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二程 元谭 朱卷
查看: 3777|回复: 16

湖北的程超寻根

[复制链接]

1623

主题

1万

回帖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59007
发表于 2020-5-23 04:5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宗成先生,您好。
    我是湖北的程超,今有一事相求:近日浏览家谱,发现露了一字,因为当时录入时用的是“ucdos”有些字没有,就自己造了一些,后来改用office,也重造了些字库中没有的字,也许是露掉了,现在发现有一处没有显示,而手头又没有原谱,在此想烦先生根据手头资料帮我补上。就是“?”处的那个字,同时也烦先生校对一下,看是否有误。
“南金(二子)。  元谏。  季隋。 绎(二子)。    范(三子)。  行褒(四子)。  纂。 。  秀。 俶。羽(河南祖)。  希振(三子)。  遹。   珦(二子)。颐(四子)。  端中(霍山祖)。  晃(二子)。    动之(二子)。  沂(二子)。  叔尊。  梧(二子)。  万二。熙。  夔(二子)。  世昭(三子)。  居。 禄(英山祖)。登龙。  子华(七子)。  寿卿(六子)。  朝俊(三子)。希哲(文一,孝感祖)。  普寿(文二,应城祖)。    文三(云梦祖)。”
   另,近发现了“中华程氏网”,我已加入了会员,在此感谢您把我家曾祖程家颖转贴上去。同时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刚从网上找到了久寻无着的堂祖父程侃声,他是程家颖的儿子。
  请打开附件或在网上直接搜索“程侃声”都可找到,我将把它贴到网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3

主题

1万

回帖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59007
 楼主| 发表于 2020-5-23 04: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氏世系
       一世:伯符。系出轩辕十八代高阳氏,主火政重黎之后,历夏、商传至伯符(名乔伯)。周成王时,献三异之瑞,封广平伯,赐姓程。妣姒氏,系文王后妃姒氏之侄孙女,封程国夫人(颍案:应城谱注云,“仕周为日正”,又曰,“乔伯封程伯”)。
        二世:廪(颍案:应城谱云居广平)。
        三世:仲壬。
        四世:子臧。
        五世:休父,袭广平伯,克平徐方有功,周宣王加封大司马安定侯。生子二:长仲庚,次仲辛。仲庚以司马为姓,仲辛仍姓程,故程与司马氏不缔婚以此(颍案:应城谱不载仲辛、休父。注云:“周司马”)。
        六世:仲辛。妣胡氏,即安定胡开公之女。
        七世:黑肱(玉农公曰:孝感谱作“宜肱”。颍案:应城谱亦作“宜公”)。
        八世:君识(颍案:应城谱作“居识”,注云:“一作君识”)。
        九世:应(颍案:应城谱注云:“一作应祖”)。
        十世:龛(颍案:应城谱注云:“一作公龛”)。
        十一世:抚(颍案:应城谱云:“一作抚宜”)。
        十二世:思陵。
        十三世:德邈(俱袭安定侯。颍案:原本自十世以下提行别起。此所谓“俱袭”,未知是否统以前言?)。
        十四世:婴。存赵氏义友之孤,封诚信侯,加封忠诚君;宋追封忠翼疆济孚佑广烈公;立庙山西绛州太平乡大赵村,赵氏奉祀;妣游氏,封夫人;子二,伯丕、伯先(颍案:应城谱注云:“晋祖”)。
        十五世:伯丕,袭忠诚君爵(颍案:应城谱不载);伯先,袭爵。子三:叔本、伯桃、伯恭(颍案:应城谱不载伯桃、伯恭)。
         十六世:叔本,字子华(颍案:应城谱注云:“赵祖”)。
         十七世:会,邯郸尉。
         十八世:括,大司马。
         十九世:叔虎
         二十世:景遂,大司寇。
         廿一世:远,车右将军(颍案:应城谱作“达”,注云“一作远”)。
         廿二世:彪(玉农公曰:孝感谱作“玮”。颍案:应城谱作“玮”,注云:“一作彪”)。
         廿三世:悫。
         廿四世:珍和(一作“和珍”,封历侯)。
         廿五世:黑,大中大夫(颍案:应城谱注云“西汉历城 祖”)。
         廿六世:整,充州牧。
         廿七世:元则,封阳侯。
         廿八世:玄通,关内侯。
         廿九世:翔,一作朔东郡太守(颍案:应城谱作“朔”,注云“一作翔”)。
         三十世:泰,广平侯。
         卅一世:康,大司空。
         卅二世:君缙,安亭侯。
         卅三世:文爽,河东太守。
         卅四世:孝宠,信武将军。
         卅五世:公似,太尉。
         卅六世:灵,宏农太守(玉农公曰:孝感谱不载)。
        卅七世:伯盛,武陵太守(玉农公曰:孝感谱作“伯感”。颍案:应城谱注云:“一作伯感”)。
        卅八世:奢,汉阴侯(颍案:应城谱注云“魏祖”)。
        卅九世:昱,安乡侯。
        四十世:建,列侯(颍案:应城谱注云“东阿祖”)。
        四十一世:晓,列侯。
        四十二世:智彻,信武将军。
        四十三世:延(一作咸骠骑将军)。
        四十四世:牧,左司马,青州刺史。
        四十五世:元标、元谭。东晋时元谭为新安太守,留任,遂居新安之篁墩。至唐僖宗末年,因黄巢兵变,遂由篁墩徙居者半天下。以后为徽州宗系(颍案:元标应城谱不载)。

        新安一世:元谭。妣徐氏。
        二世:超,征西都尉。
        三世:冯,合浦太守。
        四世:丰,南安将军。
        五世:景秀,荆州别驾。
        六世:元政,关内侯。
        七世:宝云,虎贲中郎将。
        八世:法晓,义亭侯。
        九世:隐隽,龙骧将军。
        十世:道乐,都官尚书。
        十一世:次茂,大司马。
        十二世:察,大司徒。
        十三世:宝惠,太学博士。
        十四世:灵洗,徽州六邑都事、云麾大将、晓武将军。
        十五世:文季,开国侯。死节于周。
        十六世:子向,驸马都尉,封重安公。
        十七世:诩,袭重安公。
        十八世:公颢,忠州刺史(颍案:应城谱作“公颢”。
        十九世:绚,参军。
        二十世:南金,县尉。
       廿一世:元皓、元谏(玉农公曰:以下间与孝感谱互异;颍案:自此以下,应城谱亦异。别列于后)。唐时元皓公徙河南,居洛水嵩山生二子:日华,日革。日华子怀直,怀直子执恭,执恭子世庸,世庸子岩,岩子秀,秀子俶,俶子羽,羽子希振,希振子遹,遹子珦。珦二子:长颢,次颐。颢无嗣,立颐次子承继。颐四子:端中、端懿、端本、端彦。是为河南宗系。
        篁墩廿一世:元谏,密州刺史。
        廿二世:季隋,监察御史。
        廿三世:绎,朝散大夫。
        廿四世:昔范,箸中谟三卷。三子:匡柔、秉彝、行褒。匡柔二子:延、建;秉彝二子:适、造;行褒四子:谅、干、纂、翰。
        廿五世:行褒。
        廿六世:纂。纂兄干四子:忠、惠、慈、和。忠之子孙徙江西者甚多,亦有徙楚者。纂五子:琼、璇、珍、琮、。
        廿七世:琮,唐户部尚书。
        廿八世:彦光。
        廿九世:克昌。
        三十世:文一。
        卅一世:继侃。
        卅二世:延寿。
        卅三世:栗万。
        卅四世:启佑。
        卅五世:永清。
        卅六世:思容。
        卅七世:廷芳。
        卅八世:思立。
        卅九世:荫祖。
        四十世:普寿。五子。
        廿七世之后:
        廿八世:洎,吏部尚书。子:大雅、大胜;
                        沚,翰林院都御史。子:盈、旭;
                        沄,云岩大将军。子:仲(繁节);
                        渝,什邡公。子:专;
                        清,翰林院侍读。子三:志、蚕、荣;
                        湘,工部尚书。子:全礼、全乐;
                        淘,国子祭酒。无子。继沚之次子旭为嗣;
                        汾,云麾都指挥。子:彦贇、彦枢、彦容、彦、材。远近分派从此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3

主题

1万

回帖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59007
 楼主| 发表于 2020-5-23 04:5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应城谱(南金以上,与徽州谱略同。兹录其以下者)。
          南金(二子)。  元谏。  季隋。  绎(二子)。  昔  范(三子)。  行褒(四子)。  纂。 。  秀。  俶。羽(河南祖)。  希振(三子)。  遹。    珦(二子)。颐(四子)。  端中(霍山祖)。  晃(二子)。    动之(二子)。  沂(二子)。  叔尊。  梧(二子)。  万二。熙。  夔(二子)。  世昭(三子)。  居。  禄(英山祖)。登龙。  子华(七子)。  寿卿(六子)。  朝俊(三子)。希哲(文一,孝感祖)。  普寿(文二,应城祖)。    文三(云梦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3

主题

1万

回帖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59007
 楼主| 发表于 2020-5-23 04:5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安程氏家谱目录
      第一册
        序例
        原序
        原跋
        宗系述略(附:考证及徽州谱、应城谱世系)
        济裕武三公世系考
        重定世系说
        排字命名规约
        图
        谱(附:调查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3

主题

1万

回帖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59007
 楼主| 发表于 2020-5-23 04: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册
        谱附
大安程氏家谱序例        
    自同治甲子老谱亡,而支各为谱(即家祭谱),散漫无纪、 昭穆失序(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次序,始祖庙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礼记.祭统》:“夫祭有昭穆。 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也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超注)。光绪癸巳,族父正斋公,始重加整比,汇而为一,图经谱纬,支分派析,厘然不紊,殆复旧观。顾事属草创,未臻美备,补苴罅漏,尚有待于来者。且癸巳迄今,三十余年,正当增修之期,而家颍适由京罢官归里,端居多暇,重以严命,从事踵修。爰不避专辄,据古今各谱(世说注所引诸家谱:顾氏谱系考、景城纪氏家谱序例、高邮沈氏家谱序例及云梦程氏、城内徐氏、李氏诸谱)及金石诸例,裁正体例;据各房经录及家祭谱,重定世次;据光绪戊子府志,及刘宾臣先生《清芬馆奏议》,拾补遗缺;据徽州、应城程氏诸谱世纪图,及青溪公孝感谱考证,作《宗系述略》,以补吾宗系出河南之说之未备。古者谱与传各不相属,正斋公修癸巳谱,亦有谱而无传。今以行事分注谱内,庶谱别于传,传写于谱,不囿于古,亦不戾于古矣。其有关一门之故实,不可掺入谱内者,别增谱附一篇以录之;视旧盖有增损,而图经谱纬,固相师,不相悖也。余详略例:
    旧题《程氏宗谱》,今题《大安程氏家谱》。着里居,以示与同县诸程氏有别。曰“家谱”,据《隋经籍志.唐艺文志》所载也(欧阳氏谱,于序首标州县乡里)。吾族自华公迁居大安山之阳春和乡青木村黑龙社历叶萃处,人皆呼其地为“程家冲”(今隶枣阳桥会)。乡、村、社之名,今皆不传,惟“大安山”之称,今昔无异,因取以标题;不用今之乡里者,则以改易无常,不可据为定称也。
    旧以图纪世系,每六代一起。谱记生卒年岁、葬地,不载行事。今图每五代一起,谱则兼载行事。
    旧以裕、济、武三公无世系可纪,不列图。今列叙始迁祖华公及先祖裕济武三公于图之首,以免漏略。
    旧图别起者,重书一世(永字及大字排行诸公,既书第一图之末,又书以下各图之首)。谱则于名下注某之子,于别栏以联系之。今图则别为标题于首,曰几世某公之后世系图,谱则于名下注某几子。无子立孙者,注某嗣孙,以明所承,而免重复。
    旧编世金、世银二公为两大干,宗舜、宗光、宗学、宗孔四公为四大支。今分为门房:编世金公为大门,世银公为二门;宗舜公为大门长房(其后永龄公一支居程家冲上湾,永相公一支移居雷公庙会横路市<俗讹“回龙池”>龚家湾);宗光公为大门次房(其后永涢公一支移居程家冲之西冲。永湘公一支居程家冲大湾。其大湾一支,又分七支:志文、志泽、志备三公居大湾;志敏公移居白兆山下叶家坳;志聪公移居雷公庙会何东冲;志起、志可二公居程家冲新屋湾);宗学公为二门长房(其后居大湾北首,亦名槽房湾);宗孔公为二门次房(其后居程家冲竹林湾)。礼临文不讳,故图、谱皆书名,异名及字,旧谱书于别栏,今注名下;叙述之文,十二世以下皆书名,十一世以上皆书字,佚字则书名,十世以上书某公。
  旧谱书妇,殁曰“妣”,存曰“氏”;今不分存殁,嫡曰娶某氏,未婚守节者,曰聘某氏,庶曰侧室某氏,佚其氏者,以方空记之;旧谱记妇之族里,今仍之,如有名字可考者,兼载其名字;妇改适者,旧谱不书,礼为嫁母有服,无庸隐讳,今书之。
    旧谱载子女于别栏,书曰子几女几,子载其名,女载其所适,图则书子而不书女;今图仍旧例,谱则连书于其父母之下;子未依排字命名者,载其小名;名佚者书“失名”二字;旧谱女未适人者不载,但有事可记者,则载其事及其次第;今则兼载其名,余皆仍旧;旧谱异母之子女不分载,今仍之。无子立嗣者,旧谱于本生父母子女栏,书继某名下,于承继父母子女栏,书立某之子某;今于本生父母之下,书出继某,于承继父母之下,书嗣子某;兼承者,则书兼祧某;无妻立子,无子立孙,皆据实直书;异姓为嗣者,旧皆入谱,但书“义子”二字,以示有别,今仍之。
    旧图独子冠“一”字,二人以上冠次第,嗣子冠“嗣”字,义子冠“义”字。今皆不冠字,无子立孙者,则中阙一世。旧图出继之子,不系于本生父之下,今则兼系而注明之。
    旧谱及图,已娶而无嗣者,殁则书一“止”字;老而未娶者,殁则书一“鳏”字;年幼夭折者,书一“夭”字。今书“无子”、“未娶”、“幼亡”等字样(嘉乐虽未成年,然国家哀其死难,予以旌恤,故不书“幼亡”,以示勿殇);殁而妇守节,有待立嗣者,虽无嗣亦不书;后裔无考者,书“未详”二字。
    凡年幼未婚,或年老未娶及幼亡者,旧图各依其世次备载之,谱则附载于其父母之下,不自见于谱,今仍之。但无妻立子,无子立孙,后嗣未绝者,不在此例。数人之子孙,因俱失其本系,不能分析其所承者,旧图用总括之法,谱则子孙与其祖父汇载于一栏。今图仍旧例,谱则未娶者不载。已娶者,各依其世次分载之,注曰某某公之后。书其子,则曰与某公之子或其子之子,所承不明,不能分载。
    始末不详,唯知所属之门房者,附载于同门同房同世诸公之后。旧谱记出继外姓、迁居异地及流离失踪者,今仍之。科名、官职、荣衔,旧谱书于别栏,今注名下。永湘公墓碑及谱,皆书“恩赐养老”。其为大宾介宾,抑为耆宾,以何年与乡饮,今皆不可考,不敢妄改,仍旧书之。旧谱所载封赠,殊嫌简略,亦有遗漏(据伯祥兄所述,其曾祖绍楚公,系同治元年壬戍覃恩诰封奉直大夫,今谱中既不载年份,又不载以某例封。其他诸公皆然,殊嫌简略:先祖九逵公,用清军府同知捐输,议叙受从四品封职;又方斋公木主,题诰授奉直大夫,谱皆遗漏未载)。兹以多无可考,不敢忘自增改,姑从谱中剔出,附记于下,以守不知盖阙之义(谱载光贤公例赠奉直大夫;光祥公晋封奉直大夫;绍周公例赠朝议大夫;睿卿公例赠奉直大夫;绍楚公诰封奉直大夫;云锦公例赠朝议大夫;登云公诰授奉直大夫,晋封朝议大夫;彝斋公诰授奉直大夫)。
    族中排字命名,漫无纪律。已往者,姑从欧阳氏、苏氏谱例,据实直书(欧阳氏谱载名头者二人,苏氏谱有世异而同以“惟”字为排行者)。未来者,则拟定《排字命名规约》,载之谱端,俾有遵循,免蹈前失。
    编中所载里居及葬地,或字系俗造,或义非雅训,兹为诠释如下:
        冲、垄:两山之间狭而长之地曰“冲”。
        坳:山曲曰“坳”;
        塝:山坡曰“塝”;
        嘴:山尽头锐处曰“嘴”;
        :地洼陷处曰“”;
        垱:横溪筑堤以障水曰“垱”;
        湾:乡村曰“湾”;
        会、旗:民间里社,民曰“会”,军曰“旗”;全县分六十四会七十二旗。
     编中所载田亩,均从俗以石、斗、升计,不以亩计。其与亩之比,故老相传:每二斗五升为一亩(康熙二十四年府志田赋志云:“安陆厥赋下下,每民田四亩,粮六升”。今民田之粮,虽多寡不一,大都每田一石,配粮六升;一斗配粮六合,俗谓之“六合剖粮”;是一石即四亩,二斗五升即一亩矣,俗说“盖有所本”。
    旧谱讹脱,据各房经录及家祭谱,逐条补正,并择要载之谱附,俾后人有所考征。本编原稿,成于民国十七年戊辰。翌年避匪来城,复加改编,凡三易稿。体例及附载之文,多所刊益,而谱则大都以戊辰采访之事实为断,故卷首仍题“戊辰续修”。
    末附调查表,俾便填载本编所遗及以后之事实,以备他日续修之用。
    城内徐氏谱载,良柱公夫人徐氏,于顺治二年避兵扁脑山寨(《府志》:“大安山,俗名扁脑砦山”。按:今乡人呼“大安山”,一曰“扁桶砦”,即“扁脑”之声转)程家冲程宅。病卒,葬于寨下程宅门首,与程梅章、程璧章、程正西明哲邻近(超按:此句似有误)。今此墓在大湾门前冈东坡,即上湾门首,然梅章、璧章诸公,谱及经录均未之见。又《清芬馆奏议》载,同治三年四月殉难诸人中,有程琳一人,今亦无考。是则吾谱之遗漏实多。搜罗散佚,尚须俟之后人矣。                              

             十一世家颍谨识于城内寓斋   
戊辰孟夏原稿、癸酉仲秋重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3

主题

1万

回帖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59007
 楼主| 发表于 2020-5-23 04: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序一
    盖我程系出河南,系二夫子(即程颐、程颢,均为北宋哲学家、教育家,世称“二程”。--超注)之后。原由河南迁籍麻城,至大明洪武二年,始由麻城迁隶德安府安陆县西乡民籍,向有族谱,着载详明,奈同治三年,遭兵燹而谱失。时当戎马蹂躏之余,不遑修辑,逮事过境迁,旧闻放失,欲修谱而无从。然已往者虽难追,而将来者乌容误。爰搜先代经录,遍阅祖茔碑志及耳闻目见,会参考校,存信阙疑,权以待于后世。又闻我程由麻城迁来,不自华公始,初居亦非大安山下。盖横山庙北数里,有老程家洼,洼旁有筲箕洼,内有坟数冢,碑志程氏公祖之墓,祖辈曾有朝祭者。相传由洼分出,散居德安府之属邑者八支,而华公其一也,但无由引证,故未敢妄援。究之奠籍大安山下,当自华公始。
                                                                                                   光绪十九年岁在癸巳季春月
                                                                                                          上浣裔孙道政谨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3

主题

1万

回帖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59007
 楼主| 发表于 2020-5-23 04:5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序二
    从来妥先灵,奉明禋,莫如世祠;序昭穆,联本支,莫如谱牒。窃谓谱牒所关,较世祠尤重:盖有世祠,不过近居者享祀不忒,而有谱牒,则迁居异地者,可按籍以求,虽千里外,千载后,其子孙不至昧祖宗邱墓、忘祖宗名讳;或数年一朝,或各支超荐,是祖宗之禋祀,愈传愈远,愈传愈广矣。吾族世祠,幸未毁也;所惜者,谱牒一失,无论华公以上,已去之坛墠,邈不能稽;即华公所自出之祖,亦荒无可考,代序茫昧,实堪浩叹。抑思谈河源者,业失九河故道,辄欲溯龙门、蹈积石、登昆仑、探星宿、作穷年毕生想,岂若就耳所得闻、目所得见,疏其支,衍其派,犹一误不至再误乎?奚事穷高极远,求之荒邈难凭者为。且谱以敦宗,非以炫世。吾见近来,联谱一道,盛行于世,浸习成风,往往夸张前哲,以自托于神明之胄,凡同姓不同宗有显达者,即笔之家乘,甚至妄相附属,如郭崇韬之于郭令公者。及窥其于一支一本,则反若途人,疏者亲,而亲者疏,远者近,而近者远,此势足以移人。而孝友姻睦之风,所以日颓也,岂不悖与?兹不穷极荒邈,亦不攀援贵盛,编华公为迁居大安山下之始祖,编二世世金、世银二公为两大干,编五世宗舜、宗光、宗学、宗孔四公为四大支,盖仿苏氏大宗谱法,冠以别子,而列之至于百世而无穷也。
                                                                                                                             道 政又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3

主题

1万

回帖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59007
 楼主| 发表于 2020-5-23 04: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  跋
    谱之修也,岂易言哉。当谱失时,方斋兄适倅(音:持;意:副职。--超注)金华,寓书族人查录,拟节捐清俸,以付梨枣。不幸卒于任所,此事遂致中辍。幸而砥如弟,力追厥志,沿族综寻,抚碑详辨,宗支世系,始有纪理。政不过执排纂之役已耳,修谱何有焉?又见今之世家,族必有谱,谱必刊布,无不家藏而户袭,意盖虑沧桑迭易,迁流失所,虽有贤子孙,亦堪无可证也。吾族诚有履丰厚巍科绾印绶者,不惜囊金,一举而刻之印之布之,庶使合族咸知一身以及同父之身,同父以及同祖、同曾、同高上、同始祖者千万人之身,悉本于一人之身,斯孝友之心,可披谱而油然生矣,讵不美哉!
    洁手录存,以俟后人。      
                                                                                                            道 政谨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3

主题

1万

回帖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59007
 楼主| 发表于 2020-5-23 04: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宗系述略
    吾宗始迁祖华公,由麻城徙贯德安安陆。中经丧乱,谱系失传,惟知籍麻城者,为二程夫子之后云。考程氏之先,祖颛顼(音:专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超注)重黎,程伯休甫其后也。三国以降,分南北两宗:南宗祖吴都亭侯普,北宗祖魏安乡侯昱。东晋永嘉初,普之玄孙元谭,为新安太守,有惠政,民请留,赐第歙之篁墩,因家焉。新安之程自此始,其箸者为忠壮公灵洗。至裔孙六合令大辨,因乱播迁,再世徙中山博野,其箸者为文明殿学士羽。又再世迁河南,羽生虞部员外郎希振,希振生黄陂令遹,遹生太中大夫珦,即明道(即程颢<1032--1085>,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人<今属河南>。曾和弟程颐学于周墩颐,并同为北宋理学奠基者,世称“二程”。--超注)、伊川(即程颐<1033--1107>,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洛阳人<今属河南>。曾和兄程颢学于周墩颐,并同为北宋理学奠基者,世称“二程”。--超注)两夫子之父。是两夫子系出南宗,一再徙而居河南者也。靖康之变,伊川子孙及从父文简公孙,悉从高宗渡江,居徙池州。由是子孙复迁于南,其散居霍山者,祖伊川之长子端中。盖端中公曾知六安军(军、州名,北宋正和八年<1118>置军,治所在今六安县,辖境相当今安徽六安、霍山等县。元改为州,清雍正初升为直隶州。1912年废,改本州为县。--超注),以御金兵弗克死,子孙遂家焉。其后又自霍山迁英山,自英山迁湖广。而居德安府之属邑者,或言来自英山,或言来自黄麻,或一支之谱,而两存其说。盖始由英山迁黄麻,继由黄麻迁德安。故言祖籍,则传说不一,言宗系,则同属伊川,旧说所谓“二程夫子”之后是也。其子孙以何时迁麻城?华公为其几代之孙?今以世序茫昧,无可考证。故谱仍断自华公,而略述宗系如此,以俟后人详稽博考而补正之。
                                                                                         民国十九年庚午夏至后三日
                                                                                                         裔孙家颍谨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3

主题

1万

回帖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59007
 楼主| 发表于 2020-5-23 04: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考  证
    《史记.太史公自序》云:“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索隐曰:据左氏重是少昊之子,黎乃颛顼之胤;二氏二正,所出各别,然休甫则黎之后也。亦是太史公欲以史为已任,故言先代天官,所以兼称重耳(楚世家隐又引刘氏曰:少昊氏之后曰重,颛顼氏之后曰重黎;对彼重则单称黎,若是自言当家,则称重黎。故楚及司马氏,皆重黎之后,非关少昊之重)。伊川先生撰明道先生行状曰:“程氏其先曰乔伯,为周大司马,封于程,后遂为氏”。新安、孝感、应城诸谱均载伯符为一世祖,谓伯符名乔伯,仕周为日正。青溪公(正揆)(“程正揆,湖北孝感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能诗文,善书画,所画山水多用秃笔,而设色浓湛。”谱中所说“青溪公”未知是否此公?--超注)曰:乔伯为周大司马,伯符为周日正,俱未详所出。又曰:氏姓当自程伯休甫始。新安诸谱载,休甫为五世祖,婴为十四世祖,叔本为十六世祖。注云:字子华,安定人,春秋时与孔子倾盖而语。(谨案:国语韦昭注:“程郑,晋大夫荀欢之曾孙,程季之子。”《通志氏族略》云:“荀氏之族,见于后世者,有田氏、有程氏、有辅氏、有智氏。”《日知录》云:“晋之程氏,乃荀氏之别,不与休甫同出。”今既祖休甫,又祖程婴,则误。原注:子华子之书,亦言其族出于司马,而又曰“赵则真吾姓之所宗氏也”,则程又与赵同祖。朱子曰:《子华子》近世伪书。今或引其说以证姓氏之所从出,则诬其祖矣。注又云,按《庄子》及《吕氏春秋》,子华子,韩昭厘侯时人,非孔子所见之程子)[注:程婴曾救赵氏孤儿,此孤是否就是子华子?如是,则其所言事出有因。以上有待考证--超注]。唐林宝姓纂云:“唐世程之望分为七,而广平、中山、济阳三族,皆祖魏安乡侯昱。”欧阳修冀国公元白碑铭曰:“程分为七,三祖安乡、广平、中山,以暨济阳,中山之程,出自灵洗,实昱裔孙。”而陈留谱则曰:“唐世程之望分为七,而广平、中山祖吴都亭侯普(谨案:吴志普不封都亭侯。未知所据)(程普:又北平土根(今河北丰润东)人,三国时吴国荡寇将军,初从孙坚,后助孙权经营江南。为讨伐董卓,平定江东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208年,曾与周瑜大破曹操于赤壁,又曾被封为江夏[今湖北鄂城])太守。--超注) ,济阳祖魏安乡侯昱,分南北两宗。”又曰:“普从孙坚东渡江,历事孙权居建康。普之玄孙元谭,为新安太守(谨案:今新安诸谱,皆载昱为三十九世祖,而漏载普。青溪公曰:晋以前,程氏无居江南者,自都亭侯程普,从孙坚东渡,为新安太守元谭之祖,故江南程氏,皆系普裔。_旧谱作安乡侯昱裔非)。”新安谱载元谭为新安之一世祖,递传至二十世南金二子,长元皓,次元谏(青溪公曰:唐登科记,止作程谏)。唐时元皓徙河南,居洛水嵩山,生二子,日华、日革。日华子怀直,怀直子执恭,执恭子世庸,世庸子岩,岩子秀,秀子,子羽,羽子希振,希振子遹,遹子珦,珦二子:长颢,次颐。颢无嗣,立颐次子承继。颐四子:端中、端懿、端本、端彦,是为河南宗系。歙县程朱阙里志曰:“东晋永嘉初,讳元谭者,持节守新安,有惠政,民请留。赐第歙之篁墩,因家焉。新安之程自此始,其箸者为忠壮公灵洗。至裔孙六合令大辨,因乱播迁。再世徙中山博野,其箸者为文明殿学士羽。又再世迁河南。羽生虞部员外郎希振,希振生黄陂令遹,遹生太中大夫珦,即明道伊川二先生父也(说与谱异。谨案:明道先生行状曰:“先生五世而上,居中山之博野,高祖赠太子少师,讳羽。太宗朝以辅翊功显,赐第于京师。居再世,曾祖而下葬河南。今为河南人。”是程氏于宋时由博野徙河南,非唐时径徙自新安也。谱误。行状又曰:“子曰端懿,蔡州汝阳县主簿,曰端本治进士业”。胡云峰《二程乡贤祠记.自跋》云:“伊川二子,长端中,是端懿、端本为明道子,端中、端彦为伊川子”。谱谓伊川四子,明道无嗣,亦误)”。胡云峰《二程乡贤祠记.自跋》云:“予既为祠记,推二先生之世出于新安”。州侯是其说而刻之。一日休宁陪郭程君季荣,以谒归省,过访云,上世出伊川。予为惊喜。出所藏家乘云:初靖康末伊川诸孙及从父文简公孙,悉从高宗渡江,居徙池州。伊川二子,长端中,仕知六安军,以御金兵弗克死。青溪公曰:宋文简公琳,子侄十有八人。靖康末,惟文简曾孙礼问、孚问,伊川子端中、端彦,从高宗南渡,居池州及建康。其余皆留居伊洛。又曰:端彦子生谦之,为徽州直学,尝与朱子通书;谦之生源,源生振孙,振生子正学、志学,正学生祉,祉居休宁无子,而季荣继之。此篁墩程氏之旧居休宁者。又应城谱历代世纪图,自伯符起,递传至七十九世端中,注云霍山祖;越十一世禄,注云英山祖;又越四世朝俊,三子:长希哲,注文一,孝感祖;次普寿,注文二,应城祖;三文三,注云梦祖(云梦谱载始祖吉,河南龙门人,宋季教授庐州,占籍湖广之黄冈县,二程之裔也。其后讳本者,任云梦县学训导。自黄冈徙居云梦,核与应城谱不符)。孝感谱寻宗记,载朝俊公开基湖广,归葬英山,其子太乙讳希哲,卒葬湖广。据以上所举各证,伊川公之裔,盖分两支:端彦公一支,徙居休宁,端中公一支,徙居霍山,后由霍山徙英山,复由英山徙湖广。其踪迹皆可寻也。万历壬寅孝感谱序曰:“吾程之先,家谱丧亡,或传有一
支自新安黄冈者,家记载宋天圣中,太中大夫程珦居黄陂,生二程,家黄冈中和乡”。据此,似程氏之徙黄麻,自太中始也。然孝感县令张擢士《二程祠记》(见康熙二十四年府志,云梦谱作“张士擢”,误),云遹令黄陂时,娶于孝感张氏,是生太中。以太中贵,赠孝感县太君,荣所产也。遹之卒于西陵也,家人未克北归,以故孝感有二程夫子读书处,今程子台盖其地也。厥后返洛。而其裔孙有以孝感为张太君所产之乡,特自英山来徙,是二程夫子之先。虽曾寓居西陵(乾隆府厅州县志云:麻城,汉西陵县地),后仍返洛。伊川先生撰先公太中家传曰:“开府终于黄陂,公年始冠,诸父继亡,聚属甚众,无田园可依,遂寓黄陂,劳身苦志,奉养诸母,教抚弟妹。时长弟七岁,从弟瑜六岁,余皆孩幼。后数岁,朝庭录旧臣之后,授公郊社斋郎,以口众不能偕行,遂不赴调。族兄文简公义之,为请于朝,就注黄陂县尉。任满又不能调,闲居安贫,以待诸弟之长。至长弟、从弟皆得官娶妇,二妹既嫁,乃复赴调授吉州庐陵县尉。”其言流寓黄陂,事至详尽,亦未言子孙有家焉者。家记所载,未知是否别有依据。
    县志引沈荼庵先生(会霖)曰:“闻之老父,言洪武初,大索土著弗得,惟城东有老户湾,屋数楹,而无其人。乌兔山之阴,穴土以处者几人,而无其庐舍。徙黄麻人以实之,合老妇孺子,仅(近)二千余口。今邑中各族姓,十九皆言来自麻城。”吾宗相传迁于明洪武二年,一说迁于明中叶。正斋公修癸巳谱主前说,与邑志合。顾以世金、世银二公为华公之子,而二公为万历时人,年代远不相属。黄公义门撰先曾祖睿卿公表墓铭主后说,其与世金、世银二公年代本可相属,顾又云华公之后,有数世不能详其谱系,异说分歧,不可究理。又正斋公谓“由程家洼分出,散居德安府之邑者八支”,闻先君云,先祖九逵公常言,“由麻城迁居德安府之属邑者三支”。与正斋公之说又不同。兹以代远年湮,闻见孤陋,无从辨正,谨依旧说,以华公为由麻城迁籍之祖,而不著始迁年岁及分支,以阙其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程氏文化网

GMT+8, 2025-5-6 13:50 , Processed in 0.16763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