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氏文化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二程 元谭 朱卷
查看: 2002|回复: 5

元末明初时期都昌瓦屑坝

[复制链接]

208

主题

936

帖子

256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69
QQ
发表于 2020-5-26 08: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程受诚 于 2020-10-12 05:27 编辑

瓦屑坝瓦胡坝——应为瓦屑坝,在江西鄱阳湖东岸,是明初中国移民的四大集散地之一。其遗址在都昌县和合乡的黄金咀与大田村的鄱阳湖叉口上,瓦屑坝是元末明初鄱阳湖上的重要港口,在赣江中上游乘船进入长江的要在这里换乘大船,反之要在这里换乘小船。历史上的瓦屑坝是因烧窑炼瓦而得名,据说瓦屑坝在宋朝以前就是著名的烧瓦场,当地居民多以烧瓦为生,瓦屑坝的瓦很有名,瓦身上印有专用商标,专供皇宫使用,这些专用瓦当在瓦屑坝港口装船一路顺风顺水直接运往南宋都城临安。这样日积月累,久而久之在港口堆成了一条用瓦屑叠成的大坝,这就是瓦屑坝名称的由来。

江西历来是富庶之地,特别是地处江西中部的吉安有金庐陵之称,宋元时期由于远离战乱人口急剧膨胀,很多地方人满为患,明朝建国后由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移民。移民的去向主要是安徽、湖北、四川等地,刚开始移民时由于不明就里都不愿意去,所以采取强制手段,很多人是被绑着上船的,船上插着“奉旨实川”的大旗,在兵丁的押解下走四川,当时的民谣说“今朝出门走四川,打个来回两三年”所以移民是被迫的。椐讲安庆人口十之七八是瓦屑坝移民的后代,造成了历史上很著名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巨大的移民浪潮。

重庆垫江沙河鞠氏也是明初瓦屑坝移民,他们在吉安府上船顺赣江驶入鄱阳湖,经湖口进入长江逆流而上到丰都转道。那时的移民迁徙主要靠水路,富人搬迁一般都用一匹马拉的乌篷车装上货物到码头后整车上船,穷人则只有靠人挑担。赣南赣中的移民通过赣江进入鄱阳湖然后到瓦屑坝集结,湖东移民则通过陆路直接到 瓦屑坝乘船。

明初江西鞠姓移民大多都是鞠砥的后代,新建石岗是他的祖居地,高安蓝坊的家谱是之正宗的家谱。




立字派(辈)从本村始祖立鹏公开始
千、辛、三、百、再、仲、庆、春、孟、信、邦、程、伯、文、子、思、立(嘉)、锡、大、相、光、明、道、宗、孔、孟、周、宣、受、爵、功、建、南
微信chsc0792    QQ 1242029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28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3533
发表于 2020-5-26 08: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瓦屑坝也是主要的移民集散地之一啊!很有名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323

帖子

402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26
发表于 2020-5-26 09: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瓦屑坝,在很多族谱中有"江西瓦屑坝"、"鄱阳瓦屑坝"、"鄱阳桃花渡瓦屑坝"、"瓦屑坝叶家村金鸡岭"等不同的写法。还由于行政区划的因素,有"江南路豫章瓦屑坝"、"饶郡瓦西坝"、"江西饶州瓦西坝"、"饶州府瓦西坝"、"江右瓦西坝"等多种提法。"江右"就是"江西"。据魏僖所著的《日录杂说》上记载:"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历史上有"江右王门学派"、"江右诗派"、"江右商帮"等流派。由于口耳相传,"瓦屑坝"的"屑"字在写法上千差万别:如瓦西坝、瓦砌坝、瓦基坝、瓦家坝、瓦集坝、瓦渣坝等。瓦砾在今鄱阳方言中仍读作"瓦屑"、"瓦叽仂"。其实,"西"、"屑"读音接近。瓦集坝、瓦砌坝、瓦基坝、瓦渣坝等,都是"瓦屑坝"的错读错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8

主题

936

帖子

256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69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2 05: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受诚 于 2020-10-12 06:02 编辑

都昌密码(7)――标石府

朱袍山,失落了一个繁华的街市

和合的詹元鏸先生说:都昌县鄱阳湖中的朱袍山脚下,每当湖水退去,就有一个繁华的季节性街市出现了。机帆船出现后,这个街市就不再了。

从地理位置和元明时代的政区设置看,移民圣地瓦屑坝,位于都昌的和合乡的可能性最大。

明朝的都昌县隶属南康府,百度南康府词条:南康府,宋置南康军,元升南康路,明初改为西宁府,洪武9年改为南康府,府治星子(今江西庐山市),辖星子、都昌二县和建昌州(今江西永修县),清末辖星子、都昌、建昌、安义四县。1913年废。

在今天看,同属南康府的都昌县、庐山市、永修县、乃至后来划入的安义县,四县之间因鄱阳湖湖水阻隔,交通十分不便。但这种不便在以水运为主的古代却是便利之所在。设置南康府的目的,从官府对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管理就能知道。

进入京杭大运河时代的元明清三朝,朝廷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系统日臻完善和日渐规范。元朝开国初年,朝廷就一方面大力开发京杭大运河,另一方面扩大造船业规模,加强漕运管理,设置京畿都漕运司、江淮都漕运司两大漕运机构,主管官员为正三品。江淮漕运司负责将漕粮运至中滦,京畿漕运司再从中滦将漕粮运到北京。到了明清两朝则设置了直属中央的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管理机构,即漕运总督部院,一般要派从一品或正二品官员担任漕运总督。

设置南康府的时间,与官府加强大运河漕运管理的时间一致。胡迎建先生所著《赣鄱水运文化史》中,有关于江西每年交运漕粮的考证。这就是说,设置南康府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鄱阳湖赣江水道的统一管理,属于南门漕运的一部分。南宋人吕祖谦作《石堤记》云:“唯南康独汇津,方天子驻跸吴会,项赋之输、商贾之运,士大夫之行,鲜不道此,视澳为家。”证明了南康府在鄱阳湖水运中的重要性。

在南康府负责鄱阳湖水运的时代,洪武移民走的是鄱阳湖水道,那么,管理此项工作的朝廷机构,是设置在饶州府的鄱阳县?还是设在南康府的都昌县?答案肯定是后者。而紧邻都昌县瓦屑坝的朱袍山岛的存在,为瓦屑坝移民局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宝地。

朱袍山,赣、抚、信、饶、修五大水系中,除修河和赣江西支外,河水都要在流经此处。传说因鄱阳湖大战时,朱元璋于岛上晒袍而名。朱袍山又因鄱阳湖江豚而名猪婆山,因紧邻鄱阳湖黄金水道而名舟泊山。将瓦屑坝移民局设在鄱阳湖中的朱袍山岛,既便于移民集中,又可以防止移民逃逸。

朱袍山的“标石府”的存在,也是移民局设于朱袍山的佐据。

《都昌县志》康熙版载:标石,在治东六十里湖中瞭望烟墩。

鄱阳湖中的朱袍山,实为一个群岛,由大小九个岛屿组成,群岛依鄱阳湖黄金水道排成一列,分别叫牛屎墩、小猪婆山、蓝山、大山、花山、标石等,其中的小猪婆山有近七十亩耕地,标石岛更是有山有水有平地,适宜建村人居。最后居住在标石的和合詹姓人,在标石居住了两百多年,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交通不便,由都昌县政府组织从岛上搬迁下来。

和合詹氏宗亲前会长詹元鏸先生读过三年私塾,十岁起就跟着大人在鄱阳湖上打鱼、打草和搞运输。詹元鏸先生说,当年标石府的热闹程度相当一个小县城。每年鄱阳湖水位下降后,自长江而来大的驳船因水浅不能进入赣江、饶河、抚河、信江等上游水系,上游水系下来的船又不适于进入长江,货物必须在标石转驳。

詹元鏸先生说他见过很多景德镇运来的瓷器在标石转驳。每到的枯水时节,山里放木排的人就在朱袍山群岛下的湖滩上,支起很多木棚租给别人,第二年便把木棚卖给附近人。这些木棚有时多达100多间,住着过驳的搬运工,还有来唱戏的,变把戏的,卖百货的,附近赶闹市做生育的。因为此处人多热闹,又有许多渔船也赶来自处停泊。一时间在标石府活动的人可达千人以上。詹元鏸先生还说,到了那时节,附近喜欢赌钱的都往标石赶。

詹元鏸先生回忆说,大概在1965年以前的某一年,标石府的热闹场景忽然不再了。究其原因,詹先生说,可能是因为内燃机动力船——也就是鄱阳湖人俗称“机帆船”的出现。这种“机帆船”受涨水退水的影响较小,所载货物在鄱阳湖和昌江之间不再需要转驳。詹先生又认为还有一种可能,1965年前后因为修建围堤,政府在朱袍山开山取石,使标石不再适宜作为转驳场所。当年标石府的热闹场景便永远地消失在并不久远的历史之中。

鄱阳湖中一个季节性货物转运站,为什么贯之以“府”的名称,最大的可能就是此处确实存在过朝廷官府的机构。或者,当年的南康府在此设置了季节性的航运管理衙门,或者,洪武年间瓦屑坝移民局衙门就在此处。两者均存在的可能性更大。

时年九十多岁,一生在鄱阳湖上闯荡的,紧邻瓦屑坝的黄家湾老人黄昌仕回忆,当年他祖父曾说有湖北人的船家来都昌瓦屑坝时,和当地人非常亲切,说他们的祖先是从这里迁出去的。当年的都昌人架船到了湖北,当地人会热情招待他们。只是由于年深日久,再无人知道当年是湖北哪里人来过都昌瓦屑坝,再无人知道哪里的湖北人热情招待都昌去的船家。

2007年10月13日,詹竹林先生、詹旭初先生,詹元鏸先生共同接待了来自湖北的鄂州邱氏宗亲的寻根之行。通过家谱记载的祖坟地址等相关信息鄂州邱氏宗亲确认他们是从都昌瓦屑坝迁去的。在瓦屑坝遗址上,他们找到了有文字的碎砖,并带加去。鄂州邱氏宗亲会长邱善浩先生说:“带几块砖回去,安放在我们邱家祖堂上,让子孙后代不忘祖根,永远记住瓦屑坝曾是我们的发祥地。”

都昌县徐氏宗亲会会长徐旦生先生说,他所知的安徽徐姓有两支,一支由鄱阳凰岗迁致合肥,一支由都昌迁至宿松。都昌迁至宿松的第一代为徐六一,其家谱记载为洪武年间从瓦屑坝迁出。安徽宿松徐氏曾到都昌寻根,与徐宗是村联系。都昌徐埠苏山支徐氏的家谱中亦有关于徐六一外迁的记载。

最靠近瓦屑坝的今天的和合乡,詹氏后裔占全乡人口一半以上。当年,詹氏有人从瓦屑坝迁出吗?

由都昌县政协主导,王旺春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都昌姓氏与家风》一书,收录了全都昌县村庄的迁徙信息。

仔细检阅《都昌姓氏与家风》一书能发现,都昌县域内于明洪武年间形成的村庄极少,而之后,尤其是明永乐年间及以后县内迁徙像是一个高峰。这一现象,佐证都昌县有大量人口迁出。

虽然有确凿证据证明都昌县在洪武年间有大量人口从瓦屑坝迁出,但关于湖北安徽的瓦屑坝移民的相关文献中,完全没有都昌县的存在。并且,关于瓦屑坝数量的研究记载里,同样没有都昌县。似乎,都昌县被当年的记载者有意忽略了。

洪武七年,迁江西饶州移民14万到凤阳。

洪武九年,迁江西饶州、九江移民五千人到凤阳西南。

洪武廿一年,迁江西饶州移民30万到湖北黄州。迁饶州、广信、九江移民12.2万到武汉。迁9.1万到安陆。迁10.7万到汉阳、丐阳。迁16万到荆州。迁1万人到襄阳。

洪武廿二年,迁饶州、九江移民27万到安庆,其中20万人来自瓦屑坝。迁饶州、九江移民6.5万到池州。迁饶州移民6.4万到合肥。

洪武廿五年,迁饶州、徽州移民23万到扬州各府县,淮安府各县。

洪武卅年,迁江西移民65.6万分别至长沙府常德各县、岳州府、安庆府及郴州、零陵、衡阳、靖县、辰州。

洪武年间,江西总计移民214万余人,其中饶州府近百万人。江西移民绝大多数从饶州瓦屑坝迁出(部分从南昌瓦子角迁出)。

不仅是都昌县被忽略了,南康府同样被忽略了。胡迎建先生在《赣鄱水运文化史》中关于宋代鄱阳湖水运有这样的论述:“其时江南西路转运使负责抚河、赣江以及支流袁水、锦水至鄱阳湖入长江等水路的漕运;江南东路转运使负责信江、昌江至鄱阳湖入长江以及南康军的漕运事务。”

江南西道包括江南西路和江南东路,而江南东道和江南东路没有关系。都昌的老爷庙扼守鄱阳湖,而世人不知道都昌瓦屑坝,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把“江南东路”和“江南东道”这两个地名搞混了。


立字派(辈)从本村始祖立鹏公开始
千、辛、三、百、再、仲、庆、春、孟、信、邦、程、伯、文、子、思、立(嘉)、锡、大、相、光、明、道、宗、孔、孟、周、宣、受、爵、功、建、南
微信chsc0792    QQ 1242029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8

主题

936

帖子

256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69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2 05: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受诚 于 2020-10-12 06:07 编辑

都昌密码(6)――瓦屑坝  文徐红生
几百万湖北安徽的洪武移民从都昌此地离开故土
北有大槐树,南有瓦屑坝。都昌和合乡的瓦屑坝,与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一样,都是明朝洪武移民的集中出发地。

时令到了冬天,鄱阳湖水落滩出,肖崖湾附近的湖滩上绿草如茵,成群的大雁,小天鹅在此觅食。肖崖湾西南方的鄱阳湖黄金咀水域,是小天鹅的重要栖息地。每年冬天,来黄金咀越冬的小天鹅达数千只。这时来肖崖湾看鸟,还能看见瓦屑坝。
肖崖湾的东岸叫大田咀,西岸属于黄金咀的余脉。余脉再往西是一个叫黄家湾的浅湾,再往西就是黄金咀。仔细察看能发现,整个黄家湾的前沿是一个扇形的平台状。平台高约一米,外围长约三百多米,最宽处近一百米。这个平台,当地人称之为瓦屑坝。今天的平台被淤泥和湖草覆盖,仔细寻找,偶尔能找到碎片状的小砖块,其中有的还有铭文。
北有大槐树,南有瓦屑坝。
大槐树和瓦屑坝,都是明朝洪武年间大移民的出发地,也是当年移民后裔寻根朝祖的圣地。当年的瓦屑坝是这个样子吗?
詹竹林先生说,他小时候曾听村里的老长辈们讲过,当年的瓦屑坝,洪水季节也露出水面,若是到了冬天,坝显得更高,帆船停泊在坝的外边,远处的人只能看见短短的一截桅杆。詹先生说,那时的阳峰山里人把看见的那一截桅杆叫做”船柄得”。
今天的瓦屑坝显得低矮有两个原因,一是坝体确实没有原来那么高。原来坝体上的碎砖被人运走做建房材料,六百年下来,原来构成瓦屑坝主体的残次破砖被搬运一空,坝体变低;二是瓦屑坝外的鄱阳湖因淤泥填塞湖底升高,瓦屑坝与湖底的相对高度小了。黄家湾的老人说,今天瓦屑坝前的鄱阳湖底,不说久远的明朝,就和几十年前相比,至少升高了两米。
都昌县和合乡的瓦屑坝,从地形上可以看出是一个装卸货物的码头。其宽大的空地,是当年堆放待运砖瓦的货场。这种具有大货场的码头,肯定是每年转送十几万人至安徽或者湖北的理想泊船码头。
江西的瓦屑坝和山西的大槐树一样,民间流传甚广,正史记载却极少。其主要原因是明朝政府为防止移民反迁,特意斩断移民与原住地的各种联系。当代关于江西瓦屑坝的研究,最早见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葛剑雄教授的考证。葛先生指出:鄱阳县有一个叫瓦燮坽的地方,那里就是瓦屑坝。他认为,瓦燮坽的”燮”为当地人附庸风雅而改。都昌的肖崖湾,因“肖崖”可以谐音“屑瓦”,有人认为原本叫做“屑瓦湾”,但事实上肖崖湾的得名是因为肖崖湾村的一位先祖叫“詹肖崖”。
都昌县和合乡肖崖湾的瓦屑坝,流传于口头,记载于地方志书和各姓家谱,是名副其实的“瓦屑坝”。如果没有都昌的瓦屑坝,鄱阳莲湖乡的瓦屑坽就是瓦屑坝的说法勉强说得过去,但都昌瓦屑坝的存在,证明这种说法存在缺陷。
百度百科“瓦屑坝”词条,迁徙至湖北的诸多姓氏的家谱中有相关记载:

大治《余氏宗谱》:“一世祖捻,南宋人,世居江西南昌县瓦屑坝。第三世壁胜生荣叔、荣英。荣英自江西徒居湖北大冶。”
黄陂《谢氏族谱》:“谢伯六于洪武七年(1374年)自江西南昌府丰城县筷子巷瓦屑墩迁黄陂西南乡共木岗。”
爱莲堂《冈邑月峰周氏宗谱》:“始祖鼎三公于洪武二年由饶州府乐平县瓦屑坝迁黄冈。”
黄冈孝友堂,《张氏宗谱·永宁菴叙》:“本族由饶州府乐平县瓦屑坝迁黄冈。”
黄冈同庆堂《张氏宗谱》宜堂公草谱序:“始祖世雄公于明洪武二年自饶州府乐平县地名瓦屑坝来楚入籍。”
黄冈三槐堂《王杨宗谱》:“南宋时因兵乱由山东迁江西省南昌县瓦屑坝,元末再迁黄冈团风镇。”
黄冈德星堂《义门陈氏宗谱》:“迁黄始祖仁杰公由饶州府乐平县地名瓦屑坝马桥下迁居黄州府黄冈县庶安乡龙丘。”
黄冈敦本堂《黄氏族谱》:“始迁祖自政,原籍江西饶州府瓦屑坝,明初徙楚省落籍黄冈县邾城之南庶安乡。”
黄冈《吕杨陈氏宗谱》:“我始祖文泗公原籍江西饶州府都阳县瓦屑坝自元政不纲,义师四起,徐寿辉屯驻薪、罗、黄、汉,千里躁踊成墟。及明祖定鼎后我文泗公迁黄冈上伍乡青丘村,”
《夏氏宗谱·柏公判明》:“吾住江西饶州府瓦屑坝,起程到筷梓巷上船,到湖北省城,居住西门外。”
黄冈《许氏宗谱·大房支序》:“始祖明甫与兄清甫,于洪武二年由江西饶州府乐平县瓦屑坝迁入黄冈县庶安乡古龙丘碾斋湾。始祖因碾斋起湾名,意者,如盘石之安也。”
湖北郧西道光年间《杨氏宗谱》记载,其始祖为江西鄱阳瓦屑坝人,从陕南辗转迁移至鄂西北。
薛家庄,薛兴一明初永乐、宣德年间由豫章南昌县瓦屑坝中平屯迁大冶纱帽山南麓左今薛家庄(今属陈贵镇)。
湖北黄冈《库李宗谱》:始祖库义通,字道源,岁进士,公原籍江西饶州府乐平县泥儿垮瓦屑坝,于明洪武初奉父仲祥公、叔太叔祖万彝公、弟义益迁湖广黄州府。
《黄陂县志》:该县东甘棠铺镇万姓宗族是明初由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瓦屑坝过籍而来。
《黄冈县志》:陈姓“其先世在宋代自江西江州瓦西坝迁居浠水。后世由浠水分支居黄冈邱店、韦家凉亭。”
《古姓史话》:“洪武二年(1369年)抚州府临川县筷子巷瓦屑沟的古德七,移居湖北省红安县上新集古家湾。”

综上所述,有南昌县瓦屑坝、丰城县筷子巷瓦屑墩、乐平县瓦屑坝、都阳县瓦屑坝、鄱阳瓦屑坝、乐平县泥儿垮瓦屑坝、江州瓦西坝、临川县筷子巷瓦屑沟等等。
真有那么多的瓦屑坝?
瓦屑坝,顾名思义:由瓦屑筑成,或者在原来的堤坝上倾倒了大量的瓦屑,或者此瓦屑很有来头,有故事。自然,瓦屑也可以是破砖碎瓦混合的“砖瓦屑”。
如果瓦屑坝由瓦屑筑成,或者说在堤坝上倾倒了大量的瓦屑,则只有烧制砖瓦的官窑附近才有瓦屑坝。
烧制砖瓦的民窑不会有如此之多的“瓦屑”。曾见过农村砖瓦窑的人都知道,弃之不用的碎砖破瓦都很少。稍大一点的砖头不会被抛弃。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捡走属于别人一块破砖,可以引发一场很大的邻居纠纷。砖瓦窑产出的残次砖块,可以论堆贱卖。即使破碎严重,买家不愿意花钱买,但窑主免费赠送还是有人要,这也可得个人情。
官窑就不同了。比例景德镇官窑烧制瓷器,只要有一点点瑕疵都会打碎抛弃。而“物勒工名”制度下官窑烧出的用于造城墙的砖,只要有一点点破损或者变形,同样也不会被装船运走,这样势必产生数量更大的残次废品。又由于封建时代官用和民用物品存在制度性的严格区别,违规将导致牢狱之灾甚至杀头之类的严厉惩罚,城砖上铭文标明了其官用身份,使得这些残次废品不可能被附近的百姓拿去使用。肖崖湾附近村庄的古旧建筑上,目所能及的地方没见过有铭文的砖,即使是碎砖头也没有。只有肖涯湾村民詹秋生的老宅基地里,曾出土过十多块铭文砖。
大批量的城墙砖需要大的贮货场,需要好的装船码头,这些残次废品砖正好废物利用,瓦屑坝就这样产生了。
江西共有六十六个县为南京城墙烧制墙砖官窑,有官窑就有瓦屑坝?答案是未必。第一,官窑的规模必须足够大,才有足够多的残次废砖,第二,官窑的位置邻近大湖大河主航道,才需要这个瓦屑坝。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只有都昌县的瓦屑坝。
仔细研读百度百科关于瓦屑坝的家谱记载,能有更多发现。其一,那些迁徙者居住的地方怎么都是瓦屑坝、瓦屑沟、瓦屑墩?其二,丰城县筷子巷瓦屑墩、临川县筷子巷瓦屑沟,怎么称之为瓦屑什么的地方旁又有筷子巷呢?《夏氏宗谱》的说法或者更准确:“吾住江西饶州府瓦屑坝,起程到筷梓巷上船,到湖北省城,居住西门外。”筷梓巷,应该就是筷子巷。
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有这种记述的移民们都认为自己是瓦屑坝人,从筷子巷上船离开家乡。
原本不同府县的,原乡并非住在叫瓦屑坝地方的人,迁徙至湖北和安徽之后,为什么都说自己是瓦屑坝人呢?这与从山西迁出的人都说自己是大槐树人是同一个原因。
当年,瓦屑坝移民迁至湖北和安徽之后,当地肯定有或多或少的原住民,或者其他地方的移民。最初,当地人因区别需要会给江西移民一个集体称呼,就像迁至都昌大港的河南人被称之为“河南佬”一样。或者又因为当时明朝政府有意斩断移民与原住地的联系,就不让移民被称为“江西佬”,于是,“瓦屑坝人”就成为迁徙地民间甚至官府对移民的共同身份。同时由于乡土观念的存在,也就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种情感需要,相互之间称呼你是南昌人我是都昌人他是饶州人显得生疏,江西移民内部也需要一个共同身份,于是“瓦屑坝人”这个称呼也得到了移民们的自身认同。久而久之,一部分移民因为记忆断裂,原住地的地名被后代遗忘,他们的第三代第四代编修家谱时,就将自己在江西的原住地写成“瓦屑坝”。当然,有相当一部分移民因为识字而留下文字记录,或者后代对老一辈传述内容的准确记忆,编修家谱时就没有写上瓦屑坝这个地名。
“筷梓巷”与“筷子巷”的存在,“都阳县瓦屑坝”的出现,证明产生记忆错误的可能性完全存在。
山西移民将大槐树视为故乡,也是这个原因。
因为大槐树会死去,瓦屑坝也容易消失,以致“瓦屑坝”与“大槐树”存有一个共性,都可视为临时性地名。特意将移民原乡说成“大槐树”和“瓦屑坝”,可视为明朝政府为的斩断移民的原乡记忆。据此可以认为,当年修建瓦屑坝码头和堆放场的那些残次城墙砖,后来由官府有意引导拆除了。

立字派(辈)从本村始祖立鹏公开始
千、辛、三、百、再、仲、庆、春、孟、信、邦、程、伯、文、子、思、立(嘉)、锡、大、相、光、明、道、宗、孔、孟、周、宣、受、爵、功、建、南
微信chsc0792    QQ 1242029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8

主题

936

帖子

256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69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2 06: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受诚 于 2020-10-12 06:34 编辑

都昌密码(5)——砖塘湾
南京,曾经的明都城。南京城墙,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所建。南京城墙的墙砖,很多有铭文。产自都昌县砖塘湾的南京城墙砖,铭文和别的地方有点不一样。为什么呢?砖塘湾——南京城墙上的都昌造砖塘湾鄱阳湖文化研究院院长占良生的办公室里珍藏着两块古砖。古砖很大,比传统赣北民居使用的最大的青砖,俗称“三六九”的青砖块还要大,更稀奇的是,这两块砖的一个侧面密密麻麻模印了很多字。其一是:南康府提调官通判赵斌,司吏游清,都昌县提调官主簿房秉正,司吏张伯行,总甲黄文友,甲首黄礼华,小甲付连名,窑匠罗门,造砖人夫尚祥敬。另一块砖上的字是:南康府提调官通判赵斌,司吏游清,都昌县提调官主簿房秉正,司吏张伯行,总甲周民尚,甲首熊福,小甲谭杰,窑匠黄永,造砖人夫谭杰。





砖上有字,有许多人名,还是地方官的官名和人名,此砖一定非同一般。
占良生收藏的这两块古砖,来自鄱阳湖一个叫肖崖湾的湖汊。占良生的家乡是都昌县和合乡黎明村委会三房舍詹家村,肖崖湾离他家很近。
今天的肖崖湾,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狭义的是有水的湖湾,南北走向,南面连接鄱阳湖,开口处宽约300米,湖汊纵深约1500米。广义的,就越过一道堤,往北延一两公里的田地里,也就是砖塘湾。
占良生从小就听大人说起过,砖塘湾是古时候一个烧砖瓦的地方。这里除肖崖湾、砖塘湾两个地名之外,还叫瓦屑坝。占良生在肖崖湾一带劳动过,看到过湖湾西岸上留有十几座古时砖瓦窑遗址。夏秋季节,那些古窑址隐藏在藏密的芦苇丛里,到了冬天,芦苇被附近人砍去做柴火,古窑址就完全显露出来了。近十几年,占良生常听说有人在古窑址上捡到古砖,便与都昌历史文化研究会王旺春会长一同专程去寻了一回,找到四块古砖。两块是铭文的,收藏在他办公室,两块是祥云纹的,被人拿去南昌鉴定,说是南宋年间的,留在了南昌。
肖崖湾的古窑遗址,可以确定是明朝洪武年间为南京烧制城墙用砖的官窑。因为,南京城墙上有很多城墙砖和占良生收藏的砖一样,印有相同或者类似的模印铭文。
古砖上出现这种铭文,源于古代的”物勒工名”制度。
《吕氏春秋》首次提到了“物勒工名”,就是制造者要把名字刻在自己制造的器物上面。《唐津疏议》中明文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物勒工名”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手工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具体反映,对提高产品质量有重要意义。
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上有制作者的人名。
有研究者指出,为保证城墙砖的质量,“要求各地在城砖上烧制出府、州、县、总甲、甲首、小甲、制砖人夫、窑匠等至少五至六级责任人,最多达九级责任人的名字。”“每块城砖需刻铭文较多,有的甚至多达70余字。”
南京城墙砖上的文字,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兴趣。新浪博主“老张看世界”撰文指出:共有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浙江六省烧造明城墙砖。从现在已知的情况来看,南京明城砖铭文上出现的州县达180多个,江西占了其中66个州县,可以说三分之一的产地在江西,江西为南京明城墙的建造做出巨大的贡献。城墙砖铭文中,江西的南昌、九江、瑞州、南康、饶州、广信、建昌、抚州、吉安、临江、袁州、赣州,这十二府全在长江鄱阳湖流域,是出于水运便捷的原因。
“老张看世界”又说:南康府都昌县的城墙砖上面字数最多,单单一面就有56个字,身世最为详尽。在一块城墙砖上,涉及到有名有姓的责任人9名,上至府州县官员,下到乡村保甲长,直至烧窑、制坯的工匠都一一有名。
“老张看世界”展示了众多图片为证。有些墙砖上仅仅只有府县两级的地名。最简单的是:“吉安府泰和县”。有的铭文字数虽然多些,但价值相近,如:“吉安府委提调官流宣,府吏吴彬,庐陵县提调官章道庸,司吏刘圣礼”。
古代器物上的铭文是最重要的考古证据。通过铭文,不仅让后人知道铭文的文字记载,还能让人发现隐藏在铭文中的历史事实。城墙砖上铭文级别最多,铭文字数最多的都是都昌县,这里面一定有当时的历史原因。
从“物勒工名”这个制度分析,为什么都昌县要把九个级别一一写上,而其他地方的铭文可以简单?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当时的南康府都昌县制造的砖数量很多,参与制作的人工数量庞大。为保证责任到人,就需要刻上所有相关人员的名字。可以作这样的假设,一个县只有一座砖窑,其窑匠和造砖人夫就那么几个人,多写几个人少写几个名不妨碍责任承担。而南康府都昌县就不同了,窑口多人夫多,不明明白白写上窑匠和力夫的名字,出现问题后谁该承担责任就说不清楚了。窑夫人夫辨别不清又法不责众,责任就得由做官的承担。做官的肯定不愿意那么做。更重要的是,责任越是不明确,出现责任事故的可能性越大。
今天还能看得见的,靠近肖崖湾湖汊的古砖窑遗址只有十几座,集中在狭义的肖崖湾西侧的一个湾中小湾里,经詹竹林先生查找,在广义的肖崖湾,即砖此外,湖汊朝上的大片耕地墈边上,也零星分布着的古窑遗址。当年为南京烧制城墙砖的官窑究竟有多少?肖崖湾边的肖崖湾村人有的说上百座,有的说一百八十多座。这些数字不是精准数字,但能证明当时的砖窑确实很多。至今依然保留的十几座窑址就不是一个小数。今天肖崖湾的西、北、东三面均有长长的湖岸,容纳百来座砖窑完全没有问题。加上存在窑址的耕地,容量更多。
通过和合詹氏宗亲会长詹竹林先生的徒步考察,在耕地间零星分布的古窑遗址近四十多处,虽然这些遗址处能发现大量具有铭文的碎砖块,但这一部分遗址更象是民窑。据詹元鏸先生回忆,曾听老人说肖涯湾一带有很多砖瓦窑。可以这么认为,官窑之后出现大量民窑,一是官窑之后留下了砖瓦烧制技术和市场知名度,二是证明此处的土壤、运输等条件适宜烧制砖瓦。

南康府提调官通判赵斌 司吏游清 都昌县提调官主簿房秉正 司吏张伯行 总甲黄文友 甲首黄礼华 小甲付连名 窑匠罗门 造砖人夫尚祥敬

南康府……都昌县提调官主簿房秉正……总甲石江 甲首余祥……窑匠黄求……

南康府……司吏游清 都昌县……司吏张伯行 总甲程信 甲首王敬 小甲曹唤……造砖人夫王宾

南康府……都昌县……总甲黄文友……

(建昌府)南城县

抚州府……临川县……

赣州府……宁都县……

你有没有发现,在上面的图中,都昌造的城墙铭文和同为江西的其他地方的铭文在存在两个明显差异:一是都昌造的字数多,二是都昌造的铭文字体拙朴。

都昌造城墙砖铭文的文字书写样式,也能作为当时都昌的窑口特别多的旁证。
从可查的图片资料看,都昌城墙砖上铭文的笔法最“拙朴”,象是童年时上过几年学,习过几年字的种田汉子写成的。而其他地方造城墙砖上的铭文笔法规范老练,像是满腹诗书的学究——老先生们写出来的。
当时的都昌县没有人能写得一笔好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自古以来都昌学风炽盛,今天的都昌县是九江市乃到江西省的教育大县,每年参加高考的都昌考生在江西省算得上名列前茅。今天的都昌县还是中国书法之乡,都昌的”鄱湖三友”书法闻名全国,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就有十好几个。当年制砖时,写得一手好字的一定大有人在。就算是民间没有,做官的肯定能写得更好。
都昌造的城墙砖的“拙朴”书法能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当时的肖崖湾制砖规模浩大,砖模在使用过程中又容易损坏,所以需要刻制文字的砖模特别多,靠一两个人来写怕是忙不过来的。第二,都昌自古学风炽盛,当时制砖人中会写字的人很多,官吏们让制砖者自己刻写,字写得差点与“物勒工名”不矛盾。
都昌城墙上铭文拙朴却不丑陋,很耐看,有书法的拙朴之美,或者是被允许存在又一个原因。
于今时的夏天走进肖崖湾,湖水退去大半,但见碧波荡漾,数条渔船泊在湾内,鹭鸥翔集在渔船的周围。船上的渔人们忙碌着,将船上刚捕获的鱼卸下,装进准备好的箱子,加上冰块,再装进停在湖滩上的冷藏运输车。不多时,这些鱼儿便运往四面八方,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当年都昌县制砖窑址肖涯湾,还有一种传说。詹竹林先生讲到:鄱阳湖大战时,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发现此处风水甚佳,是个出帝王的地方。于是,朱元璋称帝后命令在此修建砖窑,把这片出帝王的风水宝地付之窑火。这个说法肯定是迷信,有牵强附会的成分,但这说法还有点所谓的理由。
宋未元初,都昌人杜可用,与迁至都昌和鄱阳的南宋遗民一道,聚众数万起兵抗元,自封杜圣人,称天王,立年号“万乘”。杜无用兵败后,其宗人聚居在都昌县和合乡。又,都昌詹姓人传说,陈友谅军师何野云,于陈友谅兵败后在和合乡逗留不去,向当地詹氏先祖三兄弟传授风水地理学问,死后与詹氏三兄弟同葬于当地的李公咀。四坟均不设墓碑,何野云与詹氏先祖同受詹氏后裔祭拜。
肖崖湾是观看鄱阳湖候鸟的最佳位置之一。夏天看白鹭、湖鸥,冬天看大雁,小天鹅。

立字派(辈)从本村始祖立鹏公开始
千、辛、三、百、再、仲、庆、春、孟、信、邦、程、伯、文、子、思、立(嘉)、锡、大、相、光、明、道、宗、孔、孟、周、宣、受、爵、功、建、南
微信chsc0792    QQ 1242029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程氏文化网

GMT+8, 2024-3-29 16:38 , Processed in 0.16813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