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珍有“八子”还是“十子”之争已有上千年,绝大部分程氏宗谱和程氏历史上三大名谱都只记载珍公有“八子”一是宋绍圣间程祁的《程氏世谱》;二是明景泰二年槐塘程孟的《新安程氏诸谱会通》(简称孟谱);三是明成化间程敏政的《新安程氏统宗世谱》(简称统宗谱)均认为程珍一共生了八个儿子:洎、沚、浑、泽、沄、湘、淘、汾,即所谓“珍公八子”没有有“渝”和“清”。除此之外,还有北宋官员、诗人北源派的程俱(1078-1144)也否定珍公有“十子”之说,为此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他在《序开化北源程氏谱》说:“初族兄灿作程氏世系图,以谓高祖之祖讳专,专之父讳清,始自黄墩徙开化北源,而景德都官谱载百之祖始自黄墩徙西安,百之侄三十三人皆复名,连承字,推而上之无讳清讳专二祖,乃知灿之说无据。今以景德都官谱为正,疑者缺而不书,为开化谱”。现代人,清华大学教授程声通在其所著《汊川往事越千年》一书中也对珍公之子进行了考证。 目前争议的核心原因是清公、渝公后代认为现代程氏宗谱中应将珍公记为十子而不是八子,《程氏宗谱简编》没将清公、渝公编入珍公之八子之中或增加到十子。现在不少是清、渝二公的后代,他们能拿出的家谱,也多是依据程士培的《新安程氏统宗补正图纂》的世系,所以对于《程氏宗谱简编》没有编入珍公有之子中就有抵触情绪,认为是编录的人故意把他们撤掉了!而个别程氏本家,也正利用这一点煽动那些对谱不太了解的宗亲从而引起更大争议。 一、《程氏宗谱简编》将珍公八子洎、沚、浑、泽、沄、湘、淘、汾编入而没有采信十子说依据也是较充分的,有证据优势。 依据和继承了:1、宋绍圣间程祁的《程氏世谱》。2、明景泰二年槐塘程孟的《新安程氏诸谱会通》(简称孟谱)。3、明成化间程敏政的《新安程氏统宗世谱》(简称统宗谱)4、此外还有近千种程氏家谱也有很多是这么记载的。 二是为什么《程氏宗谱简编》没有采信珍公十子说也是有原因的,是为了尊重历史客观事实。 要求记载珍公十子之说没有可信依据,没有证据优势。持珍公有十子之说的人,他们共性是只认可明嘉靖间溪源程顼的《新安程氏列派迁徙注脚纂》(简称顼纂)和程士培的《新安程氏统宗补正图纂》(简称补正谱)记载,但是这二部谱书均存在重大历史硬伤,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明嘉靖间溪源程顼的《新安程氏列派迁徙注脚纂》改八子为十子并没有可信依据,比如清,只是用“书清则断乎其有清”的推测出来并无依据,这样的说法不能令人信服!其实,早在宋代,清公派的程俱就已经否定了清为珍公之子的说法。至于渝,统宗谱已经明确地说“渝即凉也”。这从其他许多谱中都可以找到依据,如桐城谱、五林谱等大量程氏宗谱。 程士培的《新安程氏统宗补正图纂》也只是依据顼纂,也没有可信的依据,同时程士培的《新安程氏统宗补正图纂》更被清江南省徽州知府定为伪谱。程士培伪谱案是指发生在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由婺源溪源人程士培修纂的《新安程氏统宗补正图纂》印行后,引起数十万程氏族人的极大争议后而告官,被当时的古徽州府立案查处。最终清江南省徽州府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将《新安程氏统宗补正图纂》定为伪谱,收押程士培、对该谱进行收缴、销毁、通告禁止印行、设立禁示碑等处理措施。今天程氏个别宗亲由于这样或那样复杂原因,否认这一史实存在或进行掩盖歪曲,由于程士培在江西的活动比较广泛,流传的家谱也比较广泛,所以,被补正谱收集进去的相关支后裔也多从了补正谱。当然事情有二面性,补正谱比统宗谱晚了二百年左右,所收集的部分资料就比统宗谱多了七八代人,这是程士培对族人的贡献。 综上所述,《程氏宗谱简编》依据众多存世的程氏老谱录入珍公八子,而不是十子是慎重和有充分依据,从专业角度记珍公八子最为妥当。但现在是民主社会,言论自由,有人非要坚持珍公有十子,而且包括清、渝二人,别人也无法改变。希望宗亲之间的争议求不了同,就存异,存疑吧,但坚持珍公十子说的个别宗亲放言,要将《程氏宗谱简编》记八子改为十子也是办不到的!
注:本贴由署名“程氏子孙”的宗亲发表于原《程氏家谱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