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氏文化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二程 元谭 朱卷
查看: 1959|回复: 0

都昌瓦屑坝

[复制链接]

209

主题

937

帖子

258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80
QQ
发表于 2020-10-12 05: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袍山,失落了一个繁华的街
和合的詹元鏸先生说:都昌县鄱阳湖中的朱袍山脚下,每当湖水退去,就有一个繁华的季节性街市出现了。机帆船出现后,这个街市就不再了。
都昌密码(7)——标石府
从地理位置和元明时代的政区设置看,移民圣地瓦屑坝,位于都昌的和合乡的可能性最大。


明朝的都昌县隶属南康府,百度南康府词条:南康府,宋置南康军,元升南康路,明初改为西宁府,洪武9年改为南康府,府治星子(今江西庐山市),辖星子、都昌二县和建昌州(今江西永修县),清末辖星子、都昌、建昌、安义四县。1913年废。


在今天看,同属南康府的都昌县、庐山市、永修县、乃至后来划入的安义县,四县之间因鄱阳湖湖水阻隔,交通十分不便。但这种不便在以水运为主的古代却是便利之所在。设置南康府的目的,从官府对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管理就能知道。
进入京杭大运河时代的元明清三朝,朝廷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系统日臻完善和日渐规范。元朝开国初年,朝廷就一方面大力开发京杭大运河,另一方面扩大造船业规模,加强漕运管理,设置京畿都漕运司、江淮都漕运司两大漕运机构,主管官员为正三品。江淮漕运司负责将漕粮运至中滦,京畿漕运司再从中滦将漕粮运到北京。到了明清两朝则设置了直属中央的京杭大运河漕运的管理机构,即漕运总督部院,一般要派从一品或正二品官员担任漕运总督。
设置南康府的时间,与官府加强大运河漕运管理的时间一致。胡迎建先生所著《赣鄱水运文化史》中,有关于江西每年交运漕粮的考证。这就是说,设置南康府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鄱阳湖赣江水道的统一管理,属于南门漕运的一部分。南宋人吕祖谦作《石堤记》云:“唯南康独汇津,方天子驻跸吴会,项赋之输、商贾之运,士大夫之行,鲜不道此,视澳为家。”证明了南康府在鄱阳湖水运中的重要性。
在南康府负责鄱阳湖水运的时代,洪武移民走的是鄱阳湖水道,那么,管理此项工作的朝廷机构,是设置在饶州府的鄱阳县?还是设在南康府的都昌县?答案肯定是后者。而紧邻都昌县瓦屑坝的朱袍山岛的存在,为瓦屑坝移民局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宝地。
朱袍山,赣、抚、信、饶、修五大水系中,除修河和赣江西支外,河水都要在流经此处。传说因鄱阳湖大战时,朱元璋于岛上晒袍而名。朱袍山又因鄱阳湖江豚而名猪婆山,因紧邻鄱阳湖黄金水道而名舟泊山。将瓦屑坝移民局设在鄱阳湖中的朱袍山岛,既便于移民集中,又可以防止移民逃逸。
朱袍山的“标石府”的存在,也是移民局设于朱袍山的佐据。
《都昌县志》康熙版载:标石,在治东六十里湖中瞭望烟墩。
鄱阳湖中的朱袍山,实为一个群岛,由大小九个岛屿组成,群岛依鄱阳湖黄金水道排成一列,分别叫牛屎墩、小猪婆山、蓝山、大山、花山、标石等,其中的小猪婆山有近七十亩耕地,标石岛更是有山有水有平地,适宜建村人居。最后居住在标石的和合詹姓人,在标石居住了两百多年,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交通不便,由都昌县政府组织从岛上搬迁下来。
和合詹氏宗亲前会长詹元鏸先生读过三年私塾,十岁起就跟着大人在鄱阳湖上打鱼、打草和搞运输。詹元鏸先生说,当年标石府的热闹程度相当一个小县城。每年鄱阳湖水位下降后,自长江而来大的驳船因水浅不能进入赣江、饶河、抚河、信江等上游水系,上游水系下来的船又不适于进入长江,货物必须在标石转驳。
詹元鏸先生说他见过很多景德镇运来的瓷器在标石转驳。每到的枯水时节,山里放木排的人就在朱袍山群岛下的湖滩上,支起很多木棚租给别人,第二年便把木棚卖给附近人。这些木棚有时多达100多间,住着过驳的搬运工,还有来唱戏的,变把戏的,卖百货的,附近赶闹市做生育的。因为此处人多热闹,又有许多渔船也赶来自处停泊。一时间在标石府活动的人可达千人以上。詹元鏸先生还说,到了那时节,附近喜欢赌钱的都往标石赶。
詹元鏸先生回忆说,大概在1965年以前的某一年,标石府的热闹场景忽然不再了。究其原因,詹先生说,可能是因为内燃机动力船——也就是鄱阳湖人俗称“机帆船”的出现。这种“机帆船”受涨水退水的影响较小,所载货物在鄱阳湖和昌江之间不再需要转驳。詹先生又认为还有一种可能,1965年前后因为修建围堤,政府在朱袍山开山取石,使标石不再适宜作为转驳场所。当年标石府的热闹场景便永远地消失在并不久远的历史之中。
鄱阳湖中一个季节性货物转运站,为什么贯之以“府”的名称,最大的可能就是此处确实存在过朝廷官府的机构。或者,当年的南康府在此设置了季节性的航运管理衙门,或者,洪武年间瓦屑坝移民局衙门就在此处。两者均存在的可能性更大。
时年九十多岁,一生在鄱阳湖上闯荡的,紧邻瓦屑坝的黄家湾老人黄昌仕回忆,当年他祖父曾说有湖北人的船家来都昌瓦屑坝时,和当地人非常亲切,说他们的祖先是从这里迁出去的。当年的都昌人架船到了湖北,当地人会热情招待他们。只是由于年深日久,再无人知道当年是湖北哪里人来过都昌瓦屑坝,再无人知道哪里的湖北人热情招待都昌去的船家。
2007年10月13日,詹竹林先生、詹旭初先生,詹元鏸先生共同接待了来自湖北的鄂州邱氏宗亲的寻根之行。通过家谱记载的祖坟地址等相关信息鄂州邱氏宗亲确认他们是从都昌瓦屑坝迁去的。在瓦屑坝遗址上,他们找到了有文字的碎砖,并带加去。鄂州邱氏宗亲会长邱善浩先生说:“带几块砖回去,安放在我们邱家祖堂上,让子孙后代不忘祖根,永远记住瓦屑坝曾是我们的发祥地。”
都昌县徐氏宗亲会会长徐旦生先生说,他所知的安徽徐姓有两支,一支由鄱阳凰岗迁致合肥,一支由都昌迁至宿松。都昌迁至宿松的第一代为徐六一,其家谱记载为洪武年间从瓦屑坝迁出。安徽宿松徐氏曾到都昌寻根,与徐宗是村联系。都昌徐埠苏山支徐氏的家谱中亦有关于徐六一外迁的记载。
最靠近瓦屑坝的今天的和合乡,詹氏后裔占全乡人口一半以上。当年,詹氏有人从瓦屑坝迁出吗?


由都昌县政协主导,王旺春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都昌姓氏与家风》一书,收录了全都昌县村庄的迁徙信息。


仔细检阅《都昌姓氏与家风》一书能发现,都昌县域内于明洪武年间形成的村庄极少,而之后,尤其是明永乐年间及以后县内迁徙像是一个高峰。这一现象,佐证都昌县有大量人口迁出。


虽然有确凿证据证明都昌县在洪武年间有大量人口从瓦屑坝迁出,但关于湖北安徽的瓦屑坝移民的相关文献中,完全没有都昌县的存在。并且,关于瓦屑坝数量的研究记载里,同样没有都昌县。似乎,都昌县被当年的记载者有意忽略了。
洪武七年,迁江西饶州移民14万到凤阳。
洪武九年,迁江西饶州、九江移民五千人到凤阳西南。


洪武廿一年,迁江西饶州移民30万到湖北黄州。迁饶州、广信、九江移民12.2万到武汉。迁9.1万到安陆。迁10.7万到汉阳、丐阳。迁16万到荆州。迁1万人到襄阳。
洪武廿二年,迁饶州、九江移民27万到安庆,其中20万人来自瓦屑坝。迁饶州、九江移民6.5万到池州。迁饶州移民6.4万到合肥。


洪武廿五年,迁饶州、徽州移民23万到扬州各府县,淮安府各县。


洪武卅年,迁江西移民65.6万分别至长沙府常德各县、岳州府、安庆府及郴州、零陵、衡阳、靖县、辰州。


洪武年间,江西总计移民214万余人,其中饶州府近百万人。江西移民绝大多数从饶州瓦屑坝迁出(部分从南昌瓦子角迁出)。




不仅是都昌县被忽略了,南康府同样被忽略了。胡迎建先生在《赣鄱水运文化史》中关于宋代鄱阳湖水运有这样的论述:“其时江南西路转运使负责抚河、赣江以及支流袁水、锦水至鄱阳湖入长江等水路的漕运;江南东路转运使负责信江、昌江至鄱阳湖入长江以及南康军的漕运事务。”


江南西道包括江南西路和江南东路,而江南东道和江南东路没有关系。都昌的老爷庙扼守鄱阳湖,而世人不知道都昌瓦屑坝,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把“江南东路”和“江南东道”这两个地名搞混了。

立字派(辈)从本村始祖立鹏公开始
千、辛、三、百、再、仲、庆、春、孟、信、邦、程、伯、文、子、思、立(嘉)、锡、大、相、光、明、道、宗、孔、孟、周、宣、受、爵、功、建、南
微信chsc0792    QQ 1242029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程氏文化网

GMT+8, 2024-4-25 17:54 , Processed in 0.14865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