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氏文化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二程 元谭 朱卷
查看: 2655|回复: 1

第6篇 原创 | 二程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现实意义

[复制链接]

35

主题

1220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514
发表于 2020-10-4 14: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代中国文明高度发达、国家强盛,人民幸福平安、丰衣足食。然而,明眼人总感觉欣欣向荣的背后少了一点什么。经过高层和专家学者的苦苦探求,终于发现我们缺少的东西,正是前几十年丢掉的东西,那就是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数千年来我们一直遵循孔孟之道,以此作为上自皇帝治国理政、下至万民安身立命之本,可是突然将其作为“糟粕”予以丢弃以后,人心并不是像有些人设想的那样变得更好,而是很糟糕。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人们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社会道德却越来越败坏。一些官员贪赃枉法,一些成功人士尔虞我诈,一些富人为富不仁,一些黑恶势力欺行霸市,一些底层人男盗女娼……所以,国家在高压反腐、出重拳“扫黑除恶”的同时,一再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彰显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既不是为了给专家学者提供“课题研究”平台,也不是单纯为了增强“文化自信”,而是应该在实践中推广和践行。

那么,程朱理学作为规范全社会人们的思想言行近千年的主流思想,其现实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一、“二程”理学是对“孔孟之道”的继承和发展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有人认为源于传说中的尧舜,有人认为源于西周初年的周公,但是更多的人认为源于春秋晚期的孔子。这里并不打算在儒学的源头问题上展开讨论,按绝大多数人的说法,以孔子为儒学的创立者。孔子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形势下,率先提出“仁”“德”“中庸”等思想,尤其是“仁者,爱人”和“以德治民”的思想,后来一直为所有人推崇,既是历代帝王的治国理念,也是有识之士的追求目标。



战国时期的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将其发展为仁、义、礼、智四个方面,作为衡量人的道德修养的标准。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犹人之有四体也。”孟子要求人们要有恻隐之心(同情心)、羞恶之心(羞耻感)、辞让之心(懂得谦让)、是非之心(明白是非)。而对于统治者,孟子也提出“仁政”思想,要求统治者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事实证明,秦汉时期的统治者按照这个要求做到了的,都做到了国泰民安,实现了社会和谐;而背离这一原则的,要么被推翻沦为千年笑柄,要么遭人万世唾骂。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将儒学进一步发展为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重提“天子”概念并强调“天人感应”。其中,仁、义、礼、智即孟子所主张的“四端”,所增加的就是“信”。所谓“信”就是诚信,指出诚信也是做人的根本,这个意义就不言自明了。至于“天子”和“天人感应”的学说,则是在将皇帝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的同时,用“天”来管束他,让皇帝对“天”的敬畏之心提升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而“天”管束皇帝的标准,就是皇帝的行为是否符合“造福万民”的“天意”。董仲舒借助“天”来约束皇帝,让皇帝不敢肆意妄为,而不得不勤政为民。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终于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大乱,人民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儒学所主张的仁义礼智信无法解决人们生存等现实问题,不少人转而信仰佛、道。不得不说,佛、道亦有劝人向善的社会功能,只是这些宗教给人们的希望,在现世无法实现,只能寄希望于“转生来世”以后享受荣华富贵,这自然也不能解决人们的现实问题。唐朝的皇帝要么崇佛要么崇道,同时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的根基动摇。韩愈等大文豪倡导了“儒学复兴运动”,经过文人学者的不懈努力,实现了“三教合归儒”的理想。“三教合归儒”亦称“三教合一”,佛、道的部分教义被融入儒学思想体系之中。



到了北宋,理学兴起。先有周敦颐将佛、道思想糅合成儒学的组成部分,为理学的开创奠定了基础;同时还有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为学理想,极大地增强了读书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还强化了“民本”思想;继而还有邵雍在理学方面的思想建树。他们和“二程”一起被称为“北宋五子”,成为理学的奠基人和开创者。尤其是“二程”的趋时更新,其著述系统地表达了理学思想,从而将儒学推进到理学阶段。

我们还可以因此得出另外一个结论:儒学不仅具有维系社会的强大功能,而且具有包容性、与时俱进的特质。



二、“二程”系统地阐发理学思想原则

人们习惯上称理学为“程朱理学”,加之明清时期曾经将朱熹排列在孔孟之后位列第三,所以很多人认为朱熹在理学方面的成就高于“二程”。这是一个误判。朱熹阐述理学的主要著作《四书章句集注》,实际上都是“二程”早已阐发过,朱熹只是将其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这是学界的公论。因为“二程”阐发的理学是在不同的著作和不同的场合,难以系统整理,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凭朱熹的思想判断“二程”的思想主张。



“二程”的理学主张主要包括:

1.“天理”的哲学观点

“二程”将世间事物特别是人们应该具备的价值观浓缩为“理”,即“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如皇帝要勤政爱民、官员要廉洁奉公、老百姓要遵纪守法、读书人要忧国忧民、所有人都要奉行仁义礼智信、社会要和谐共处等等,都是“天理”。这样就将社会道德规范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二程”将物质世界表达为“气”,在哲学上“理”先于“气”。这就为标榜为“唯物主义”的人提供了一些口实,将其斥之为“唯心主义”,企图在推翻“理”的基础上,全盘推翻“二程”的理学思想。



事实上,自宋以后,皇帝尤其是明清时期的皇帝,大多推崇并践行“天理”,将“天理”变成自己的行为准则,很少出现残暴的皇帝;官员只要奉行“天理”,必然是清廉自律、忠君爱民的清官;商人只要践行“天理”,就是诚实守信、童叟无欺的“儒商”;读书人只要秉承并传播“天理”,必然成为一方绅士或乡贤;普通人践行“天理”,必然革除了浅薄、浮躁、暴戾之气;富人如果深喑“天理”,必然仗义疏财、兴学救灾……总之,全社会以“天理”为行动指南,必然是上下一心、一团和气,“和谐社会”的理想不建而成。

在“二程”的理学思想体系中,不同的人应该享受的权利也是“天理”。这与人们经常所说的“自然权利”“法定义务”如出一辙,也与近代西方“天赋人权”的思想高度吻合。为社会价值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2.关于个人修养

“二程”提出的修养论,是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其要义主要有两点:一是学习方法的“格物致知”,二是学习实践的“存天理,灭人欲”。

所谓“格物致知”,格物即是穷理,即穷究事物之理,最终达到豁然贯通,就可以直接体悟“天理”。穷理方法主要是读书、论古今人物、应事接物等。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程颐主张以知为本,先知后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结果。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极具科学性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的专家学者主张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我们在高新科技方面主张的“探索、发现、创新”,都脱离不了格物致知。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了“格物”,所得到的绝对是真知。



“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遭到很多人的误解甚至曲解,所以自从提出至今不乏批评者。批评者主要针对“灭人欲”,认为“二程”要灭掉人的所有欲望。殊不知“二程”理学所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从来就不排斥人生存的欲望、追求幸福的欲望、实现理想生活的欲望和一定的物欲,他们主张灭的,就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损坏他人或公共利益的事、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失去人间大义的事,以及官员利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贪腐行为,让人心存敬畏,不敢胡作非为。

毫无疑问,在法制很不完备的古代社会,这一主张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政治理论

      “二程”以“道统论”为依据,提出了一整套社会政治理论。

关于“道统论”。首先,它是儒学面临佛、道挑战的形势下提出的一种应战策略,凸显了儒学在新的形势下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二程”理学的道统谱系,上有远古文化英雄,中有三代帝王,但自孔子以下,就没有帝王列于这一传承谱系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二程理学的道统论具有与代表皇权的治统相抗衡的意图,理学家好言“正君心”正是这一意图的反映;第三,二程理学道统论的确立具有身份认同的作用,它使得儒者明确了自己的使命,从而加强了儒学的凝聚力,解决了儒者长达数百年之久身份认同方面的困惑。



在“道统论”的基础上,二程对统治者(皇帝)、各级各类官员都提出了与其身份地位相适应的要求,如皇帝应该如何当、官员应该如何做,“将权力关进了‘理学’的笼子”,从而让古代的“民本”思想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且赋予了“天理”的名义。

“二程”认为,读书人应该心怀天下、悲悯苍生、忧国忧民。这是对儒者古已有之的社会责任感的继承和发展。“二程”进而提出一个十分大胆的命题:读书人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与其说是一种权利,不如说是一种义务,一种危险的义务。古往今来,读书人秉承这一观念,孜孜以求,虽然不少仁人志士因此献身,但是从来就不乏为民请命者,虽然九死一生,但他们义无反顾、奋然前行。

“二程”的理学思想,是一个庞杂而深奥的体系,绝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总结和概括的。限于时间和精力,更因为学浅才疏,这里只能撷其精要,进行粗浅的介绍与解读。



三、“二程”理学的历史功能与现实意义

“二程”的理学思想虽然是一个庞大而精深的系统,但遗憾的是,他们有生之年并没有系统整理,显得杂乱无章。当然,整理成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个工作同样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直到“二程”的第四代传人、南宋的朱熹才完成这一工作,成为“二程”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二程理学”也被命名为“程朱理学”。

朱熹以后,上自皇帝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借理学的精义,用于治国安邦、教化人心、修身养性。明清时期,儒学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特别是清朝统治者以“蛮夷”的身份统治全国,如何维持统治地位和实现社会稳定,是一个大难题。习惯于策马弯弓的满洲人,最终采取了最聪明的法子:以汉人推崇的儒学作为统治思想,以孔子作为“至圣先师”。那么,程朱理学作为当时儒学的主流,自然是大行其道。有清一代虽有庸君,但无昏君更无暴君,他们能统治中国达两百六十多年之久,若不是遭遇“千年局变”,清朝的统治还能持续多久虽不得而知,却可以作一点假设。



如前所述,清朝结束以后,程朱理学就一再受到挑战与质疑,甚至遭到无端的批判,曾经一度被斥为“封建糟粕”遭到彻底否定。其结果可想而知:社会大乱、人心大坏,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遭到毁坏,社会价值体系訇然崩塌。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时代领导人有鉴于此,适时提出“文化自信”、尊重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弘扬其精华,才让一些人从老祖宗的智慧中找到了“程朱理学”这一思想利器。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二程”理学将以一个崭新的面貌重见天日;加之儒学本身的包容性和与时俱进,我们甚至期待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理想与“二程”理学思想的有机结合:以共产主义为目标、以程朱理学为规范、以法律法规为底线,重拾道德人心,全面实现社会的治理,让世人共享祥和与安宁。




- END -
[感谢阅读,请转发时点亮 右下角“在看”]
崇云 | 作者宗霖 |  审核明宇 | 责编
程氏文化网 发起了一个读者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1220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514
 楼主| 发表于 2020-10-4 14: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想阅读完整的文章,请点击下方微信公众号地址:

原创 | 二程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现实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程氏文化网

GMT+8, 2024-4-26 09:22 , Processed in 0.15252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