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氏文化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二程 元谭 朱卷
查看: 2378|回复: 3

中国十大寻根基地之——寻根古巷珠玑转光华宗亲贴

[复制链接]

209

主题

937

帖子

258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82
QQ
发表于 2020-10-8 13: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珠江三角洲人的“祖宗故居”南雄市珠玑古巷日前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广东最美的街区”。街区有一定的长度和适量的建筑物,建筑物之间和谐,形成一定的风格,整体看来具有一定的美感,构成了一种文化景观,居民生活祥和满足、给外来者以愉悦的感觉。评委认为,珠玑古巷是岭南文化与华侨文化的完美结合,最能代表独特的岭南文化。
韶关南雄珠玑古巷
南岭之险阻,把古代广东隔于岭南,但两千多年来中原文化不断地穿越南岭传延而来,从唐代开始,中原文化就是通过这条梅关古道,渗透到了粤北,并在广东扎根繁衍。而距离这儿只有20公里的珠玑巷也成为岭南客家人最早的聚居地之一。
韶关南雄珠玑古巷百家姓大全
在历史上,这里曾经是荒蛮之地,而后来的早期居民,不少是在中原一带通过梅关古道迁移而来。他们穿越南岭,首先来到了珠玑巷。传说南宋末年,珠玑巷附近58村的大约70多个姓氏,在一场由胡妃事件导致的灾难中,从这里南迁到了广州和珠江三角洲。而现在据说共有153种姓氏的珠玑移民分布在珠江三角洲的29个市县,并有数以千万的人移居国外。
韶关南雄珠玑古巷
走进珠玑巷,最常见的就是祖谱和祠堂,短短的1500米的古巷两边,就有20多个姓氏的祠堂,在这儿,您就会不由自主地融入了一种中华民族独有的姓氏文化。每逢春节期间,这些广府民系的后人,都会纷纷前来珠玑巷寻根问祖,所以卖姓氏祖谱也成了当地最红火的生意。在小巷的两边,随处可见的是一个个小铺子,上面摆放着各种姓氏祖谱。 韶关南雄珠玑古巷姓氏 据传,珠玑巷唐代时叫“敬宗巷”,因有族人张兴七世同居,得唐敬宗赏赐珠玑绦环。至南宋,中原开封祥符许多官员避元人而南迁,在南雄住了下来。祥符有珠玑巷,为怀念故里,“敬宗巷”被改名为“珠玑巷”。珠玑巷的住户后来又再南迁到珠江三角洲,成了广东许多族人的祖先。广州市西关有一条内街叫珠玑巷,据说也是由南雄珠玑巷南迁来的人聚居而得名。
韶关南雄珠玑古巷闹端午
南雄珠玑巷位于南雄县城北九公里处。这是一条古村的古道,长约半公里,南北向,颇宽,古屋夹道,道上有三座门楼。第一座门楼名“珠玑街”,第二座门楼名“珠玑楼”,第三座门楼名“珠玑古巷”。“珠玑楼”有石刻“珠玑古巷吾家故乡”字样,这句话如今也成了珠玑巷的宣传语。中国老百姓的这种根的意识,故乡的观念也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门楼有神龛,供“太子菩萨”神像,“珠玑古巷”门楼另一石刻“祖宗故居”四字。

韶关南雄珠玑古巷
“珠玑古巷”门楼附近,有一座石塔,名珠玑古塔,高三点五米,七层,实心,一至四层为八角形,有人物浮雕;第五层是半椭圆形:第六层是圆柱形;塔顶是葫芦状。“珠玑楼”的一段街称翔凤坊。“珠玑巷”内有周屋、雷屋,以族姓氏作地名。
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各地有一段故事。
据南雄县志,南宋时期,有一位被宋帝打入冷宫的皇妃逃出宫外后改名换姓,嫁到南雄珠玑巷一户人家。朝臣知道此事,不敢告知宋帝,虚说南雄贼多,要派兵去镇压,其实是派人到珠玑巷追究皇妃事。当时在珠玑巷内聚居的有三十三姓,九十多户,为免株连而集体南迁。后来散居珠江三角洲一带,开村立族,繁衍子孙。这些人及其后裔,就把南雄珠玑巷叫作“祖宗故居”。有些广东人要寻根觅祖,也自然要到南雄珠玑巷一游了。广州市西关有一条内街叫珠玑巷,据说也是由南雄珠玑巷南迁来的人聚居而得名。
据南雄珠玑巷乡人相传,当年那位皇妃嫁到此地,被官兵追索得急,深怕株连乡人,见村中人家纷纷逃亡南迁,她在悲愤中投井自尽。至今,珠玑古塔下有一口古井,就是皇妃当年葬身之所。她死后,乡人怕她的鬼魂作祟,便建一砖塔盖住井口,用意是压住她的冤魂,可见那位”皇妃”命运之悲惨。古塔在宋亡时毁于战火,元代重建,是广东罕见的元代石塔。


立字派(辈)从本村始祖立鹏公开始
千、辛、三、百、再、仲、庆、春、孟、信、邦、程、伯、文、子、思、立(嘉)、锡、大、相、光、明、道、宗、孔、孟、周、宣、受、爵、功、建、南
微信chsc0792    QQ 1242029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937

帖子

258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82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0-8 13: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年珠玑 繁华隐逝却古巷古韵依然
布满历史苔绿的珠玑巷道
如果说粤北历史上曾经有这么一个小镇,它承载过太多悲欢离合的命运;有这么一条铺砌着鹅卵石的巷道,它记录了太多候鸟般的先人悲壮迁徙的历史,那么,如今散落在珠三角广袤大地乃至海外的数千万珠玑后裔,当他们循着先人南迁的路线,藉助更为先进便捷的交通工具一路逶迤而来,踏上这片被誉为“七百年前桑梓地”的热土,在数着脚下一颗颗被历史打磨得泛着岁月青光的卵石时,在立着自己姓氏的祖居牌坊前遐想缤纷时,在一页页发黄的厚厚族谱中寻觅自己的宗族发祥地时,珠玑古巷,这个常常令人魂牵梦萦的故里,虽历经千年风雨洗礼繁华隐逝,然而,在那一片普通民居与巷民悠闲自得的生活中,在春风春雨的涤荡下仍旧散发出浓浓古韵。
四月的一天,古巷被一片盎然春意所薰染。我们驱车绕巷而过的新国道323线,被称为“梅花长廊”的公路两旁的各色梅树已是花落叶绿,而放眼所及的大片田野,青绿的黄烟和水稻成为主角。在离南雄市区不到10千米处拐向,一幢幢新矗起的楼房背后,珠玑巷静静地迎候了我们。
程途驻马问珠玑
得益于改革开放后的寻根问祖热,粤北南雄市珠玑古巷才如藏身深闺的俏丽才女日渐被人赏识,名气远播海内外。
作为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站点,珠玑巷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古代自唐代以来岭南最为重要的商贸集镇,并因商贾云集与商业繁华,成为历朝中原人士远避战乱与逃离饥荒的必经之地和中转站,在历史跌跌撞撞的前行中,造就了灿烂的珠玑文化。
在巷道深处的张昌纪念馆,墙上壁立的众多现当代书法家的书法作品,无不表达了后人对那个时代作为孝德典范的张兴以深深的缅怀与敬佩之情。张昌之祖先张兴的孝德故事,不但感染了栖居巷道的先民,而且绵延至今,泽被一代又一代的珠玑后人。而珠玑巷的得名,无论从有关史料的记载,还是从民间闾里的传说,亦与张兴大有关系。
据清代屈大钧的《广东新语》记载,“珠玑巷名,始于唐张昌。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敬宗宝历元年,朝闻其孝义,赐与珠玑绦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讳,改所居为珠玑巷。”这便是被众多史学家认同的珠玑巷得名的由来。而另一说法则是,南宋时,地处中原的河南开封祥符有许多官员,为避乱元人入侵而大举南迁,越大庾岭定居于南雄盆地沙水镇,因祥符有珠玑巷,于是将此改名为“珠玑巷”,聊解思乡之情。此说同样见于屈大钧的《广东新语》。
现时的珠玑镇因珠玑巷而得名,在珠玑巷得名之前,因此地有沙水湖,湖畔有沙水寺,故称“沙水镇”。中山市黄慈博先生在其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抄录诸族谱中,多称“沙水村珠玑巷”、“沙水珠玑巷”。可见,珠玑巷只是沙水镇的一部分。今沙水湖穿巷而过,在湖畔一侧的沙水寺亦被改建为蔚为大观的大雄禅寺,与质朴的古巷互为映衬。
因是周一,来珠玑巷的游客数量仅为双休日的三分之一。倘大的珠玑巷把游人吸纳得无影无踪,寂静的张昌纪念馆里,几个来自巷里的张家后人,坐在朱红大门旁,默默地打量着从巷道里经过的每一位游客。他们曾经引以为豪的张氏先人,千年之前的孝德传统至今仍闪烁着和睦、亲善、体恤和宽容的光泽,召唤着一个个远方来客。
明代进士黄鸣谷的《过沙水村有感》诗云:“程途驻马问珠玑,沙水村前是旧基。”如今,巷里风物依旧,风俗尤存,只是曾经的繁华与喧嚣随岁月的长河如烟淡逝。我们走走停停看看说说,许多的感言自在心中,徒有一腔“空抱风前水木思”。
摩肩道上马交驰
站在双龙桥上,春水涨满的沙水湖泛起雨后的天光,翠绿翠绿的垂柳绕湖而长,柳枝拂水。在一处如茵绿草里,一对青年男女游客偎依而坐,时而低首呢喃,时而面朝湖水。此情此景,曾是荟萃商贾旅人、达官贵人、才子佳人的风流珠玑,湖水般一波一波地漾来。
珠玑巷的繁华兴旺自唐相张九龄奉诏开凿梅关驿道始。这条有着“中国古代陆路丝绸之路”称誉的古驿道,从大庾岭穿岩向南而来,从而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使南北交通顿然通畅,成为岭南最重要的通道。这条长1500多米、宽3米多的砌着大小相致鹅卵石的珠玑巷道,正好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其最佳的必经之路,千百年来承继着迎来送往,成为南来北往旅客的最佳歇息地,继而上升为大庾道上最重要的驿站。
据专家考证,沟通大庾岭南北的珠玑巷,夹道成镇,每天往来客商达千人。自北宋始及其后历朝历代,商运勃兴,仅盐运挑夫就需10万人次。至于其他南来北往的客商,海外使者,更是无法计数。意大利人利玛窦在其所著《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描述了1595年(明神宗23年)5月经过大庾岭时的所见所闻:“旅客骑马或者乘轿越岭,商货用驮兽或挑夫运送。他们好象是不计其数,队伍每天不绝于途。”商运的兴起,带动了珠玑巷的第三产业,茶楼酒肆、客栈饭馆等店铺繁盛时逾千家。“南来车马北来船,十部梨园歌吹尽”,正是珠玑巷繁华时期的真实写照。
除商运外,自北宋末年始,中原人数次为避战乱而移民岭南也造就了珠玑巷的兴盛。他们扶老携幼,长途跋涉,历尽艰险万阻之后多终在珠玑巷栖息定居下来,缙绅流寓日益增多,才子佳人也渐次活跃起来,珠玑巷便逐步发展成为诸姓什居的繁荣古镇。极盛时期,沙水湖上楼亭歌榭笙歌夜夜,珠玑巷里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活脱脱一幅岭南《清明上河图》的再版。明万历年间进士,曾官至御史的广东新会人黄公辅在《过沙水珠玑村》一诗中写道:“编户村中人集处,摩肩道上马交驰。” 许多流传下来的诗词也记载了当时珠玑巷的繁华。
立字派(辈)从本村始祖立鹏公开始
千、辛、三、百、再、仲、庆、春、孟、信、邦、程、伯、文、子、思、立(嘉)、锡、大、相、光、明、道、宗、孔、孟、周、宣、受、爵、功、建、南
微信chsc0792    QQ 1242029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937

帖子

258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82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0-8 13: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百年前桑梓乡
沿着卵石铺设的路面一路走来,巷内村民出售着各种姓氏书籍的车摊不下20个。他们几乎都会讲着不太纯熟粤语,招徕以来自珠三角为主的游客,而这些游客也大多数是珠玑巷后裔。他们在农忙之后,倚*古巷的名气和祖先的恩赐,经营着小镇丰富的姓氏资源,贴补着一家的经济生活。
而巷道两旁的民居,几乎每一扇大门的门额都贴着书写各种姓氏祖居字样的红纸。《百家姓》列出的姓氏,基本上可在这里找到。岭南深处的这条巷陌里,能够汇集着152姓,这恐怕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小小的珠玑巷,无疑成了中华姓氏展览的大舞台。随便走进一间幽静的祖屋,有奉祀的姓氏祖公牌位,厚而发黄的姓氏族谱记载了先人惨痛的迁徙史。在现今珠三角,不少姓氏族谱上记载的先辈均来自于这里,遍及珠三角和东南亚数千万的珠玑巷后裔都把珠玑巷奉为自己的宗族发祥地。
珠玑巷人南迁的历史分为两部分,前部分为大量的中原人因躲避战乱而大举迁往岭南,落足于珠玑巷。后部分则是繁衍生息于此的中原后裔,基于同样的原因而迁往更南的珠三角,再由珠三角散迁至东南亚一带。上千年来的迁进迁出,先民们的族根像网一样撒开,远至海外落叶生根,形成了如今的根系一脉,叶茂全球的景象。
研究珠玑巷移民历史的曾祥委、曾汉祥专家在他们编著的《南雄珠玑移民的历史与文化》一书中,详细记述了这条古巷自秦汉至明清2000多年来的移民史。他们认为,珠玑巷频繁且大规模的移民主要出现在唐末开始的战乱、农民起义,以及后来的五代纷扰时期。期间,不时有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处于战乱中心的中原百姓只好落荒而逃,而偏远的粤北却有幸成了他们逃难“避风港”。珠玑巷繁荣的商贸,沙水镇周围可开垦的荒地,像绿洲一样吸纳着奔逃至此的难民。到南宋末年,大批难民入迁南雄,使珠玑巷的人数达到了高峰。
曾祥委等专家还认为,社会发展和朝代的不断更迭,使得中原战乱的烽火越过长江,燃至岭南,曾经为“避风港”的珠玑巷也被推向了战争的旋涡,散居在珠玑巷周围的百姓,又不得不为躲避战乱而再次举家南迁,他们扎竹排顺浈水而下,漂入水网密布的珠三角等地区。
在沙水湖畔一处较为开阔之地,矗立起一尊白色雕塑。一个清秀娇美的女子,默默地守望着这条巷道。她便是胡妃(一说苏妃)。在巷中,则立有巷民为感念她的大义与善举而建成的“贵妃塔”。据《南雄县志》载,此塔是广东省内现存元代石塔中唯一有确凿年代可考的石塔。流传于当地的“胡妃之祸”传说,讲述了一个与珠玑巷人南迁有关的悲壮故事。
据说南宋度宗咸淳年间,胡妃因*臣贾似道陷害流落江湖,被珠玑巷富商黄贮万收留并带回巷内生活,虽改名换姓、隐瞒身份仍被黄的家仆告发,朝廷诏令“血洗珠玑巷”,捉拿胡妃问罪,众乡邻为逃胡妃之祸,大批南迁,胡妃亦为不牵连四乡居民,遂于深夜投井自尽,后人感念胡妃义举,在井上立塔以示纪念,当地政府还在巷内建成了胡妃纪念馆,收藏了她在珠玑巷生活时期教习本地妇女刺绣织布等中原先进技术的工具。其实,历史上并无“胡妃之祸”,它只是一个民间传说,但也反映了社会动乱给百姓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历史上真正的南迁大事件有3次,分别发生于南宋末年、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朝局动荡之际。
岭南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移民,当推发生在南宋末年,元军从大庾岭进入广东而引发的一次悲壮南迁。在珠玑巷学廪贡生罗贵的带领下,包括珠玑巷在内的牛田坊58村97户村民几乎倾巢南下,走避一空。他们扎竹排沿浈水一路南下,到清远直至三水等处上岸,继而通达南海、新会、中山等地。2004年11月,由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策划、中央电视台导演兼制片人陈建军监制拍摄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千年珠玑》,取景南雄境内的凌水,再现了这一历史事件的悲壮场景。
在此后的多次南迁中,直接由珠玑巷和周围村落迁出的村民仅在南宋就有近10万人,而且每次都近乎悲壮,人祸加上天灾,致使逃难的村民或打死,或饿死,或淹死者难以计数。自宋以来经过数百年的不断南迁,迁至珠三角的珠玑巷及其周围的先民就达数十万之众。
为彰表罗贵等珠玑巷先民的南迁拓荒精神,1998年10月,罗贵后裔在珠玑巷内建成罗贵纪念馆。该馆和建于巷内的珠玑博物馆、胡妃纪念馆及许多建成的姓氏祠堂一样,画栋雕龙,溢光流彩,为珠玑巷增光添色。
“七百年前桑梓乡,二千里外梅花岭。”如今,这条小小的珠玑巷已被越来越多的古巷后裔奉为桑梓之地、发祥之乡。随着珠玑古巷知名度的提高和世界旅游寻根热的增温,每年来此旅游和问祖寻根的游客达几十万人之多。


立字派(辈)从本村始祖立鹏公开始
千、辛、三、百、再、仲、庆、春、孟、信、邦、程、伯、文、子、思、立(嘉)、锡、大、相、光、明、道、宗、孔、孟、周、宣、受、爵、功、建、南
微信chsc0792    QQ 1242029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937

帖子

258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82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0-8 13: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百年前桑梓乡
沿着卵石铺设的路面一路走来,巷内村民出售着各种姓氏书籍的车摊不下20个。他们几乎都会讲着不太纯熟粤语,招徕以来自珠三角为主的游客,而这些游客也大多数是珠玑巷后裔。他们在农忙之后,倚*古巷的名气和祖先的恩赐,经营着小镇丰富的姓氏资源,贴补着一家的经济生活。
而巷道两旁的民居,几乎每一扇大门的门额都贴着书写各种姓氏祖居字样的红纸。《百家姓》列出的姓氏,基本上可在这里找到。岭南深处的这条巷陌里,能够汇集着152姓,这恐怕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小小的珠玑巷,无疑成了中华姓氏展览的大舞台。随便走进一间幽静的祖屋,有奉祀的姓氏祖公牌位,厚而发黄的姓氏族谱记载了先人惨痛的迁徙史。在现今珠三角,不少姓氏族谱上记载的先辈均来自于这里,遍及珠三角和东南亚数千万的珠玑巷后裔都把珠玑巷奉为自己的宗族发祥地。
珠玑巷人南迁的历史分为两部分,前部分为大量的中原人因躲避战乱而大举迁往岭南,落足于珠玑巷。后部分则是繁衍生息于此的中原后裔,基于同样的原因而迁往更南的珠三角,再由珠三角散迁至东南亚一带。上千年来的迁进迁出,先民们的族根像网一样撒开,远至海外落叶生根,形成了如今的根系一脉,叶茂全球的景象。
研究珠玑巷移民历史的曾祥委、曾汉祥专家在他们编著的《南雄珠玑移民的历史与文化》一书中,详细记述了这条古巷自秦汉至明清2000多年来的移民史。他们认为,珠玑巷频繁且大规模的移民主要出现在唐末开始的战乱、农民起义,以及后来的五代纷扰时期。期间,不时有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处于战乱中心的中原百姓只好落荒而逃,而偏远的粤北却有幸成了他们逃难“避风港”。珠玑巷繁荣的商贸,沙水镇周围可开垦的荒地,像绿洲一样吸纳着奔逃至此的难民。到南宋末年,大批难民入迁南雄,使珠玑巷的人数达到了高峰。
曾祥委等专家还认为,社会发展和朝代的不断更迭,使得中原战乱的烽火越过长江,燃至岭南,曾经为“避风港”的珠玑巷也被推向了战争的旋涡,散居在珠玑巷周围的百姓,又不得不为躲避战乱而再次举家南迁,他们扎竹排顺浈水而下,漂入水网密布的珠三角等地区。
在沙水湖畔一处较为开阔之地,矗立起一尊白色雕塑。一个清秀娇美的女子,默默地守望着这条巷道。她便是胡妃(一说苏妃)。在巷中,则立有巷民为感念她的大义与善举而建成的“贵妃塔”。据《南雄县志》载,此塔是广东省内现存元代石塔中唯一有确凿年代可考的石塔。流传于当地的“胡妃之祸”传说,讲述了一个与珠玑巷人南迁有关的悲壮故事。
据说南宋度宗咸淳年间,胡妃因*臣贾似道陷害流落江湖,被珠玑巷富商黄贮万收留并带回巷内生活,虽改名换姓、隐瞒身份仍被黄的家仆告发,朝廷诏令“血洗珠玑巷”,捉拿胡妃问罪,众乡邻为逃胡妃之祸,大批南迁,胡妃亦为不牵连四乡居民,遂于深夜投井自尽,后人感念胡妃义举,在井上立塔以示纪念,当地政府还在巷内建成了胡妃纪念馆,收藏了她在珠玑巷生活时期教习本地妇女刺绣织布等中原先进技术的工具。其实,历史上并无“胡妃之祸”,它只是一个民间传说,但也反映了社会动乱给百姓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历史上真正的南迁大事件有3次,分别发生于南宋末年、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朝局动荡之际。
岭南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移民,当推发生在南宋末年,元军从大庾岭进入广东而引发的一次悲壮南迁。在珠玑巷学廪贡生罗贵的带领下,包括珠玑巷在内的牛田坊58村97户村民几乎倾巢南下,走避一空。他们扎竹排沿浈水一路南下,到清远直至三水等处上岸,继而通达南海、新会、中山等地。2004年11月,由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策划、中央电视台导演兼制片人陈建军监制拍摄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千年珠玑》,取景南雄境内的凌水,再现了这一历史事件的悲壮场景。
在此后的多次南迁中,直接由珠玑巷和周围村落迁出的村民仅在南宋就有近10万人,而且每次都近乎悲壮,人祸加上天灾,致使逃难的村民或打死,或饿死,或淹死者难以计数。自宋以来经过数百年的不断南迁,迁至珠三角的珠玑巷及其周围的先民就达数十万之众。
为彰表罗贵等珠玑巷先民的南迁拓荒精神,1998年10月,罗贵后裔在珠玑巷内建成罗贵纪念馆。该馆和建于巷内的珠玑博物馆、胡妃纪念馆及许多建成的姓氏祠堂一样,画栋雕龙,溢光流彩,为珠玑巷增光添色。
“七百年前桑梓乡,二千里外梅花岭。”如今,这条小小的珠玑巷已被越来越多的古巷后裔奉为桑梓之地、发祥之乡。随着珠玑古巷知名度的提高和世界旅游寻根热的增温,每年来此旅游和问祖寻根的游客达几十万人之多。


立字派(辈)从本村始祖立鹏公开始
千、辛、三、百、再、仲、庆、春、孟、信、邦、程、伯、文、子、思、立(嘉)、锡、大、相、光、明、道、宗、孔、孟、周、宣、受、爵、功、建、南
微信chsc0792    QQ 1242029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程氏文化网

GMT+8, 2024-5-19 04:37 , Processed in 0.15436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