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二程 元谭 朱卷

致家族中所有的族贤名达 无私奉献修谱人心语日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2 08: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八、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九大房系自立郡氏:
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九大房系自立郡氏,即:“广平郡”、“安定郡”、“安定世第”为郡氏;家风:即:以程颢“明道先生” 名讳中的“明道”作为家风,即:“明道家风”;堂派(堂号):即:程颢、程颐同胞兄弟,世称“二程”,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为纪念胞叔祖程颐功德,以“程门立雪”为堂号(即:堂派)500余年。
1、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自立郡氏:
吾族以广平程国为郡氏,即:“广平郡”,以广平郡为本族郡氏,旨在纪念程氏始姓祖程伯符。从始姓祖程伯符至五世祖程伯休父,分程姓与司马姓,程姓从程伯符至程伯休父至程元谭(即:程伯符四十五世),为了纪念先祖功德,又以“安定郡”为郡氏。因此,“广平郡”、“安定郡” 、“安定世第”为郡氏。
2、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自立家风:
程颢,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人。程颢自幼奇质,明慧惊人,十五岁时,与其弟程颐师从大儒周敦颐,慨然有求道之志。程颢、程颐二人也被称为二程,二程是孔孟之后唯一能与之相提并论的旷世大儒,他们集儒学、易学、道学、佛学的精华,创立了以天理论为基础。
以正人心,修道德,明义理为核心的理学,奠定了此后近千年中国正统文化,也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程颢病逝,终年54岁。宰相文彦博为其题写墓碑,送他“明道先生”四个大字。程颐在《明道先生墓表》 中评价他:“使圣人之道焕然复明于世,盖自孟子之后,一人而已。”。
吾族秉承“程子家训” 、程颢‘四言箴’”、 程颢、程颐“九思立德”传承家风瑾训,发扬光大二程理学为宗旨,500多年来,吾族为了缅怀纪念先祖功德,就以程颢“明道先生” 名讳中的“明道”作为家风,即:“明道家风”。
3、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自立堂号(即:堂派):
程颢、程颐同胞兄弟,世称“二程”,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为纪念胞叔祖程颐功德,以“程门立雪”为堂号(即:堂派)。
宋史:程门立雪《宋史: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中国的教师节,在一定程度上说,古代也是有教师节的。古代的教师节就是每年农历的八月二十七日,这天是圣人孔子的出生日。孔子作为儒家的开山祖师,在我国古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有弟子学生3000人,贤人弟子72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相比于今天,古代的师生关系显得更为突出。古代的父母带着孩子去十私塾报名读书,不仅要向私塾老师行叩拜之礼,还要向孔子的牌位行叩拜大礼。在古代,无论是道教还是儒教,都把孝顺亲人尊敬父母放在首要位置。尊师之道在古人眼里是十分重要的事情,“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吕氏春秋·尊师》里这样写道。
中国的教师节源于“程门立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教师节的决定(1985年1月21日通过)。
吾族秉承“程门立雪”尊师重教之美德,发扬光大二程理学为宗旨,为了纪念远胞叔祖程颐之功德,就以“程门立雪” 为堂号(即:堂派),即:“立雪堂”。
详见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清代程赐钦撰写的传承老经单簿《立雪堂宗派小引》。
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九大房各分迁支系原根传承历史记载几百年来与字辈完全统一。
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自立郡氏、堂派、家风从而为贵州遵义境内以及外省、外县的聪、明、智、慧、定、国、安、邦八大房系裔孙以及生活在西南一带的其他程氏宗亲系派以立雪堂为堂派,安定郡为郡氏,明道为家风历史传承记载奠定了理论根据。
本次编撰贵州遵义《程氏宗谱》(总谱)与程钟灵系之程明(二房)系之程万都(长房)桂花房《程氏宗谱》、桂花房《程氏宗谱·增补一本》和贵州遵义地区各宗亲世系继贵州遵义《程氏宗谱》(总谱)之后续修本支族谱,以“立雪堂”为堂号,“明道家风”为家风,“安定郡”为郡氏,参加修谱的宗亲世系裔孙20余万遍布西南及全国各地至海外,望全体宗亲族人遵训敬知。
据悉:贵州遵义赤水河流域一带以及贵州、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至迁徙全国各地至海外的大明柱国程钟灵系之八大房子孙都统一郡氏:安定郡,堂号:立雪堂,家风:明道家风这一堂派、郡氏、家风依据。另外贵州遵义赤水河流域一带以及贵州、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的程氏宗亲旁系也用郡氏:安定郡,堂号:立雪堂,家风:明道家风这一堂派、郡氏、家风。形成了 “飘涯过海去问信,天下禾口是一家”的家族大团结格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私奉献,宁静致远。
厚德载物,四言箴律。九思立德,天人合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2 08: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九、贵州遵义程氏寻根修谱:墓志铭与墓碑文的区别
一股世人常把墓碑文当作墓志铭,其实,墓碑文与作墓志铭二者是有区别的,我们可以从墓碑和墓志的演变来了解它们的区别。
 墓碑的使用是在东汉以后。东汉之前,碑的用法典籍记载有三种:   
  一是竖立在宫室前测量日影记时。
  二是在宗庙前用来拴牲口。碑上有洞,叫穿,绳子可以从中穿过,拴住那些用来祭祀的牲口。
    三是用作下葬时绑系棺椁的柱子,一般竖立在墓的两旁,其规制有严格的规定。按照郑玄的解释,天子可以用四个木碑,穿六根绳索下葬,诸侯两个木碑、四根绳索……而到了低等级的士,则不能有碑,只能用手挽着绳索下葬了。
  从这些记载来看,石碑是用在宫庙前面的,而墓地前的碑,为木质,没有文字,只起到承载棺椁下葬的作用,与后世的墓碑,作用显然不同。
  东汉立墓碑的习俗,应当和先秦、秦汉时期的刻石纪念、歌功颂德的传统有关。“物不朽者,莫不朽于金石”(蔡邕《铭论》),由于金铜材质较少,所以纪念性的墓碑就用石碑代替。我们今天发现的东汉初期的墓碑,如袁安碑、甘陵相尚府君碑都是有穿的石质墓碑。
  而墓志是在魏晋以后兴起发展的。墓志是埋在坟墓里的石碑,所以它的别称都带有入土的意义,如埋铭、葬志、圹志等。【墓志铭与墓碑文考辨阅读答案 】墓志铭与墓碑文考辨阅读答案。西汉中后期,世家大族建立祠堂、家庙,广立碑铭,刻石记其祖先功德,为的是团结族人,增强宗族的凝聚力。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曹操以禁止厚葬为名,禁止立碑,其实是为了淡化士大夫们的群体意识,淡化世家大族的凝聚力。曹操立法的威严,使立碑之风受到遏制,但是人们依然按照立碑的风俗,把石碑立在坟墓之内,这就是墓志。魏晋时期的墓志,仿照墓碑而制,直立在墓内,不像后世的墓志都是平放。
  南北朝时期,墓志经过不断发展,已经逐步确定了其形制。我们看到的过渡期最具代表性的墓志就是南朝宋大明八年的《刘怀民墓志》,这个墓志是方形石质,但是还没有盖,加盖的墓志是洛阳发现的北魏正始二年的《寇臻墓志》。这一时期墓志基本定型,为后世所效仿。禁止立碑的政策至隋唐之时,已基本解禁。但是相较于碑,墓志的使用却更加频繁。由于竖立在墓地前的墓碑,会因战乱灾害人事变迁等原因被损毁,而随同棺椁埋在一起的墓志,则一般不会被毁坏,它的长久保存性更强,因此,虽然禁碑之令有所松动,但墓志因具有独特的优势而被保存并传承下去了。
  再说墓碑文与墓志铭。墓碑文包括序和铭。序主要叙述死者的姓氏、籍贯、世系以及生平事迹等;铭在序之后,以韵文的形式来对死者进行歌功颂德。而墓志上的文字前一部分是“志”,即简述死者生平;后一部分是“铭”,即用韵语概括前一部分内容,并加以褒扬和悼念之意。【墓志铭与墓碑文考辨阅读答案 】文章墓志铭与墓碑文考辨 .   墓志上的文字虽由墓碑文发展而来,但二者是有区别的。
   黄金明在《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中说得很详细:“就文体功能而言,碑文更注重铭颂德勋,墓志虽也记德铭勋,又很注重记事。碑文于序中更见辞彩,墓志于铭中更显文丽,故古代文章选集如《艺文类聚》碑文主要选其序,墓志则多选其铭。”
1.下列各项中,对“墓志”与“墓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墓碑起于东汉,它继承了秦汉以及先秦刻石纪念、歌颂功德的传统,立墓碑主要是为了对死者进行纪念和歌颂。
B.墓碑采用石质材料且有“穿”,这是继承了原来宗庙前石碑的特点,而且石材是廉价易得、不易损坏的材料。
C.墓志是埋在坟墓中的墓碑。因其埋在地下,一般不会被毁坏,长久保存性更强,墓志的别称有埋铭、葬志、圹志等。
D.墓志由墓碑发展而来,主要是社会原因。曹操为了削弱世家大族的凝聚力,禁止立碑,于是人们把石碑立在坟墓之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墓碑与东汉之前的碑功用不同。根据史料记载,东汉之前碑主要用于测量日影记时、拴祭祀的牲口以及承载棺椁下葬。
B.西汉中后期,为团结族人,增强宗族凝聚力,世家大族纷纷建立祠堂、宗庙,立碑纪念先祖功德,一时立碑之风盛行。
C.墓志铭和墓碑文有渊源关系。墓志上“志”的内容和功用类似于墓碑文中的“序”,墓志上的“铭”也源于墓碑上的铭文。
D.就文体功能而言,碑文和墓志都注重歌功颂德,但后者更重记事;就文采来说,碑文中的“序”不如墓志上的“铭”华丽。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汉之前,用来承载棺椁下葬的木碑的规制有严格的规定,身份低于诸侯而高于一般士的大夫,其规制可能是“两个木碑,两根绳索”。
B.最初的墓志因仿照墓碑而制,所以是直立在墓内的,顶部也无盖;后世的墓志顶部加盖,形制基本定型,并且都转为平放在墓中。
C.墓志包含很多文化信息,考古工作者可以根据墓志,了解墓主的时代、身份,甚至社会背景和文化风俗,墓志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D.东汉初期的袁安碑、甘陵相尚府君碑,南朝宋的《刘怀民墓志》,北魏的《寇臻墓志》都很注重记述死者的生平事迹,且富有辞采。
答案
1.B(“继承了原来宗庙前石碑的特点”错,应是继承了先前“承载棺椁下葬的木碑”的特点。
2.D(“碑文中的序不如墓志上的铭更显文采华丽”,文中无依据。)
3.D(“都很注重记述死者的生平事迹,且富有辞采”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私奉献,宁静致远。
厚德载物,四言箴律。九思立德,天人合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2 08: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贵州遵义程氏寻根修谱:关于耆耋和耄耋的区别
耆耋和耄耋共有四个区别:
1、“耆耋耄耋”读音区别:年龄有区别,其中的“耆”读音qí,指六十岁;而“耄”读音mào,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读音dié,指七八十岁的年纪。耆耋与耄耋都是指年纪大的人。耆耋语出《汉·曹操·对酒》。“幼壮孝母,耆耋好礼。” 郑玄 注:“耆、耋皆老也。”《后汉书·左周黄列传》:“伏见处士 巴郡 黄错 、 汉阳 任棠 ,年皆耆耋,有作者七人之志。”《周书·武帝纪上》:“军民之间,年多耆耋;眷言衰暮,宜有优崇。”
耄耋是一个汉语词汇。耄耋指年纪很大的人。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期颐人瑞”,指女性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在这里,“期”是期望、指望的意思,“颐”是赡养的意思,“期颐人瑞”指由于年事已高,需要、指望儿孙赡养。
2、字形上的区别:耆耋中的“耆”字结构,上面是一个“老”下面是一个“曰”,而耄耋中的“耄”字结构,上面虽然也是一个“老”,但下面是一个“毛”。这是最直观的字形上的区别。
3、读音上的区别:耄耋的读音是“maodie”,耆耋的读音是“qidie”,耄和耆的读音是不一样的。对了,“耆”还是一个多音字,还有“shi”的读音,不过在耆耋中读作“qi”。
4、含义上的区别:耄耋和耆耋虽然都指老人,但在年龄上是有区别的。耄耋指80-90岁的老人,而耆耋指70岁的老人。
古代的男女称呼年龄时是有着很大区别的,男性才会称寿,而女性一般称福。男子三十而立,四十而知天命,五十而不惑,耄耋、鲐背之年,而形容女子年老的词语是老妪和老媪,我们经常把德行高尚和受人尊敬的老人称作“耆老”。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私奉献,宁静致远。
厚德载物,四言箴律。九思立德,天人合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4 07: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贵州遵义程氏修谱常用的称谓字讳
【考】老。父亲。后只称亡父曰考。《礼·曲礼》:"生曰父……死曰考。"
    【妣】祖母或祖母辈以上的女性祖先。母亲。《尔雅·释亲》:"父为考,母为妣。"后来只用于亡母。《礼·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谥号、谥】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用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和远近。《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庙祧之昭穆。"后来泛指家族的辈分。晋陶潜《陶渊明集》赠长沙公词序:"长沙公于余同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
    【出嗣、嗣】嗣即继承,接续。出嗣:在封建宗法制度下,把自己的儿子给没有儿子的亲属作过继子。
    【承祧】承奉祖庙的祭祀。后亦称嗣子为承祧子。祧:古代称远祖的庙。在封建宗法制度中承继先代,称承祧。
    【双承】继承两支的祭祀。
    【嗣子、嗣孙】无子者以同辈兄弟之子过继为后人,称"嗣子"。过继孙辈的,称"嗣孙"。
    【乏嗣】缺乏承继人。
    【止】一般指已婚无后代(儿子)即去世。
    【殇】早夭。《礼记》注:"生未三月不为殇,七岁以下为无服之殇,八岁至十一岁为下殇,十一至十五岁为中殇,十六至十九岁为上殇,若二十岁以上则如常书,非殇也!"
    【早卒】早年去世。20岁以上死亡者书"卒"或"早卒"。
    【螟蛉子】养子。
    【流寓】寄居他乡。
    【适辽】至辽宁,泛指到我国东北地区。
    【配】元配。初娶的妻子,也称"嫡妻"。
    【继配】元配亡故后,继娶之妻。
    【嫡、庶】"嫡"与"庶"相对,"嫡"在封建宗法制度中指正妻;"庶"指妾,又称副室、偏房。
    【守节】在封建社会中,妇女在丈夫死后,立志不嫁,直到老死就是守节的行为,这样的妇女称为"节妇"。
    【改志】离婚。
    【契】古代把合同、总账、案卷、具结都称作契,后单称买卖的文卷为契。
    【契约】双方或多方同意订立的条款、文书。
    【处士】古时称德才兼备而不为官的人士。
    【伯仲叔季】兄弟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封赠】封建时代施恩臣下,实行封赠之制。即将文武官员的官爵、有关名号授予其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及本人妻室的制度。存者称"封",殁者称"赠"。一品高官可封赠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连同妻室共四代。以下有两代、一代,品位低流官只封赠妻室而不追及上代。
    【诰命】在明清之际,对文武官员及其先代、妻室授予爵位、名号时,皇帝命令有"诰命"与"敕命"之分。五品(含五品)以上授诰命,而针对官员本身的叫"诰授",针对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时,存者叫"诰封",殁者叫"诰赠";六品以下授敕命,称"敕授"、"敕封"、"敕赠"。
    【例授】循例授官。清制封典,朝廷按照定例授予官爵:授予本人者为"例授";因推恩而授给本人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之存者为"例封",其殁者为"例赠"。
    【貤封】清制,官员以自身所受的封爵名号呈请朝廷移授给亲族尊长(远祖、伯叔或外祖父母等)称为"貤封"、"貤赠"。
    【议叙】清制,吏部考核官吏后,对成绩优良者加级或纪录,以示奖励,称"议叙"。功多者加倍议赐奖励称"优叙"。又由保举而任用的官员亦称"议叙",如议叙知县等。
    【承荫】明清时,凭借上代的余荫而授的官职叫承荫。
    【行】在自己所在辈分中排名,后接数字。
    【配】是男子结婚的专用词。
    【继配】指前任妻子病故后,再娶的妻子。
【改配】指与前任妻子离异后,再娶的妻子。
    【娶】娶妻。在家谱中表述为“配”。
    【未娶】未结婚。
    按:大多数族谱中男子结婚“配”和“娶”并用,但意思是有区别的。配、继配都指女子是初婚;娶、继娶都指女子为再婚(即再醮者),所以不能把族谱中“配”改为“娶”。少数族谱只写娶,不写配,这种情况另当别论。
    【聘】族谱中指男子定亲,即男女双方夫妻关系已经确定,但未完婚。
    按:旧时风俗为先定亲,后结婚,一旦定亲,女方即为夫家人,故有“聘某氏,未婚卒,葬某地”表述。今修谱,一般不写聘,以正式结婚为准。旧谱中的“聘”,即当时只是定亲,现在已经结婚生子,则应把“聘”改为“配”。
    【妾】古时女子对自己的谦称,也指男子在正室以外娶的妻子。
    【侧室】旧时指偏房,与“妾”同。
【元配】第一任妻子。
【继配】第二任妻子。
【德配】第三任妻子。
【懿配】第四任妻子。
【卓配】第五任妻子。
【原配】大房。
【良配】二房。
【淑配】三房。
【德配】四房。
    【冥婚】男子故后结成的阴亲。一种情况是未婚卒,另一种情况是婚后死亡,妻子改嫁又招阴亲两种情况,在谱传的表述中有区别。
    【适】即女子出嫁。族谱中“适”为女子结婚的专用词,与男子结婚的“配”相对应。
    【字】即许配,族谱中“字”为女子定亲,与男子定亲的“聘”相对应。
    【于归】女子结婚。【未字】女子尚未定亲。【待字】即尚待许配。
    按:现在修谱,一般不写“未字”、“待字”,而直接写“适某某”。旧谱中的“未字”也应据实改为“适何地何人”或“适不详”,不然人们会认为是永不出门的闺女。
    【出赘】指本家男子落户女方,族谱中表述有二:“出赘某地某姓,后裔改姓某”,另一种只是改变居住地,后裔未改姓,族谱继续延续。
    【入赘】指招女婿进来。只是女儿婚后住娘家。
    【赘婿】亦称招赘。旧时修谱,本姓女子招女婿都以女婿挂线,故表述为“赘婿某某,本姓某”。现时修谱,招女婿多数以本姓女子挂线,故应用“招赘”,也可用“赘婿”、“赘”或“招”。
    【霜赘】俗称“坐山招夫”,即丈夫去世后,妻子再招一个丈夫进来。
    【出嗣】本族中多子方,指定其中一子或几子给无子方做儿子。
    【嗣子】本族中无子方,由多子方指定的男子当儿子,亦称“入嗣”。
    【兼祧】亦称“兼嗣”。兄弟数人,没有儿子的兄弟,便让另一兄弟的独子继嗣其他兄弟,叫做兼祧。可以兼祧多人,兼祧人不脱离原来的家庭关系,兼做所继承家庭的嗣子,表述为“某某之子,兼祧某某、某某”。但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只有长房是独子时,才能形成兼祧;假如长房无子,其他兄弟是独子,便形成出嗣了。
    【顶门】为兼祧子娶妻,以传后代。
    【出继】本姓男子给外姓当儿子(现在大都与出嗣同)。
    【继子】俗称螟蛉子,外姓男子被本姓领养(现在大都与嗣子同)。
    【无传】婚后有女无子者,有的也称“无子”。
    【无嗣】婚后无子女者。
    【无出】在旧谱中元配标注“无出”,没写卒年者多为被休;继配标为“无出”,多为无育。
    【雷、桃】名字里带此二字者,多为婚后未到七个月出生。如“五月桃”、“六月雷”,分别指婚后五个月、六个月出生。
    【挂喜丁】修谱期间已孕,未出生者。与“雷”、“桃”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殇】未成年去世,一般称“早殇”,也称“少亡”、“早卒”、“早亡”,亦有称“英年早逝”者。
    【合兆】即合葬。应为夫妻双方均去世,且有葬所指向。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私奉献,宁静致远。
厚德载物,四言箴律。九思立德,天人合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4 07: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贵州遵义程氏修谱:同宗九族图
                                高祖父母                               
                        曾祖姑        曾祖父母        曾叔伯祖父母                       
                族祖姑        祖姑        祖父母        叔伯祖父母        族叔伯祖父母               
        族姑        堂姑        姑        父 母        叔伯父母        堂叔伯父母        族叔伯父母       
族姐妹        再从姐妹        堂姐妹        姐妹        己  妻        兄弟兄弟妻        堂兄弟堂兄弟妻        再从兄弟再从兄弟妻        族兄弟族兄弟妻
        再从侄女        堂侄女        侄女        子 媳        侄侄媳        堂侄堂侄媳        再从侄再从侄媳       
                堂侄孙女        侄孙女        孙子孙媳        侄孙侄孙媳        堂侄孙堂侄孙媳               
                        侄曾孙女        曾孙曾孙妇        侄曾孙侄曾孙妇                       
                                玄孙玄孙妇                               
大多以父宗为重。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在中国古代社会,以丧服来表示亲属关系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尊卑关系。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五服”实际指的就是这五种丧服。即:
一、斩衰服,三年,用极粗生麻布为丧服,不缝衣旁及下边,专指给自己的父母亲行孝。
二、齐衰服,期限不等。用次等粗生麻布,缝衣旁及下边。期年,指一年时间。按服丧期限长短,齐衰又分齐衰三年、齐衰杖期(一年)、齐衰不杖期(不执杖,一年)、齐衰五月和齐衰三月不等。
三、大功服,九个月。用粗熟布为丧服。
四、小功服,五个月。用稍粗熟布为丧服。
五、缌麻服,三个月。用稍细熟布为丧服。缌麻是最轻的服,表示边缘亲属。
亲属关系超出五代,不再为之服丧,叫做出服,也叫出五服。
古人设计的“同宗九族五服图”很是科学,尤其便于在农村办白事时参考。一看本家是那一辈,应该穿什么衣服,行什么孝;亲戚有多远,应该穿什么衣服,行什么孝;一查此图就可一目了然。
现在,时代不同了,除农村继续沿用以前的风俗,孝子穿孝服外,城市有的已经不再穿孝服,有穿素衣的(一般以黑色为主)带个孝字,有带白花的,普遍要开个追悼会,向遗体告别,然后火化。总之,不论何种方法,都是寄托人们的一种哀思。
依吾拙见,人死之后,不管丧事办得再好,何等排场,那都是给别人看的,屁事不顶,无非是浪费些钱财而已。如果做为子女,真有孝心,就应在老人健在时常回家看看,常在父母跟前转转,唠叨唠叨,尤其是老人病重时多伺候几天,比什么都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私奉献,宁静致远。
厚德载物,四言箴律。九思立德,天人合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4 07: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宗九族图
同宗九族图.png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私奉献,宁静致远。
厚德载物,四言箴律。九思立德,天人合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4 17: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贵州遵义程氏修谱--敬宗收族的根念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私奉献,宁静致远。
厚德载物,四言箴律。九思立德,天人合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4 17: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贵州遵义程氏修谱--敬宗收族的根念
一、贵州遵义程氏修谱--敬宗收族的根念:
修谱难,要修好谱更难。修好谱是多少家谱研究者和爱好者苦苦追寻的目标。
编修家谱的体例(列)格式,古代、近代和各姓、各族各支系都有自己的传承记载。我们今天修谱,是继承原编修家谱体列格式基础上再求创新。
纂修族谱,古时祖先将其重要意义高度概括为“敬宗收族”。“敬宗”当然是尊敬祖宗,“收族”,除有不遗漏每一个族人的意思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全体族人之中形成一股向心力, 团结全体族人,使大家处于同一价值观念之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私奉献,宁静致远。
厚德载物,四言箴律。九思立德,天人合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6 16: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根、留本】: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有的人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你从哪里来。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所以修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二者你如果真的断线,可以尽量帮助你查清世系来源,辨析清楚,将完整的世系记载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私奉献,宁静致远。
厚德载物,四言箴律。九思立德,天人合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6 16: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源、备查】: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祖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有着将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谱,只要有了谱书,凡与族人有关的人和事,谱上都有记载,比如,你从程氏族谱可查程氏来由、远祖世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私奉献,宁静致远。
厚德载物,四言箴律。九思立德,天人合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小黑屋|程氏文化网

GMT+8, 2024-11-1 07:47 , Processed in 0.17442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