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二程 元谭 朱卷
查看: 32|回复: 2

程凤羽明府传

[复制链接]

1002

主题

1435

回帖

8607

积分

版主

积分
8607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程凤羽明府传
程翁凤羽讳兆祥字履吉其先世徽人由衢徙金陵履吉好交游门多长者车辙重义轻财见人急难必周之见仕宦则讽以恤民与江右但陶村交善陶村爲开化令履吉告以民风劝其抚字而缓催科语不及私施劬菴守南康驰役迎履吉至则劬菴病剧逮殁爲之区画家务且代理积牍非便民者悉焚之属邑无不感动周朴存督凤阳仓履吉备言粮里之苦获免浮费其成人之美皆如此予与同年张大石皆履吉深交及予任广陵大石任毘陵履吉皆不一往虽时通尺牍必不以私千予因  
是益重之壬午二矶余公爲总制欲荐爲都阃弗受玄岳郑公燕及姜公闻其行皆曰古之豪侠也后判亳州多异政民有兄讼其弟者执父遗命欲毙之履吉导以德教遂感悟乃爲兄弟如初刘总鎭良佐拥兵至亳履吉称贷积贮不耗民间粟米总制张公入亳徵民夫履吉出赀僱役民皆安堵制台嘉其才荐擢新蔡令踰月卽病告归居家和蔼虽三尺童子履吉亦敬礼  
之生平与人无争而遇事不平则役然持公论故鄕邻有事得其一言而解或有爲不义者戒弗令履吉知其好交乐善有𩔖扶风豪士而不以意气加人则又非侠客者流履吉三子皆好  义有父风许师六曰单从交游好善处说叙得有体有则文极简要而陶村劬菴诸君多至十人姓氏纷见错出提挈在手一丝不棼非深于班马未易解此王崑绳曰借賔相形章法从左氏来而简净处则兼兰台之长矣  
--------复制於文心閣古籍數據庫的《內省齋文集》、作者:[清]湯來賀撰、版本:清康熙內省齋刻本、卷之十、第253頁、34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主题

162

回帖

262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621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程凤羽,名兆祥,字履吉,祖先原是徽州人,后来迁居金陵。履吉性格豪爽,喜欢结交朋友,家中常有宾客往来。他讲义气、轻财物,凡是见到别人有急难,一定全力相助。遇到做官的人,则常常劝他们体恤百姓、少催徭税,从不谈私利。

他与江西人陶村交情深厚。陶村任开化县令时,履吉劝他说当地民风淳朴,应当好好抚育教化百姓,催征税赋要宽缓,不可苛急,不必谈及个人恩惠。后来劬菴任南康守时,派人急召履吉前来相助。履吉赶到时,劬菴病重,没多久去世。履吉便帮他料理家务,代为处理积压的公文,把那些对百姓不利的文案全烧掉了,属地百姓无不感念他的义举。

周朴存督理凤阳仓储时,履吉上书详细陈述粮仓中百姓的困苦情形,使他们免于浮费。凡此种种,皆是他成全他人之美德。

我与张大石同科进士,两人都与履吉交情甚厚。后来我任广陵知府,大石任毘陵令,履吉虽与我们往来通信,却从不为私事求助,因此我更加敬重他。

壬午年间,二矶余公任总督,想举荐他为都阃(即军事主官),他却坚辞不受。玄岳郑公、燕公、姜公听闻他的品行,都说:“他真是古代的豪侠之士啊。”

后来他任亳州知州,施政多有创新。曾有一兄长因父命要处死弟弟的案件,履吉以德义劝导,使兄弟二人幡然悔悟,重归于好。刘总镇良佐率兵至亳州时,履吉向他借贷仓储,以免耗损民间粮米。总督张公到亳州征民夫,履吉自出钱雇工,百姓皆得安居。制台(上级长官)嘉许他的才干,举荐他为新蔡县令。未满一月,履吉因病告归。

他在家中性情温和,待人恭敬,连三尺童子都能得他礼遇。平生与人无争,但遇到不公的事,必挺身主持公道,因此乡邻凡有纠纷,只要履吉开口,事情便能和解。若有人行为不义,也会避着不让他知道。他喜欢结交贤良、乐善好施,颇有汉代扶风豪士的风度,但又不以气概压人,因此并非江湖侠客之流。

履吉有三子,都崇尚义气,继承了他的家风。

许师六评曰:程履吉为人豪爽,交友广阔,乐善好义,叙事有法,文字简洁有度。陶村、劬菴等十余位名士与他交往,其事迹错综复杂,但在他手中条理分明,毫不混乱。若非深通史学文法(如班固、司马迁),是难以做到的。王崑绳评曰:此文借描写他人与主角相衬,章法出自《左传》之风,而其简洁明快之处,又兼有《兰台令》之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1216

回帖

4181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4181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洪波 于 2025-10-27 11:59 编辑

                              程凤羽明府传
    程翁凤羽,讳兆祥,字履吉,其先世徽人。由衢徙金陵履吉,好交游,门多长者。车辙重义轻财,见人急难,必周之。见仕宦,则讽以恤民。与江右但陶村交善,陶村爲开化令。履吉告以民风,劝其抚字,而缓催科。语不及私,施劬菴守南康。驰役迎履吉,至则劬菴病剧逮殁,爲之区画家务,且代理积牍。非便民者,悉焚之,属邑无不感动。周朴存督凤阳仓,履吉备言粮里之苦,获免浮费。其成人之美,皆如此。予与同年张大石,皆履吉深交。及予任广陵,大石任毘陵,履吉皆不一往。虽时通尺牍,必不以私千,予因是益重之。壬午,二矶余公爲总制,欲荐爲都阃,弗受。玄岳郑公燕及姜公,闻其行,皆曰:“古之豪侠也”。后判亳州,多异政。民有兄讼其弟者,执父遗命,欲毙之。履吉导以德教,遂感悟,乃爲兄弟如初。刘总鎭良佐,拥兵至亳,履吉称贷积贮,不耗民间粟米。总制张公入亳,徵民夫。履吉出赀僱役,民皆安堵。制台嘉其才,荐擢新蔡令。踰月卽病,告归居家。和蔼虽三尺童子,履吉亦敬礼之。生平与人无争,而遇事不平,则役然持公论。故鄕邻有事,得其一言而解。或有爲不义者,戒弗令。履吉知其好交乐善,有𩔖扶风豪士,而不以意气加人,则又非侠客者流。履吉三子,皆好义,有父风。许师六曰:“单从交游好善处说,叙得有体,有则文极简要”。而陶村劬菴诸君,多至十人姓氏。纷见错出,提挈在手,一丝不棼,非深于班马,未易解此。王崑绳曰:“借賔相形章法,从左氏来,而简净处,则兼兰台之长矣”。  
--------复制於文心閣古籍數據庫的《內省齋文集》

        作者:[清]湯來賀撰
        版本:清康熙內省齋刻本、卷之十、第253頁、34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程氏文化网

GMT+8, 2025-10-30 23:55 , Processed in 0.15138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