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棍法的来历与名称 “小夜叉”是少林棍法的一种名称。所谓“夜叉”,原是佛教中对罗刹、夜叉的称呼,它们神通广大,如果能降伏其心,就能成为佛门的护法。佛教中还用“虎”来比喻巡山的夜叉,这里就是这个意思。小夜叉棍法共有六路,并附有三张示意图。 “大夜叉”棍法也有六路,动作架势与小夜叉相同,只是脚步变换时的幅度更大,也附有一张示意图。 “阴手”也是少林棍的名称。之所以叫阴手,是因为两手握棍时手心向下,棍法运用上贴近身体、可以将长棍缩短使用。它与夜叉棍法互为表里,不是那种短棍的阴手打法。阴手棍法也有六路,并附一张示意图。 “排棍”也是少林棍法之一,由两人配合演练,一上一下、一来一往,贴身进退,互相运用。原有六路,现在只保留上、中、下三路,就连少林寺本身也是这样。排棍是活法,没有固定的招式,所以无法绘图。 “穿梭”同样是少林棍的名称。棍法运用时,棍梢与棍尾前后伸缩,左右穿插,像织布机的梭子一样。这是开场的起手棍法,只有一路,也是活法,没有固定招式,因此不能绘图。
棍法套路
接下来就是各路“小夜叉”“大夜叉”“阴手”棍法的详细动作说明,每一路都用简短的口诀记招,如“高四平”“进步跨剑”“铺地锦”“五花滚身”等,便于记忆和演练。每个动作名都代表一个固定的姿势或技法,有的来源于历史人物(如吕布倒拖戟、韩信磨旗),有的形象化(如燕子酌水、金刚献铲、行者肩挑金箍棒)。这些口诀并非逐字解释,而是演练时的动作提示。
破棍法(对棍的破解技巧)
“破棍”是专门用于对抗对方棍法的技击方法,也分成多路,每一路都是防守与反击的组合。套路会描述对方先如何进攻,再说明我方如何应对。比如: “四平搭外扎里”:对方在我外门架棍、内门进攻,我就架住外门,封住内门。 “封枪锁口”:对方刺我胸口,我用棍拨开并直接指向他的咽喉。 “大梁枪”:对方攻击我的膝脚,我用棍挑起他的棍化解。 “勾挂硬靠”:顺着对方棍的力量勾住并压迫,趁机打手。
这些口诀后面还有大量变化,如“乌云罩顶”“孤雁出群”“犀牛望月”“二郎担山”“刀出鞘”等,都是形象化的动作名称,方便习者记忆。
单刀法
单刀是双手使用的刀法,这种刀技原本流行于日本(倭奴),刀质坚韧、制作精良,刀身锋利,刀鞘等部件都符合规范,比其他地方的刀要好。日本刀擅长精细打磨,光亮如镜,令人望而生畏。刀法变化多端,动作诡秘,让人难以预料,所以长兵器往往败在刀下。 作者特地拜访名师求学,最终得浙师刘云峰的真传,刀法精妙胜过当时的名家郭五。刘传的刀法有势有法但无固定名称,作者根据招式意境给它们起名,方便学者记忆。 刀法的核心是身法——跳跃灵活,动作迅速,手眼配合默契;引诱敌人出招后迅速反击,出其不意取胜。刀与弩并用时,选取几个关键招式绘图讲解,以便与枪法对敌,若对上其他兵器,刀的灵活与锋利往往也能制胜。
单刀的制作要求
古人有“快马轻刀”之说。以倭刀为例,刀长三尺八寸,刀靶一尺二寸,总长五尺。轻刀若制作不当,容易在劈砍时刀口歪斜,无法杀伤。要想坚固锋利,刀背应厚、刀锋应薄,从刀根到刀尖逐渐变薄,重量适中。刀要经过长时间反复锻炼去除杂质,打磨光亮如镜,不易生锈。刀鞘的松紧也要合适,方便出刀。
单刀的招式
刀法有不同的势(姿势与招式): “你我拔刀势”:战阵中彼此帮忙拔刀,以应对紧急情况。 “拔刀出鞘势”:左手握鞘,右手握刀靶,先抽出一部分,再托刀背完全出鞘。 “埋头刀势”:身体左侧面对敌人,引诱对方攻入,用刀横挡后砍杀。 “入洞刀势”:侧身放空,引敌入内,用刀从下托起他的兵器并反击。 “单撩刀势”:从下向上单手撩起一刀。 “腰砍刀势”:撩刀后顺势横砍腰部。 “右独立刀势”:右侧面对敌,伺机反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