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氏文化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二程 元谭 朱卷
查看: 1615|回复: 1

元代人的“数字名讳”转宗成宗亲贴

[复制链接]

209

主题

937

帖子

258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82
QQ
发表于 2020-10-9 09: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元代人的“数字名讳”
程宗成
    读谱时常发现,旧时有很多人的名字用数字,如“三一”、“十一”、“廿六”等等,觉得很奇怪,怎么都用数字?再一看,都在元代和明初!
    后来,在一资料(记不清了,好象是《文摘报》)上看到一篇有关元代人取名的研究短文,是说蒙元政府的规定,不准汉人用习惯取名,用数字,或用“行”,即“排行”,就是说,兄弟出生有先有后,同辈最早的(最大的)排为一,老二排二,老三排三,依此类推,但这兄弟不一定是亲兄弟,往往是聚族而居的平辈兄弟,依次排列的。
    元统治九十几年,约三四代人,都用“数字名讳”,所以,乍一看,好象几代人辈份混淆了!(不过,有的谱上除了用“行”名登记外,还会注字、号或名)
到明初,仍有沿袭的情况。
    所以,我们寻根、读谱时要心中有数
2005.10.18.
附注:所在世数及名讳(新安元谭世数)
一、歙潜川派:
42:四六
43:千一
44:元一、元二
二、德兴凤凰派:
36:五十一
37:九
39:十六、廿八
40:十二、五七
42:五八
44:伯一
45:诚三
46:元二
47:奇一、奇二
48:节五、谏六、朝四
49:生一、昂二、莹四
50:常二、常五、焕四
三、德兴南溪派:
43:廿三、三十、百十
44:三一
45:九七
46:明八、六一、六二、淳八┉┉
47:永一、清一、六三、正八┉┉
48:益三、益七、生六
(太多了!仅此)

立字派(辈)从本村始祖立鹏公开始
千、辛、三、百、再、仲、庆、春、孟、信、邦、程、伯、文、子、思、立(嘉)、锡、大、相、光、明、道、宗、孔、孟、周、宣、受、爵、功、建、南
微信chsc0792    QQ 1242029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937

帖子

258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82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0-9 09: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蒙古灭南宋后,由于蒙古人与汉人人数的比例极不平均,汉人的文化与典章制度也比蒙古人优越。元廷为了保护蒙古人地位,主张蒙古至上主义,推行蒙古人、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和西夏人)、汉人(原金朝统治下的汉人)、南人(南宋统治下的汉人)等四个阶级的制度。元廷给蒙古人与色目人极大的权利,并让汉人与南人负担较大的赋税与劳役,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十分沉重。学术界迄今并没有发现元朝有把国民明确划分为四等的专门法令,但这种划分却反映在一系列不平等的政策和规定中。为了防止汉人聚集叛变,元廷规定汉人不许结社、集会、集体拜神,禁止汉人私藏兵器,蒙古人被汉人打死需要偿命,而蒙古人因争或乘醉打死汉人只需“断罚出征,并全征烧埋银”。汉人如当兵则不许充宿卫,如当官也往往只能做副贰(虽然实际上存在很多例外情况),这些法律规范对于汉族人均不平等。然而仍任用不少汉人为官、例如史天泽、贺惟一等等。
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老师解释道:元朝有个规矩,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来命名。
  清朝人俞樾在《春在堂随笔》第五卷写道:“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意思是元朝禁止老百姓取正式名字,只让他们按照排行或者父母的年龄编个号。俞樾还举出道光年间绍兴一带的取名风俗为证:“近年绍兴乡间颇有以数目字为名者,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即名四五。”照这个逻辑,朱元璋名叫“重八”(八八),很可能是因为他爸他妈生他时年龄相加刚好八十八岁;朱元璋的爸爸名叫“五四”,则可能是因为他爸他妈生他时年龄相加刚好五十四岁。这样看来,夫妻双方的年龄应该都在二十岁以上和五十岁以下,这是很正常的生育年龄。
  但是朱元璋的爷爷朱初一的名字就不能这样解释了,他叫初一,不可能他爸他妈生他时年龄相加只有一岁,人类的繁殖力没这么强。那么朱初一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按照当年明月老师的解释,该名字应该源于出生日期,也就是说,大约是因为朱初一生在初一那天。不过翻看朱元璋的家谱,朱初一下面还有个同胞兄弟叫朱初二。初一那天生初一,初二那天又生初二,这日子挑得也太巧了吧?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朱初一的名字源于排行,不一定是同胞兄弟间的排行,还有可能是同族兄弟间的排行。换言之,在同族同辈的男子当中,朱初一可能是头一个出生的。
  跟朱元璋同时代的另一位猛人张士诚也是拿数字当名字,叫张九四。“九四”这个数字可能是张士诚父母年龄的和,也可能是张士诚在同族兄弟间的排行。你知道,过去盛行大族,一族人成千上万,同辈男子排行排到九十四是完全有可能的。
  另据俞樾考证,朱元璋手下小弟常遇春的曾祖叫常四三,祖父叫常五五,父亲叫常六六,都是数字编号。朱元璋手下另一位小弟汤和的父祖名字更有意思,曾祖叫汤五一,祖父叫汤六一,父亲叫汤七一,非常有规律不说,而且全是节假日——曾祖是劳动节,爷爷是儿童节,爸爸是建党节。
  ■用数字取名的风俗
  并非元朝的行政命令
  朱元璋也好,张士诚也好,常遇春、汤和及其父辈也好,都是生在元朝,而且出身都是无官无爵的平民。既然这帮平民取名时无一不用数字,那么当年明月“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来命名”的说法也许是对的。
  不过翻查《元史》、《元典章》和《通制条格》,并不能发现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政策条文,甚至连类似的记载都没有。所以我怀疑当年明月的说法是否属实,也怀疑俞樾的论证是否靠谱。
  其实有确凿事例可以证明,元朝有一些非官非士的百姓不用数字做名字,或者除数字之外另有正式名字。我经常参阅《中国历代契约会编考释》一书,该书收录有大批元代合同,合同里的交易双方多为平民,如祁门县李文贵、徽州谢智甫、休宁县吴兰友、晋江县蒲阿友等等,这帮人或为商人,或为农民,用的却都是正式名字而非数字编号。如果元朝政府确实严禁百姓使用正式名字,那么这帮人最多只能私下里以名字相称,而签合同时恐怕不敢不用数字编号。
  再向上追溯,我们会发现用数字取名并非元朝人的专利,而是老早就有的风俗。我手头有一份北宋的收养文书,收养人叫史四三,这个名字跟朱初一、常五五、张九四等名字一样,也是数字编号。至于它是源自父母年龄,还是源自兄弟排行,恐怕得问问史四三本人才能知道。
  我手头还有一本《名公书判清明集》,是南宋时几位著名官员的判词汇编,其中好多民事案件当事人的名字也都是数字编号。比如说,有一份判词提到一位复姓闾丘的人,此人娶妻阿张,生了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女儿分别叫闾丘四二和闾丘四四,男孩则叫闾丘继祖。后来这位复姓闾丘的人死了,他老婆阿张改嫁给一个姓胡的人,又生下两个女儿,分别叫胡四十和胡五十。再后来,阿张的儿子闾丘继祖长大后,娶妻阿曹,阿曹给他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叫闾丘九十。如果把阿张当成这个家族的始祖,那么这位始祖的后代除了闾丘继祖有正式名称之外,其他后代全用编号做名字。很夸张。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用数字取名是一种风俗,至少在宋朝就有,元朝人只是沿用了这个风俗,并非出于官方的强制。

转金春宗亲贴
立字派(辈)从本村始祖立鹏公开始
千、辛、三、百、再、仲、庆、春、孟、信、邦、程、伯、文、子、思、立(嘉)、锡、大、相、光、明、道、宗、孔、孟、周、宣、受、爵、功、建、南
微信chsc0792    QQ 1242029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程氏文化网

GMT+8, 2024-5-2 14:43 , Processed in 0.14941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