猷所上三學條令,指陳剴切,無所隱避。首肯再三,賜之嘉獎。七月,兔所居官。二年正月,賜緋魚袋。二月,差知撫州。命下,以臺臣奏謫南康。三年,移處州。四年二月,奉聖旨放便。咸淳三年十一月,丁宣教憂,哀毀成疾。以陰陽妨礙,安厝之期尚遠,晨夕疚懷于苦塊中。適暑濕鬱蒸,疾證增劇,竟以咸淳四年七月二十九日卒于先祖靈筵左次之寢。嗚呼,痛哉!享年四十有八。娶史氏,封孺人。子男三:
幼學,以外祖該明堂恩,奏補將仕郎;
幼存,以外祖遺表恩,奏補將仕郎;
鐵孫,尚幼。
女二,俱蚤卒。 先君剛方簡澹,動循繩尺。平居惟以經史自娛,雖隆寒盛暑不釋卷,外祖最相器重。適罹孺人王氏之戚,外祖躬擇葬地于束湖■眺,俾卜居甬束以便省松楸。舍番而鄞,非夙志也。天大投艱于諸孤,一二年間,既奪吾祖,又奪吾父。嗚呼痛哉!先君疾革,精神不亂,呼幼學等面命曰:“我不克襄大事而往矣,汝等奉祖喪宜從厚,我喪則從薄,謹毋以後喪踰前喪。”言訖而瞑,一語不及它事。古人易簀反席,必欲得正而逝,生平操守於茲見之。母氏與諸孤環泣攀號,擗踴摧裂。忍死以咸淳五年三月己酉奉匶窆于慈谿縣石臺鄉孝順里蘆山之原。 葬日薄,未暇丐銘于當代鴻碩,姑摭歲月大槩,刻石以納諸壙。 孤子幼學等泣血謹誌 鄉年眷家弟宣教郎新除史館校勘張洪填諱 葉枝刊(以下補題末行之後) 越十有一年,曆次己卯十二月十七日庚寅,奉遷于鄞縣陽堂鄉大涵里駱公嶼之原。 幼學謹重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5

主题

1229

回帖

7648

积分

版主

积分
7648
 楼主| 发表于 2020-2-29 16: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太常丞尚右郎官兼史館校勘程公歲月記 先君姓程氏,諱坰,字魯仲,世家饒之德興。曾祖諱洋,贈承事郎:妣舒氏,贈孺人。祖諱崧卿,朝奉郎,賜緋魚袋;妣胡氏,封安人。考諱燧,宣教郎致仕;妣王氏,贈孺人。 嘉定十四年十一月戊子,先君生于德興里居。嘉熙元年,領鄉薦。二年,登進士第,以年未弱冠抱敕兩載。四年,準告授迪功郎、臨江軍司戶參軍。時外祖太保節使、丞相莊肅史魯公方以詩書元帥滅金扞韃,督師奏凱,即軍中拜相,□鍾愛母氏,識先君雋穎修潔,俾首東床之選。於是,未戍臨江,差監西京中嶽廟。淳祐三年二月,特差充淮東制置使司幹辦公事。五月,改差充沿海制置使司幹辦公事,關陞循從事郎。十一年,丁孺人王氏憂。寶祐三年,今太傅平章賈魏公卧護全淮,以壽春府下蔡縣丞奏辟起家。五年,考舉及格,改宣教郎。閏四月,差知安豐軍壽春縣事。八月,外祖莊肅公薨,遺表上聞,九重震悼,優加卹典。先君以長壻得旨,特與陞擢差遣。十月,添差通判鎮江府。六年一十一月,差幹辦諸軍糧料院。開慶元年,磨勘轉奉議郎。七月,除宗正寺簿。九月,兼史館校勘。是月,除樞密院編修官,仍兼史館。會韃虜偷渡,危機,交急,上以海道為憂,命先君以本職出督沿海水軍,任責措置防拓,續準省劄堂禀。十月二十七日,入國門供職,圖奏防海方略事宜,甚愜上意。十二月二十五日,除太常丞兼權尚右郎官,仍兼史館。是月三十日,以本職出使江淮,趣兵入援。景定元年二月,入國門,又得旨往趣江右援兵。將行,復留供職。三月,乞補外,不允。四月,輪當陞對,一箚箚極言兵財利害;一箚乞毀方大猷所上三學條令,指陳剴切,無所隱避。首肯再三,賜之嘉獎。七月,兔所居官。二年正月,賜緋魚袋。二月,差知撫州。命下,以臺臣奏謫南康。三年,移處州。四年二月,奉聖旨放便。咸淳三年十一月,丁宣教憂,哀毀成疾。以陰陽妨礙,安厝之期尚遠,晨夕疚懷于苦塊中。適暑濕鬱蒸,疾證增劇,竟以咸淳四年七月二十九日卒于先祖靈筵左次之寢。嗚呼,痛哉!享年四十有八。娶史氏,封孺人。子男三:幼學,以外祖該明堂恩,奏補將仕郎;幼存,以外祖遺表恩,奏補將仕郎;鐵孫,尚幼。女二,俱蚤卒。 先君剛方簡澹,動循繩尺。平居惟以經史自娛,雖隆寒盛暑不釋卷,外祖最相器重。適罹孺人王氏之戚,外祖躬擇葬地于束湖■眺,俾卜居甬束以便省松楸。舍番而鄞,非夙志也。天大投艱于諸孤,一二年間,既奪吾祖,又奪吾父。嗚呼痛哉!先君疾革,精神不亂,呼幼學等面命曰:“我不克襄大事而往矣,汝等奉祖喪宜從厚,我喪則從薄,謹毋以後喪踰前喪。”言訖而瞑,一語不及它事。古人易簀反席,必欲得正而逝,生平操守於茲見之。母氏與諸孤環泣攀號,擗踴摧裂。忍死以咸淳五年三月己酉奉匶窆于慈谿縣石臺鄉孝順里蘆山之原。 葬日薄,未暇丐銘于當代鴻碩,姑摭歲月大槩,刻石以納諸壙。 孤子幼學等泣血謹誌 鄉年眷家弟宣教郎新除史館校勘張洪填諱 葉枝刊(以下補題末行之後) 越十有一年,曆次己卯十二月十七日庚寅,奉遷于鄞縣陽堂鄉大涵里駱公嶼之原。 幼學謹重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973

回帖

354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542
发表于 2021-1-20 08: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洪波 于 2021-1-20 08:57 编辑

                                        宋太常丞尚右郎官兼史館校勘程公歲月記                            
         先君姓程氏,諱坰,字魯仲,世家饒之德興。曾祖諱洋,贈承事郎:妣舒氏,贈孺人。祖諱崧卿,朝奉郎,賜緋魚袋;妣胡氏,封安人。考諱燧,宣教郎致仕;妣王氏,贈孺人。
        嘉定十四年十一月戊子,先君生于德興里居。嘉熙元年,領鄉薦。二年,登進士第,以年未弱冠抱敕兩載。四年,準告授迪功郎、臨江軍司戶參軍。時外祖太保節使、丞相莊肅史魯公方以詩書元帥滅金扞韃,督師奏凱,即軍中拜相,印鍾愛母氏,識先君雋穎修潔,俾首東床之選。於是,未戍臨江,差監西京中嶽廟。淳祐三年二月,特差充淮東制置使司幹辦公事。五月,改差充沿海制置使司幹辦公事,關陞循從事郎。十一年,丁孺人王氏憂。
        寶祐三年,今太傅平章賈魏公卧護全淮,以壽春府下蔡縣丞奏辟起家。五年,考舉及格,改宣教郎。閏四月,差知安豐軍壽春縣事。八月,外祖莊肅公薨,遺表上聞,九重震悼,優加卹典。先君以長壻得旨,特與陞擢差遣。十月,添差通判鎮江府。六年一十一月,差幹辦諸軍糧料院。開慶元年,磨勘轉奉議郎。七月,除宗正寺簿。九月,兼史館校勘。是月,除樞密院編修官,仍兼史館。會韃虜偷渡,危機,交急,上以海道為憂,命先君以本職出督沿海水軍,任責措置防拓,續準省劄堂禀。十月二十七日,入國門供職,圖奏防海方略事宜,甚愜上意。十二月二十五日,除太常丞兼擢尚右郎官,仍兼史館。是月三十日,以本職出使江淮,趣兵入援。景定元年二月,入國門,又得旨往趣江右援兵。將行,復留供職。三月,乞補外,不允。四月,輪當陞對,一箚箚極言兵財利害;一箚乞毀方大猷所上三學條令,指陳剴切,無所隱避。首肯再三,賜之嘉獎。七月,免所居官。二年正月,賜緋魚袋。二月,差知撫州。命下,以臺臣奏謫南康。三年,移處州。四年二月,奉聖旨放便。
       咸淳三年十一月,丁宣教憂,哀毀成疾。以陰陽妨礙,安厝之期尚遠,晨夕疚懷于茗塊中。適暑濕鬱蒸,疾證增劇,竟以咸淳四年七月二十九日卒于先祖靈筵左次之寢。嗚呼,痛哉!享年四十有八。娶史氏,封孺人。子男三:幼學,以外祖該明堂恩,奏補將仕郎;幼存,以外祖遺表恩,奏補將仕郎;鐵孫,尚幼。女二,俱蚤卒。
       先君剛方簡澹,動循繩尺。平居惟以經史自娛,雖隆寒盛暑不釋卷,外祖最相器重。適罹孺人王氏之戚,外祖躬擇葬地于东湖■眺,俾卜居甬东以便省松楸。舍番而鄞,非夙志也。天大投艱于諸孤,一二年間,既奪吾祖,又奪吾父。嗚呼痛哉!先君疾革,精神不亂,呼幼學等面命曰:“我不克襄大事而往矣,汝等奉祖喪宜從厚,我喪則從薄,謹毋以後喪踰前喪。”言訖而瞑,一語不及它事。古人易簀反席,必欲得正而逝,生平操守於茲見之。母氏與諸孤環泣攀號,擗踴摧裂。忍死以咸淳五年三月己酉奉匶窆于慈谿縣石臺鄉孝順里蘆山之原。 葬曰薄,未暇丐銘于當代鴻碩,姑摭歲月大槩,刻石以納諸壙。 孤子幼學等泣血謹誌 鄉年眷家弟宣教郎新除史館校勘張洪填諱
        越十有一年,曆次己卯十二月十七日庚寅,奉遷于鄞縣陽堂鄉大涵里駱公嶼之原。 幼學謹重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973

回帖

354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542
发表于 2021-1-20 09: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洪波 于 2021-1-20 09:46 编辑

                               程坰公墓志铭文的读后感

       时间定格于2018年9月11日,一个特殊的日子。我在鄞州区图书馆所收藏的《宁波东钱湖历史文化》一书中,发现了其中有二句描述程坰公墓碑的文字记录:《另外一块可能属于福泉山或大慈的墓碑,现在也收藏在王安石庙。它可能是史弥远的孙女婿(也可能是曾孙女婿)程坰的墓碑,程坰在族长死后被提升为中级官员。》由于我们村的宗谱,在6、70年代那特殊运动中,遭到了焚烧。致使对于老祖宗来自哪里,称谓如何,都不知道了。所以当我看见有记录程坰公墓碑的文字记录,激动的心情,无法言语。
      经过一段曲折的寻访,终于在东钱湖文化站的三楼房间,看见了详细记录着程坰公的大儿子程幼学,请人为其父亲坰公所书的生平铭文。上面有程坰公的曾祖父洋公,祖父崧卿公,父亲燧公,以及曾祖母、祖母、母亲的记录。另外还有幼学公的外祖父,即程坰公的岳父---史嵩之丞相,程坰公的妻子、子女等的资料信息。并且,详细地介绍了程坰公的出生之地,以及从出生到死亡、安葬之地、生平事迹、从官经历等等。如此之完善的墓志铭文,进一步验证了我以前所寻找到的《德兴陇云支系派图》的正确性,对我的祖上来自哪里,叫什么名字等,都有了确凿无疑的定论。因为《德兴陇云支系派图》的正确性,是由先人记录的,而且有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变化;以及先人对以前老祖宗的推崇,在记录上往往会把好的来记录,所以准确性是有一定的考量。但是,墓志铭文是当时真实的文字记录,而且所书写的文字内容是得到家人的一致认可,才会雕刻在墓志铭碑上。因此,墓志铭文就显得更加正确而有效。全文共1021字,碑高106厘米,宽73厘米,距今有752年。此墓志铭碑发现于1949年的解放前,铭文记录在章国庆先生的《宁波历代碑碣墓志汇编》一书,书上所收集到的碑碣墓志最晚时间就是解放前。



                                                 宋太常丞尚右郎兼史馆校勘---程公岁月记

       先君姓程氏,讳坰,字鲁仲,世家饶之德兴 。曾祖讳洋,赠承事郎;妣舒氏,赠孺人。 祖讳崧卿,朝奉郎,赐绯鱼袋 ; 妣胡氏,封安人。考讳燧,宣教郎致仕;妣王氏,赠孺人。        嘉定十四年十一月戊子,先君生于德兴里居。嘉熙元年,领乡荐。二年,登进士第,以年未弱冠,抱敕两载。四年,准告授迪功郎、临江军司户参军。时外祖太保节使、丞相庄肃史鲁公,方以诗书元帅灭金扞鞑,督师奏凯,即军中拜相。印钟爱母氏,识先君俊颖修洁,俾首东床之选。于是,未戍临江,差监西京中嶽庙。淳祐三年二月,特差充淮东制置使司干办公事。五月,改差充沿海制置使司干办公事,关升循从事郎。十一年,丁孺人王氏忧。
       宝祐三年,今太傅平章贾魏公卧护全淮,以寿春府下蔡县丞奏辟起家。五年,考举及格,改宣教郎。闰四月,差知安丰军寿春县事。八月,外祖庄肃公薨。遗表上闻,九重震悼,优加恤典。先君以长婿得旨,特与升擢差遗 。十月,添差通判镇江府。六年十一月,差干办诸军粮料院。开庆元年,磨勘转奉议郎。七月,除宗正寺薄。九月,兼史馆校勘。是月,除枢密院编修官,仍兼史馆。会鞑虏偷渡,危机交急,上以海道为忧,命先君以本职出督沿海水军,任责措置防拓,续准省箚堂禀。十月二十七日,入国门供职,图奏防海方略事宜,甚惬上意。十二月二十五日,除太常丞兼擢尚右郎官,仍兼史馆。是月三十日,以本职出使江淮,趣兵入援。景定元年二月,入国门,又得旨往趣江右援兵。将行,复留供职 。三月,乞补外,不允。四月,轮当陛对。一箚极言兵财利害;一箚乞毁方大猷所上三学条令。指陈剀切,无所隐避。首肯再三,赐之嘉奖。七月,免所居官。二年正月,赐绯鱼袋。二月,差知抚州。命下,以台臣奏,谪南康。三年,移处州。四年二月,奉圣旨放便 。   
      咸淳三年十一月,丁宣教忧,哀毁成疾。以阴阳妨碍,安厝之期尚远,晨夕疚怀于茗块中。适暑湿郁蒸,疾证增剧,竟以咸淳四年七月二十九日,卒于先祖灵庭左次之寝。 呜呼,痛哉 !享年四十有八。娶史氏,封孺人。子男三:幼学,以外祖该明堂恩,奏补将仕郎。幼存,以外祖遗表恩,奏补将仕郎。铁孙,尚幼。女二,俱早卒。

      先君刚方简澹,动循绳尺。平居惟以经史自娱,虽隆寒盛暑不释卷,外祖最相器重。适惟孺人王氏之戚,外祖躬择葬地于东湖,舒眺俾卜居甬东,以便省松楸。舍番而鄞,非夙志也。天大投艰于诸孤 ,一二年间,即夺吾祖,又夺吾父。呜呼,痛哉 !先君疾革,精神不乱。呼幼学等面命曰:“我不克襄大事而往矣,汝等奉祖丧宜从厚,我丧则从薄,谨毋以后丧逾前丧。”言讫而瞑,一语不及它事。古人易箦反席,必欲得正而逝,生平操守于兹见之。母氏与诸孤,环泣攀号,擗踊摧裂。忍死以咸淳五年三月己酉,奉灵柩于慈溪县石台乡孝顺里芦山之原。葬曰薄,未暇丐铭于当代鸿硕,姑摭岁月大概,刻石以纳诸壙。        孤子幼学等泣血谨誌
                                                                  乡年眷家弟宣教郎新除史馆校勘张洪  填讳
        越 十 有 一 年,厝 次 己 卯 十 二 月 十 七 日 庚 寅,奉迁于鄞县阳堂乡大涵里骆公岙之原。     幼学谨重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973

回帖

354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542
发表于 2021-1-20 09: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洪波 于 2021-1-20 09:16 编辑

                                               墓志铭文翻译
       按照现代文字翻译如下:程坰,字鲁仲,世家饶州府德兴县的陇云(今江西省上饶市德兴市龙头山乡龙头村)。         曾祖父是程洋,(以子崧卿推恩所获爵秩)赠承事郎(正九品)。曾祖母舒氏,赠孺人。          祖父是程崧卿(字申甫,号南山。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乙丑毛自知榜的进士,历官御史、谏议大夫,封江山县开国伯(在孙逢吉编辑的《职官分纪》一书上写,北宋初期的爵位分为10等,其中开国伯为正四品,带食邑700户以上,到900户。另外,还规定开国伯、子、男等爵位前面必须冠以某县之名;开国公、侯的爵位前面也必须冠以某郡之名。而且,都只适用于开国之初,后世就不再赐封。因此,崧卿公的开国伯爵位前面加的是江山县,即封为江山县开国伯。主要体现政治地位,以荣誉为主。江山县,就是现在的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朝奉郎(正六品上),赐绯鱼袋 (是指皇帝赏赐绯衣(红色的袍服)与鱼符袋。旧时皇帝一般给予某个大臣奖励,就是根据此大臣的相应品级赐予相应的服饰。从唐朝开始,官服分颜色: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所以崧卿公的“赐绯鱼袋”是指红袍银鱼袋,同时也代表其官职是朝奉郎(正六品上),但是享受正四品到从五品之间的穿绯袍资历)。祖母是胡氏,封安人。(安人是给六品官员妻子的封号;封安人:说明安人的封号是在祖母胡氏还活着的时候所封)
     父亲是程燧(字子华。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甲辰留梦炎榜进士,初授秘书校勘,转淮安府使司,主管税机;阶通直郎(正八品)),以宣教郎(从八品)致仕 (南宋时期的法定致仕年龄是七十岁)。母亲是王氏,赠孺人。(卒后追赠)      
       程坰公生于南宋时期的嘉定十四年十一月戊子。戊子是初八,即公元1221年11月23日。在江南东路鄱阳郡饶州府德兴县陇云。(今江西省上饶市德兴市龙头山乡龙头村)   
      在嘉熙元年(1237年),坰公领乡荐。(即考中了乡贡进士,类似于明清时期的举人,取得了参加省试的资格)     
      到了嘉熙二年(1238年)的时候,程坰公以虚岁18岁,就登(戊戌周坦榜)进士第。(当时殿试头甲的前三名,被称为进士及第。而考中二甲进士的人,亦被称为及第进士,也就是登进士第。说明,当时程坰公是位列二甲进士名单录。--《宋会要--选举》2之16 )
      后来在宁波市图书馆查找到由诸葛忆兵编著的《宋代科举资料长编《南宋卷》下》,在凤凰出版社出版的一书,上面有记录如下:嘉熙二年,戊戌(1238年),闰四月,壬申(二十七日),御集英殿,赐进士周坦等敕,四百二十三人。《宋史全文》卷三三   甲戌(二十九日), 赐特奏名王宗合等敕,凡六百四十人。 《宋史全文》卷三三   周坦(状元)、邵泽(榜眼)、丁大全、程坰 、贾似道、程有文等为同榜进士(423人)。特奏名进士有程武选、程玙。
      另外,程坰公由于年龄只有18岁,还没有达到朝廷所规定的满20岁的弱冠年龄,才可以授官。所以就只能持有着皇帝敕封的进士及第证书,而没有马上被选拔任命去做具体的某个官职,只能后补。而且坰公比他的父亲要早6年考中进士,其父亲燧公是在1244年才考中进士的。 金榜题名,年少有为
      嘉熙四年(1240年),程坰公被授于迪功郎(从九品),派差去临江军做司户参军,主要是管理军队的户籍和军需物资的工作。
     而当时还不是坰公岳父的史嵩之以儒将(诗书元帅,登嘉定十三年(1220年)庚辰刘渭榜进士)带兵相继收复了光州、滁州、信阳、襄阳等地,被朝廷“授宣奉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两淮四川荆西湖北军马,进封公,加食邑,兼督江淮京湖四川军马……自是边境多以捷闻,降诏奖谕。”---《宋史.史嵩之传》
      由于史嵩之很钟爱他的大女儿,而程坰以年未弱的年龄冠登进士第,自然十分优秀。因此,丞相为女儿物色了一个好郎君做其东床快婿。就这样,坰公没有去临江上任,而是在临安就任“差监西京中嶽庙(今河南登封的嵩山)”这么一份安逸的闲差工作。      
       淳祐三年二月(1243年二月),坰公被派差去扬州的淮东制置使司,做干办公事。 五月,就改派差去沿海制置使司,做干办公事,关升循从事郎(从八品)。从以上工作调动,可以看出来是史丞相一手安排的。因为沿海制置使司就在当时的庆元府,该机构负责海防,节制水军,其长官一般兼知庆元府。制置使司内的成员为参议官、书写机宜文字、干办公事、准备差遣各一员,海道干当使臣四员。而当时的干办公事的办公地点在现在的海曙区鼓楼西边。就这样,程坰公升官后,工作地点也到了岳父的故乡鄞县,以方便照顾妻儿、家庭。
        到了淳祐四年(1244年)九月,史嵩之丞相因为其父亲病故,需解官丁忧守孝之事,被太学生所发起的“倒史运动”,搞得连理宗皇帝也顶不住了,因此只好宣布准许史嵩之守父丧,而罢相回家去了。并在淳祐六年十二月(1247年初),由于一言难尽的缘故而致仕,从此退出了官场。于是坰公的升迁节奏也就完全停止了,因此在沿海制置使司干办公事的任上一直做了八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973

回帖

354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542
发表于 2021-1-20 09: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洪波 于 2021-1-20 09:19 编辑

      在淳祐十一年(1251年),坰公的母亲王氏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定,坰公需解官丁忧守孝,一般需要三年。但古人的守孝三年是有水分的,实际上为25个月,也就是二年零一个月,即算第三个年头了。   
      宝祐三年(1255年),在后来做太傅平章的贾魏公(贾似道丞相,度宗时期被封为太师、魏国公,与程坰公是同一年考中进士)主政两淮时期,由他举荐、奏辟,从而让程坰公到寿春府(现安徽省淮南市)下蔡县当县丞(从八品下)起家。而那时距离坰公丁忧守孝期结束,已经闲居一年多了。这一次起作用的,估计是程坰公自己的人脉关系,因为贾似道丞相与程坰公是“同年”,(即同榜进士)过去“同年”就是很有用的一层关系。  
     宝祐五年(1257年),考举及格,改宣教郎。(从八品)闰四月,差知安丰军寿春县事。(从八品的知县,现安徽省寿县)八月,外祖庄肃公薨(史嵩之丞相在1257年10月6日逝世,皇帝封谥号庄肃)。 先君以长婿得旨,特与升擢差遗 。十月,添差到镇江府做通判(从八品上)。
      据元至顺《镇江志》卷十六的《通判以下》记载:程坰--宝祐六年二月至。虽然只有寥寥数字,但这确实就是一个真实有效的证据,
     宝祐六年十一月(1258年十一月),差干办诸军粮料院。(办公地方在当时的临安,由地方上调做京官了)
     开庆元年(1259年),磨勘(考核合格)转奉议郎。(正八品)  七月,除宗正寺薄。(从八品上,京官)九月,兼史馆校勘 。十月,除枢密院编修官(正八品)仍兼史馆。十二月二十五日,因为前期在处理鞑虏偷渡的危机时,皇上以海道为忧,命先君以本职出督沿海水军,任责措置防拓,续准省箚堂禀;并且图奏防海方略等事宜,甚是得到皇上的满意。所以,除太常丞(从七品,是太常卿的助手,掌管有关礼乐、郊庙、社稷、陵寝等事情,朝官)兼擢尚右郎官(吏部尚书右司的员外郎,属于吏部管辖,与尚书右司郎中一起监管兵部、刑部、工部、案钞房。位在诸司员外郎上,同为尚书右丞的副贰。正七品,朝官)仍兼史馆。同月的三十日,程坰公以本职出使江淮,趣(取)兵入援(鄂州)。因为当时,蒙古人的铁骑已经在十月份,对鄂州(今武汉市武昌区)城进行了猛烈的进攻,而且一度攻破了东南面的城墙,涌入城内。城内的宋朝将士拼死抵御,几级血战,终于将蒙古军驱赶出去。到了十一月中旬,鄂州城内的宋军“死伤人员已经有一万三千人了”。尽管如此,蒙古军仍然受阻于城下,无法攻破鄂州城,只好采取包围战术。以致到了景定元年二月(1260年),入国门,又得旨往取江右(今江西)援兵(去支援鄂州城)。将行,复留供职 。   
      三月,乞补外,不允。此时吴潜丞相的权力,已经大大减少了。所以,程坰公就申请去外面做官,但是没有得到理宗皇帝的批准。
      由于吴潜丞相的历官成长过程中,曾经得到过史嵩之丞相的大力提拔,所以作为史嵩之的大女婿程坰被吴潜照顾,也是人之常情了。何况吴潜在担任左丞相之前,就是在庆元府做知府的。据《宁波府志》上面记录,吴潜自宝祐四年(1256年)开始,担任了长达三年多的庆元府知府,直到1259年十月才去做左丞相。而史嵩之因为之前已经罢相,就隐居于现在的东吴镇,即其出生之地,直到于1257年八月逝世。所以,史嵩之、吴潜以及史嵩之的大女婿程坰,他们之间的关系肯定是特别好的,并且是相互走动、拜访交流的。从程坰公的墓志铭文记录来看,其升迁最快的时间,就是吴潜担任左丞相开始的。并在开庆元年1259年,又回到了临安,成为京官。   
       四月,轮当陛对。一箚极言兵财利害,一箚乞毁方大猷(太学生,投靠于丁大全右丞相)所上的禁止三学(太学、武学、宗学)的条令,指陈剀切,无所隐避 。 首肯再三,赐之嘉奖。    这一次坰公的“轮当陛对”,是他一生最出彩的时光。轮当陛对:也就是文武百官轮流面见皇帝的制度,国之令典也;皇帝借此来了解朝政得失。
      七月,免所居官。因为当时的吴潜已经在景定元年即1260年闰四月初一那天,被罢免了左丞相的职位。因此在三个月后的七月份,程坰公也受到影响,而被免去了所做的官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973

回帖

354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542
发表于 2021-1-20 09: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洪波 于 2021-1-20 09:20 编辑

      景定二年(1261年)正月,赐绯鱼袋。由于程坰公之前的官职是太常丞兼擢尚右郎官,其品级符合赏穿绯袍的资格。所以,当时皇帝赏赐的是绯鱼袋。就是对其在去年轮当陛对时,所提建议的奖励。也就是和他的爷爷(崧卿公)一样,获得了皇帝赏赐的绯衣与银鱼符袋,荣光无限。只是,此次的赏赐,以安抚的意义为多。
       景定二年(1261年)二月,差知抚州 。命下,以台臣(御史台臣)奏,贬谪(去江南西道)南康 。也就是从这以后,程坰公的官运开始走下坡路了。  差知抚州:就是派差去当时的江南西道抚州做知州(从五品)。因为程坰公曾经做过镇江府通判,所以就有了升初任知州的资序。虽然南宋时期有规定通判历两任,才有升初任知州的资序。但是,当时是属于战争时期。所以,有一些官员的任命也是可以提拔任命的。只是,任命虽然已经下达,却被御史台臣等上奏,坰公于是被贬谪去南康了(属于当时的江南西道赣州府管辖)。原来是去抚州,而现在是去南康。而且当时的南康,处于战争的前线,危险性比较大。而抚州,则位于战争的大后方,十分安全。所以,在这里用了一个“谪”字,意为贬职外放。主要原因是吴潜在当时朝廷的党派斗争中失利了,在1260年闰四月初一那天,被理宗皇帝罢免左丞相的职位。后来,又陆续贬谪于建昌军(今江西省南城县)、再徙潮州(广东省潮州市)、最后徙于循州(今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西南佗城)。而当时的右丞相贾似道则回到临安,开始了其长达15年的独相专政。   
      三年(1262年),移处州(现在的丽水市)。移,就是调职,就是把原来官职变的更加不重要了,也就是变相的贬职 。 其背后的原因是在1262年五月,吴潜已经中毒去世了。后来,我仔细查看了《丽水市志》上面的全部内容,没有文字写有程坰公去处州做官的记录。类似于这种朝廷已经任命官职了,而拖延着不去地方做官的情况,在当时的南宋时期是普遍存在的。我曾见过书上有其他人为官的记录。
       四年二月(1263年二月),奉圣旨放便。(放便即放罢,是当时的朝廷作为罢免官员的处罚办法。放罢的官员,必须即日离任,不允许继续权领其职。程坰公,实际上就是因为受到朝廷里的党派之争,被监察官弹劾论罢而免职。)
       据《宋史全文卷三十六卷》里的资料记载:二月壬子朔,诏吴潜、丁大全怀奸误国,既速天诛,朋附实繁,迁谪亦久,宜示宽恩。令尚书省日下具两党人斟酌轻重。丙辰,刑部言:“吴潜、丁大全两党人内已量移程沐、胡用存、程坰、石正则、吴泳、汪洵之并自便,永不叙用;倪垕量移信州,张??饶州,章公权抚州,任伯凤建宁府,叶隆礼徽州,何子举押归本贯,吴衍抚州,翁应弼临江军,赵时诂衡州,刘锡瑞州,王立爱信州,程若川建昌军;袁玠、沈翥、方大猷、徐敏子难以量移。”寻台臣及给舍疏,乞取回吴衍、翁应弼、赵时诂、叶隆礼、何子举、刘锡、王立爱、石正则量移之命,遇赦永不放还。
      从以上的文字记录来看,以及程坰公的墓志铭文上面的记录文字,《四年二月,奉圣旨放便 》两者相结合,程坰公确实就是在景定四年(1263年)二月,由于是吴潜(嘉定十年/1217年的状元及第)主战一派的人员,在与后来的太傅平章贾似道为主的朝廷党派斗争中,失势了。因此当1260年闰四月吴潜被罢免左丞相一职以后,程坰公就受到贬谪、移职,闲置了两年多后,也被罢免了一切职务,而且还是永不叙用的重罚。
       吴潜自1259年担任左丞相后,主要是在朝廷里调和鼎鼐,贾似道任右丞相则是在外面总戎阃外,驻节汉阳。开庆元年(1259年)十月,各路援鄂大军已经齐集鄂州周围,为了指挥方便,吴潜采纳了御史饶应子的建议,命令贾似道移驻黄州。黄州虽然是在鄂州的下游,却是兵家必争之地,蒙古军队往来之要冲。在其移驻黄州的路上,遇到了一支蒙古军队,让贾似道发出了:“不想贾某死于此地,可惜不光明俊伟!”的临终之言。幸运的,这是一支蒙古兵中的老弱之师,而且刚刚从别的地方抢掠路过此地,人数也不多。经过交战,歼灭了这支小股蒙古兵,让贾似道才得以安然进入黄州。于是,他把一腔怒气都撒在了吴潜的身上,认为让他移师黄州,是有意置他于死地,从此与吴潜结下了深深地仇怨。凑巧的是,吴潜在理宗皇帝赵昀准备立其弟弟的儿子忠王赵禥为皇储太子之事,持比较强烈地反对意见。于是右丞相贾似道便屡进谗言以加害吴潜。景定元年(1260年)闰四月,吴潜被贬谪于建昌军、再到潮州、循州。但是,吴潜被贬,贾似道仍不解恨,必欲置其于死地。第二年,贾似道派心腹刘宗申为循州知州,并遣命杀死吴潜。景定三年(1262年)五月,刘宗申假意设宴为吴潜庆生。吴潜不知是计 ,喝了刘宗申的慢性毒酒而亡。所以,贾似道在去除吴潜后,就开始全面清理吴潜这一派的其他成员。因此,程坰公在官场的路也就彻底走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973

回帖

354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542
发表于 2021-1-20 09: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洪波 于 2021-1-20 09:23 编辑

       咸淳三年十一月(1267年十一月),坰公的父亲宣教郎程燧公去世。坰公因父亡丁忧守孝,伤心过度,哀毁成疾。后来在次年的五月(郁蒸,代表五月份的),由于天气炎热,湿度大,导致疾病剧增,以至于不幸发生在咸淳四年七月二十九日(1268年9月7日),坰公因疾而亡故,年仅四十八岁。娶史氏(柔卿),封孺人。子男三:幼学,以明堂恩(宋代每三年一次举行的祭天盛典上对百官的赏赐,它是官员子孙获得荫补的主要途径之一),补将仕郎(从九品下,当时是以外祖父的荫功而得到的,只是寄禄官而不是真正的职事官,也就是说可以得到一份俸禄了)。幼存,以遗表恩,(宋朝官员临终前所撰表文,死后由其家属申报朝廷,称遗表。朝廷则给予其家属遗表恩泽,许补荫若干人。)补将仕郎。铁孙(幼淳)尚幼 。女儿二个,俱早卒。
       据《宋右丞相观文殿大学士谥庄肃永国公墓表》记载:史嵩之有六女,两女未嫁而亡。史柔卿,嫁给宣教郎、干办行在诸军粮料院程坰。程坰,饶州德兴人,后迁居鄞县。嘉禧二年(1238年)中进士,仕至太常丞,卒于咸淳四年(1268年)。此墓志铭文是史嵩之丞相的大儿子史玠卿为其父亲所撰写的,出土于现在的余姚市河姆渡镇车厩村。其后代居住在车厩村史家自然村,为其守墓。
        两者相对应,说明程坰公确实是娶史嵩之丞相大女儿史柔卿为夫人的,而且被朝廷封为孺人。
       坰公淡泊名利,行事有准则,平时以经史自娱,一年四季手不释卷,岳父史嵩之一向很器重他。当幼学的祖母王氏孺人亡故时,史嵩之亲自为亲家物色了葬地,因为东钱湖离亲家翁寓居的甬东地方近。可见坰公大概很早就把幼学的祖父母从饶州府德兴老家接过来在甬东居住了。“舍番而鄞,非夙志也”。这个番字,同假字,就是指鄱阳郡,因为坰公故乡饶州府德兴当时属于江南东路鄱阳郡饶州府的管辖之地。按坰公的想法,其实是不愿意将父母及自己安葬在异乡鄞县的。但是,坰公母亲亡故时,葬地是由史嵩之亲自选择的,对此坰公也是没有办法安葬到鄱阳郡德兴老家了。只是,由于部分特别的原因,坰公亡故后,没有安葬在母亲的墓地旁边。这就是坰公亡故后暂厝慈溪县石台乡孝顺里芦山之原(现在的余姚市河姆渡镇罗江村芦山)的原因所在。
       “我不克襄大事而往矣!”这一句临终遗言,说明坰公赍志以没,抱恨终天,令人闻之沉痛。因为,在1267年的时候,忽必烈下令进攻襄阳城。而蒙古都元帅阿珠则已经在八月份攻掠了襄阳城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俘虏了五万多的生口,形势十分危急于南宋朝廷。
       咸淳五年(1269年)三月己酉,奉灵柩于慈溪县石台乡孝顺里芦山之原。葬曰薄,末暇丐铭于当代鸿硕,姑摭岁月大概,刻石以纳诸圹。 “葬曰薄”,就是坰公对自己后事安排的嘱咐,也即“汝等奉祖丧宜从厚,我丧则从薄”。因为当时可能幼学的祖父还没安葬(“安厝之期尚远”),就要求不能把自己的丧事办得比祖父的还要隆重(“谨毋以后丧逾前丧”)。所以,幼学等谨遵坰公的遗愿,连碑文也没有请当时的大儒来撰写、来书丹。
                               乡年眷家弟宣教郎新除史馆校勘张洪 填讳        
        张洪,字伯大,鄱阳郡人。据洪自序,咸淳中分教四明。可知当时的鄱阳郡人宣教郎新除史馆校勘张洪,于咸淳年间(1265—1274年)正好在四明(当时的庆元府)教书育人。而程坰公也是鄱阳郡人,所以程幼学为其父亲撰写行状碑誌等文字,请张洪代写祖先名号是合适的。              
        越十有一年(1279年),厝次己卯十二月十七日庚寅,奉迁于鄞县阳堂乡大涵里骆公岙(现在的东钱湖旅游度假区下水村)之原。
       坰公葬后十一年,已是元朝的天下,碑文末补题的迁葬日期不用元代年号(时为元至元十六年),反映了幼学等当时的遗民心态。“厝次己卯十二月十七日庚寅”,即公元1280年1月20日。就是把程坰公的墓穴,从慈溪县石台乡孝顺里芦山之原,再重新迁葬到鄞县阳堂乡大涵里骆公岙之原,即迁移到程幼学外祖父(史嵩之)为程坰公母亲王氏孺人选择归老以后在东湖(当时不是称呼东钱湖)的葬地旁边。  
       当时为什么没有安葬在东湖的葬地,可能与史嵩之和史弥远后代之间的矛盾有关。这个矛盾在其他书籍上,也是略有记录的。只是过了十几年后,由于双方当事人都已经不在世,于是矛盾就减缓下来了。因此,程坰公的墓穴才得以重新迁移到东湖的葬地来。

       自从看见程坰公的墓志铭文以来,反反复复阅读了N回,从这篇一千多字的铭文里,可以体会到程幼学公的矛盾心理,甚至有些还是不得不为之而写的字,譬如--《今太傅平章贾魏公卧护全淮》的太傅平章贾魏公。当时的幼学公是知道其父亲程坰公在《四年二月,奉圣旨放便 》,就是受到了贾似道为打击吴潜这一派的其他成员,让理宗皇帝下圣旨而免职的。因为贾似道在咸淳三年二月(1267年二月),被度宗皇帝授予平章军国重事(位在丞相之上,是用来尊崇元老重臣),一月三赴经筵,三日一朝,治事都堂(即宰执大臣办公的政事堂),这是十分重大的荣耀。至此,朝中事无巨细,不经过他的同意,什么事也办不成,权倾一时。以致,在咸淳四年七月二十九日(1268年9月7日)程坰公逝世的时候,为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故在坰公的墓志铭文上面出现了太傅平章贾魏公。同时,也有可能是为了感谢在宝祐三年(1255年),由贾似道的举荐、奏辟,让程坰公到寿春府下蔡县当县丞而起家。此一时彼一时也,世事弄人。
       故人的惜字如金,但有许多故事都在无声地言语,让人去慢慢理解、领悟。当自己可以读懂了,也是一件大快事。诚不欺人焉。

                                                                      程 洪 波
                                                                     2020.12.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973

回帖

3542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3542
发表于 2021-1-20 10:47:47 | 显示全部楼层
d605fe4bcc6ebeb030c7ee320c222f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程氏文化网

GMT+8, 2025-5-5 15:40 , Processed in 0.17292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