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氏文化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二程 元谭 朱卷
查看: 1856|回复: 2

都昌密码――古鄡阳县今都昌县

[复制链接]

208

主题

936

帖子

256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69
QQ
发表于 2020-10-12 06:4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程受诚 于 2020-10-12 06:57 编辑

都昌密码(3)——桃花开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的是哪里?都昌!完整的证据链证明,都昌就是桃花源所在。

桃花开


文/徐红生

陶渊明笔下的举世名篇《桃花源记》,最真实的原型究竟在哪里?世人众说纷纭。有湖南桃源县说。有重庆酉阳县说。有江西星子县说。等等。在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的故乡,还有江西都昌县说。
桃花源原型的江西都昌县说,最不为外人所知,其原因之一是说得太迟了。和星子比迟了几十年,和湖南比迟了一千年。曾有一位相关权威表态,不好认同桃花源都昌说的原因之一是,他已经认可了另一个说法。
江西星子说的证据是,陶渊明的故居就在那地方。当然,陶渊明的故居在什么地方也有争议,但以九江市星子栗里的说法最被人认同。是以星子人说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自然也在星子。
桃花源的湖南常德桃源县说历史最为悠久。桃源县古代属于武陵郡,《桃花源记》提到了“武陵人”。所以,当《桃花源记》被古人盛赞之时,当地人立即以为那里就是陶渊明写到的地方,并自命为桃源县。就像都昌人,认为桃花源在都昌的陶家冲,曾将多宝左里一带名为“桃源乡”一样,只是桃源县人做这件事早得多,而且一直坚持不再改了。不仅如此,桃源县人还按照《桃花源记》的记述进行建设,特别是从唐朝开始,桃源县人建造了命名了桃花山,秦人村,渊明园,五柳湖,渊明祠等景点,从而使桃源县成为《辞海》《辞源》中的《桃花源记》原址。
桃源县有沅江,捕鱼者可以有,只是,怎么会达到武陵人以捕鱼为业的程度?武陵一郡该有不少人,一条沅江,有那么多的渔业资源?当然,可以是陶渊明采用了夸张的说法。
湖南的“武陵”就是《桃花源记》的武陵?称之为武陵的地方,在中国地图上还真的就此武陵源一处。江西的武宁除外。
世人极少知道的是,鄱阳湖里有武陵人。鄱阳湖中有没有武陵这么个地方难说,但鄱阳湖中武陵人真的有。都昌石氏家谱证明,
都昌石氏家谱记载:其先祖“赁舟行鄱阳湖中,遇武陵蛮单、程二寇拦船劫财。”
武陵蛮当然是武陵人。石氏先祖之一与蛮寇搏斗时落水而亡,石氏家谱给了武陵人一个贬义的名称。
都昌石氏是一个望族。据石氏宗亲研究,全国石氏最大的分支是江西白水塘石氏,也就是都昌石柴村的后裔,广泛分布于江西北部、安徽、湖北、河南、重庆、四川、陕西等多个省市,涉及堂名有“教义堂”、“六顺堂”、“武威堂”、“纯谨堂”等。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为都昌人,此结论已得到相关学术界的认同,属于不争的事实。被视为陶侃故里的“十里陶家冲”的地形地貌,与《桃花源记》完全可以挂得上钩。还有,此处与星子的陶渊明故里仅一湖之隔。是以,都昌人一直以为《桃花源记》的原型地是陶渊明的老家:江西都昌县的十里陶家冲。
家谱和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国社会历史的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石氏家谱证明,鄱阳湖中有武陵人,间接证明,桃花源就在鄱阳湖地区。让人费解的是,鄱阳湖里的打鱼人,怎么被称之为武陵人?
陶渊明时代的都昌还是鄡阳,沧海桑田,今天变成了都昌。为什么鄱阳湖中的打鱼人叫做武陵人,不妨试着从“沉鄡阳,滂都昌”六个字中寻觅答案。
沉没之前的鄡阳,今天人们虽然知道得不多,但还是可以在一些残缺不全的故纸堆里,约略的读出那么一点两点,然而,滂起之前的“都昌”那块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真的就是“书上不载的”,只能从今天地表遗留的痕迹,还有都昌人的传说中查找。
都昌县的多宝乡名之为“多宝”,与沙有关。沙山,沙山上的蔓荆子。到过老爷庙的人都知道,鄱阳湖边有很多沙。
苏山的马鞍岛上也多沙。
都昌县城对面的松门山岛,是一座沙山。
但是,周溪西源一带鄱阳湖边上没有沙山,鄱阳湖中的棠荫岛也如此。再往东,南峰芗溪万户一带的鄱阳湖也少有沙山。
由此可以推出一个假说:“沉鄡阳”部分的鄱阳湖沿岸少沙山,“滂都昌”部分的鄱阳湖沿岸多有沙山。据此可进一步认为,多宝苏山一带的沙山,原本是沉在湖底的沙洲,地壳的抬升才形成今天的模样。当然,风在其中也起了不小的作用,特别是冬季风。冬天水位下降,风又特别大,于是将原本低位的沙吹到了更高处。
松门山的北侧,有一处因长年采沙而形成的,接近垂直的沙质绝壁,其目测高度冬季距鄱阳湖水面近三十米。又,沙壁上有两层厚度约一米的泥质分层线,把沙壁分为三层。湖边的人都知道,流水积沙,静水淤泥。这两层泥质分层线的存在,提示鄱阳湖曾经有过两次相对静流期,又或者,这两层泥质分界线由大地震形成的,类似于泥石流的高度浑浊的湖水沉降淤积而成。
相关资料佐证,以上的假说基本属于历史事实,那就是说,今天都昌县“西边”的很多地方,在鄡阳时代沉浸在湖中之中。今天都昌县的北山、多宝、左里、苏山、汪墩一带,接近1998年鄱阳湖最高水位线,允海拔21米左右以下,都是湖区。
还有淤塞。“沉鄡阳,滂都昌”的原因是地震。猛烈的地震造成山体滑坡,将原来的一些沟壑填塞,原本处于深水区的山间深壑填塞成山间缓坡地或小平地。也就是今天都昌人称为“垅”或“畈”的地貌。
云梦泽的变迁可以佐证。
湖北江汉平原上的古代湖泊总称为“云梦泽”,先秦时期这一范围长450公里,后因长江和汉水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范围逐惭减小。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缩小一半,唐宋时基本解体。
鄱阳湖古代属于彭蠡泽。有人认为,古彭蠡泽在云梦泽范围之内。
再来看一个具体的村庄。
苏山乡的彭埠桥村,村前的南山脚下有一口池塘叫“水里捞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年大旱,塘完全干涸,村里人在塘底种菜时发现,池塘底下居然全是河沙,不是鄱阳湖边沙山的那种细沙,类似于河港中的粗河沙。有人挖起很多用于自家建房。
今天的彭埠桥村算是个山村,1998年的洪水,没淹村里的一块稻田。拿这次洪水的最高水位作比较,“水里捞磨”紧挨村里的南山,底部当在海拔25米左右,且看不出这池塘有作为河道的痕迹。那池塘底下积这么多沙是哪里来的呢?答案就是,这池塘曾经是古彭蠡泽的一部分。
彭埠桥人徐文彩,房屋位于村里的核心区域,紧靠大堂庼。他家有一口压水井,深约七米。挖井时的情况徐文彩记得很清楚,从地表往下,依次是约40厘米的瓦砾层、约一米的黄土层、约一米的第一沙层、约60厘米的垢质泥层、约三米的第二沙层、约30厘米的卵石层,卵石层之下是未继续下挖的第三沙层。彭埠桥村其他多户人家挖井时发现的情况与此基本类似。一层又一层的沙还有卵石证明,今天彭埠桥村的大部分地方,古代都被深深的湖水浸泡着,都是古彭蠡泽的一部分。
距徐文彩家十米的邻居徐华南,挖井时挖出一段直径40厘米的朽木。这段朽木提示,古彭蠡泽消失的时间不会太遥远。树木沉于地下水中时间久了,要么完全腐朽,要么炭化成阴沉木。
不是这一个村庄。都昌县很多村庄的人挖井时都是类似的发现。(家里打井有类似发现的,请在留言证明一下。最好,说明你是哪个乡哪个村的。)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滂都昌之前的那块地,就是今天的湖湖口屏峰山,都昌的老山,苏山,云鼎山一带,全是山水相间,基本没有耕地,没有村庄。
与古鄡阳县同属豫章郡的有个古历陵县,于南朝宋元嘉元年(公元424年)并入柴桑县,时间节点与古鄡阳撤县时间(公元421年)相近。或者就像鄡阳和鄱阳的共一个“阳”字,“滂都昌”之前的那块地当时就叫做“武陵”。
山水相间形成众多的湖汊,渔业资源必须十分丰富,武陵人捕鱼为业的条件完全具备。又,如此之多的湖汊必然象迷宫一样,武陵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也就必然而然了。
武陵人后来哪里去了呢?石柴村村长石任初说:石氏祖先传下的话说,武陵蛮原是王莽的残兵。如此看来,武陵人只是临时性身份。都昌人有三苦,熬糖打鱼做豆腐。打鱼这么苦的营生,武陵人不会世世代代做下去。到后来滂了都昌,武陵人必然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了。
武陵人真实存在于都昌,那么,《桃花源记》的原型是都昌的可能性增大了。对这种可能性,都昌石柴里还有一个重要证据:石柴村供奉着一位叫“案先生”的神灵,石任初村长说,这位“案先生”名叫白起。石柴里的祖厅里有四尊神像,除三位石氏先祖外,另有一尊黑脸的,相当于土地神的案先生。
白起是谁。石柴里人没传说下来。但我们知道,秦朝有个著名的大将,名叫白起。白起是石柴里所在的韩田社的土地神。韩田社在石柴人先祖来之前就有了。
韩田原是秦人村。得出这个结论不算勉强。
桃花必须有。
今天的都昌,村头屋后栽桃树的真不多,但如果时光倒回五十年,情况就大不一样。
曾经,都昌人喜欢在村头屋后栽种果树,其中尤以桃树为多。那种桃果实很小,须得十分的成熟才可以摘下吃,或者,摘下后放稻草中间熟化后才能吃。还有,都昌人对桃子的食性不看好。有童谣唱到:桃子桃成病,李子来送命,不是沙果来得快,丢了一条命。然而,这并不影响人们栽种桃树的兴致,因为,桃树可以驱除鬼怪。《封神榜》里说了桃木剑有法力能辟妖。春联也叫桃符能辟邪。都昌人还有一种驱鬼迷信活动叫“送父母”。小孩身体很不健康谓之为带“父母”,说的是这小孩前世的爹娘跟来了,要收这小孩回阴间去。于是小孩的家人就请人用桃树和柳树的枝桠,在小孩屋里拍打驱赶鬼魂。
阳春三月,桃花在都昌是常见的景色。都昌的民谣《十二月花》里唱到:正月梅花斗雪开,二月杏花迎春来,三月桃花红似火,四月刺花照岸开,五月枙子心里黄,六月荷花满池塘……苏东坡的《过都昌》写到: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水隔南山人不渡,东风吹老碧桃花。
年过五十的人应该记得,曾经都昌县很多人家的房前屋后栽有桃树。都昌县城的官塘一带,上世纪五十年代也有不少的桃树。
武陵人有了,秦人村有了,芳草鲜美的溪,也就是湖汊在都昌遍地都是,山水相间宛如迷宫能让人“忘路之远近”。每年的三月,桃花开了,不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出生于韩田社的诗人徐勇华说,韩田庙相佑的社,统领70多个村庄。一般的社,三五个村庄是,七八个村庄也是。70多个村庄,那是一个很大很大的社。石柴里人说,曾经,石姓人围塘而居十余里。又说四十里“穿心石”,方圆四十里之内全都是石姓人。这足够让不远处的彭泽令陶渊明过去看看。
《桃花源记》原型地的都昌说还少一个证据!“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还差那个山的小口。重庆酉阳说最重要的证据,就是那里有个山洞,走过山洞又是一片天地。石柴村一带有《桃花源记》里写到的那个洞吗?真有。只是今天的人们看不到,只留下一个地名:洞门口。蔡岭镇的洞门口,曾经的都昌县古县衙所在地。


立字派(辈)从本村始祖立鹏公开始
千、辛、三、百、再、仲、庆、春、孟、信、邦、程、伯、文、子、思、立(嘉)、锡、大、相、光、明、道、宗、孔、孟、周、宣、受、爵、功、建、南
微信chsc0792    QQ 1242029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8

主题

936

帖子

256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69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2 06: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受诚 于 2020-10-12 06:56 编辑

都昌密码(2)——石柴里
在中国,你能找出一个比石柴里还古老的村庄吗?前提是,必须这个村庄今天还有人居住,而且今天居住的人,是最早在此居住者的子孙。

石柴里


文/徐红生

历史上,都昌县的徐埠镇曾风光一时。
古镇徐家埠,当地人简称“埠下”,历史上因水陆交通方便成水运要地,以繁荣的商贸成为都昌中北部的主要商品集散地和全县的要埠名镇。《都昌名胜古迹》一书写到:这个地方是唐朝时位于蔡岭洞门的旧都昌县城的水运码头,商业非常繁荣。有旧时流传下来的《十字歌》唱到这里是:“十个大当铺,十个大作坊,船满十里港,街有十里长。”抗日战争爆发后,这里的生意越做越大,客商越来越多,享有“小南京”的美称,有“买不尽的埠下,装不尽的吴城”之说。那时的徐家埠,棉花行有五家,南北杂货一百三十多家,能歇客百人以上的旅店一十三家,歇五十人以上的旅店有三十多家。
一个小镇,旅店总床位数达到2000以上,这是流动人口规模的直接证据。住店的都是生意人,解放前的的一个县城,未必有这么大的商业规模。
旧时的徐家埠能成为一个商业繁荣的古镇,肯定与滨临鄱阳湖的一个大湖汊——北庙湖这一地理位置有关,另一个原因,就是与唐代的都昌县治所在——洞门王市相邻。
今天蔡岭镇的洞门王市,之所以在唐时成为都昌县城所在地,应该是因为当时那片区域人烟密集。今天尚在的最古老的原住民石姓人,其先祖曾居住于此。
据《石氏家谱》记载,都昌石姓人的先祖最早的落户地点,是今天的蔡岭镇洞门村委会辖地,又于几十年后迁到一公里外的,今天徐埠镇马矶村委会的石柴自然村。
石柴村的历史有多少年?我们来看看都昌石姓的宗谱。

都昌石姓承袭《忠纯世家》,尊石蜡二十六世孙石仲先(?—30年)为一世祖。仲先父石祎(前21—?年),字端饰,曾任桂阳令。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秩满回故里河南芑田,赁舟行鄱阳湖中,遇武陵蛮单、程二寇拦船劫财,仲先公为上保父母,下护兄弟及妻儿,挺身而出迎战水匪,与二寇奋力拼搏,终因寡不敌众,中箭溺水而亡。而家人却免遭其害,逃脱虎口,急奔吴后港。藏入九庙深林。次日祎公携妻家小,望山而行四十里,偶雨入庙,见有韩田二字。雨止,一老人揖问:“公家何往?此去三十里寸步难行。”“我张纯之字克铭,祖籍河南阳武,迁此地已三世,子因服徭役渺无音讯,后获信息亡。遗业老不能耕。”祎曰:“同命,同乡也。”“欲返故里,途经鄱阳湖遇寇,次子仲先中箭身亡,苦也。”“尔乡里可允我居否?”张公即允,二人即挽手相泪前行。乃寓居其家而获全焉,即今蔡岭镇洞门村委会辖地。后仲先遗孤益仁聘克铭孙女张秀兰为妻。十五年后仲先弟季先携父端饰回祖籍河南,仲先母甄氏,妻崔氏,儿益仁(26—?)及儿媳张氏在韩田相依为命,经过近2000年的繁衍,石氏在都昌已形成望族。
仲先孙石振,于东汉章和丁亥(公元87年),由韩田徙居三角塘枣木墩(白水塘),后人以其三十五世孙石楫字柴,号时具的字名冠于村名,即今徐埠白池村委会石柴村。白池村委会后并入马矶村委会。
振公二十世孙石孜生两子,长石铎,幼石钟。铎公十世孙石蒿(公元941——1025年),字中岳,于宋太祖开宝年间由三角塘枣木墩移居旧宅场……
从公元30年至公元2019年,开始,石姓人在都昌已经繁衍了一千九百九十年。从公元87年至公元2019年,徐埠镇的石柴村已经存在了一千九百三十三年。

一个村庄具有近2000年的历史,这是一个怎样的古村!我们来比较一下众所周知的那些古村。
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建于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至今不超过一千三百年,享誉全球华人圈,其后裔总数有人统计近一千万,约占全球陈氏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抚州市乐安县流坑村,始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37年-942年),至今只有一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国乡村旅游的著名目的地之一。
都昌的鹤舍古村,于明嘉靖年间建村,至今不超过五百年,2012年鹤舍村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5年被国家住建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但是,除徐埠镇的人之外,即便是都昌县也几乎无人知道石柴村居然悄无声息地,一根藤瓜瓞绵绵地存在了近2000年!
不知道这个石柴里,算不算得上全中国最古老的村庄?
不是真有这可能,而是几乎可以肯定。
由于历史上的多次大规模战乱,特别是五胡乱华等外来民族入侵,使得中原人曾遭遇多次人口剧减。据说,五胡乱华时中原汉人遭屠杀百分之九十以上。历史上多次战乱造成的频繁迁徙,中原地区保留了很多古城,但古村真不会太多。
网络查询古村,极少有超过两千年的。而一姓传下来的近两千年的古村,根本就查不到。
都昌的大姓村庄,差不多都有这样一副或者几副老祖宗传下来的,不允许后人更改的对联。石柴村不算大,但也有一副对联:孝谨传家,居卜鄡阳迁白水;忠纯受姓,远宗陵里近韩田。
石柴村的石双喜先生说,都昌石姓第二代,即鄱阳湖遇盗身亡的石仲先之子益仁公,最早落户于韩田,益仁公之孙石振率家人从韩田迁到今天石柴村。石振因喜爱当地的源泉池,拆“泉”字,自号白水翁,源泉池因此改称“白水塘”。这是对联中“居卜鄡阳迁白水”的来由。“远宗陵里近韩田”指的是都昌石姓先祖益仁公及其祖母甄氏,母亲崔氏三人均葬于韩田。三人的墓至今保护完好。
《都昌名胜古迹》介绍,白水塘为都昌县最大一口古池塘,分上下二塘,两塘相连。上塘方广百余亩,中有一小土山,为塘中之岛,树木繁茂,时有禽鸣驻其上;下塘面积亦近百亩。清同治版《都昌县志》载:“每春夏之交雨多水涨,泛滥汪洋,望无际涯,故名白水塘。”关于白水塘名称的来由,书载与口传有异。
韩田与白水塘或者石柴村的距离很近,开车走村道,弯弯曲曲的也就两三公里的路。石柴村村长说,如果抄近路不到一公里。

石柴村先祖从韩田迁至今天的三角塘,说是“居卜鄡阳迁白水”,证明洞门的韩田就是鄡阳。并进一步证明:古鄡阳不仅限于今天靠近周溪泗山的,那片沉入鄱阳湖的土地,至少,今天都昌县的周溪镇到三汊港镇到土塘镇到蔡岭镇洞门还包括徐埠镇的一大片区域,都是曾经的古鄡阳。
解读石柴村这串密码,我们还能读出古鄡阳的什么信息呢?
今天的石柴村是都昌县徐埠镇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庄不大,四十多户人家,房屋算不上奢华,有钢筋混凝土的小楼,也有传统的青砖瓦屋,但全都整治得错落有致,看过去让人舒适。村内的道路和小巷都硬化了,下雨天不会泥泞。村里的空地,没有一块杂草丛生的地方,都种上了绿化灌木或者草皮,路旁还像城里的花圃,设有低低的隔离栅栏。
随便走走,几乎感受不出千年古村的气息。
和都昌所有村庄一样,石柴村大堂庼门外有一口池塘。池塘面积不大,三角形,塘边也没有特别大的古树,只有一棵碗口大的爬满了薜荔藤显樟树。
对一个村庄来说,门口塘既是风水的需要——依山傍水;更是生活的需要——洗衣洗菜。村庄门前的池塘在大部分村庄没有特别的名称,就叫“门口塘”,但石柴村的这口塘有不同于大多数的一般,叫“三角塘”。在新农村建设中,石柴村人特意在塘的东南岸边立有一块,上书“三角塘”。
三角塘写进了家谱,是石柴村人的骄傲。
三角塘是从石柴村迁徙到远方的石姓人的故乡的地标。从石柴村走出去的石姓人,会一代一代告诉他们的子孙,祖先的故乡有一口“三角塘”。其后代回石柴里祭祖时,必须先找到“三角塘”,以确定是真正的先祖福地。。
石柴村的三角塘,相当于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相当于鄱阳湖里的瓦屑坝。

还有枣木墩。石柴村在祖宗堂庼边的一块空地上立了一块石碑,又请人写了一首诗刻在碑基上。只是,传说中的“枣树墩”完全不见踪影,石碑下是用矮栅栏围着的一块空地,空地上种了些花草。石柴村人说,树碑的地方就是枣树墩原址。
其实,由一堆土凸起来的那种墩,可能原本就未必存在过。这个枣树墩,是另一种概念的墩。
都昌人把户头叫“烟头”,把村庄叫“墩头”。究其原因,第一种可能是鄱阳湖多水,墩因地势高不易被淹,故用来建房居住,所以把村庄叫“墩头”;第二种可能是引申于瓜类的种植。春天来临之前,有人在田边山脚锹出直径几十厘米的小圆地,用于逢春和栽种冬瓜南瓜或者瓠子,这块小圆地就叫“墩”。在墩上栽下两三棵瓜苗,瓜苗生长后开枝散叶占据很大一片地方。有共同先祖的人,谓之“一根藤上下来的”。
枣树墩上开枝散叶繁衍出来的,从石柴里迁出去了多少人?没有人统计过。石双喜说,一代生两子,十代一千烟。石柴里人在这里住了一千九百多年,平均三十年一代,一共繁衍了六十多代。他还说,村里老人说以前曾搞过一次祭祖,不知道是明朝还是清朝,当时参加祭祖的人来自五省四十九县。
石柴里的村名石碑,是迁到湖北大冶后裔赠的。湖北大冶后裔每年都派人到石柴里祭祖。湖北阳新,每年也有人来这里祭祖。
石柴人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财主石崇,其祖籍是都昌石柴里。
石柴村的村长说,石崇的爷爷一辈从都昌迁到鄱阳,然后石崇的父亲石苞成了晋朝的大将军。后来,石崇回到都昌修了个玳瑁阁,还留下一个金街岭的传说。村长还说,石崇是上天封的“财王”,他上楼的木梯两边各有一口大稣缸,左边一缸金,右边一缸银。这两口缸里的金银就是传说中的聚宝盆,拿走多少里面又长出多少,永远也拿不完。
石柴里不仅有“财王”石崇,还有“力王”石辉德,“法王”石仕凯。石柴里的祖堂庼又名“凯玉堂”,取名于石仕凯和石仕玉两兄弟。现在的石柴里人,都是这两兄弟的后裔。
细读石氏家谱你能发现很多问题。自石碏起第二十五世石祎到都昌,二十七世石益仁在都昌结婚生子,二十八世石振即白水翁于公元87年从韩田迁到石柴里,至公元941年之后,才有后裔迁出都昌县的第二个石姓村庄。其间的八百年所繁衍的人都住在这个村庄吗?显然不是,从这里一定迁出了很多很多人。那么,这些人为什么不愿就近迁徙,就住在都昌县的其他地方,而要迁到那些今天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的远方呢?是因为那时的都昌不适宜人居住吗?如果真的不适宜居住,那么,当年51岁的做过桂阳令的石祎,为什么领着一家人在此住了十五年后再回到河南老家?又为什么把没有父亲的孙子石益仁留下呢?
最不可思议的是,石祎和三子季先回河南老家时,不仅留下了石仲先的儿子石益仁,石仲先的妻子崔氏,还把自己的妻子甄氏给留下了。留下甄氏很没有理由!假如说甄氏病重不能远行,其三子石季先难道不应该尽为子之孝,待母亲去世后再走吗?

一定有理由,而且是非常充足的理由。
石双喜说,石柴里人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葬俗:村里的过世老人出殡时,无须抛洒黄表纸,也就是给孤魂野鬼的买路钱。石双喜解释说,这一块地方是他们的先祖最先到来,相当于“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他们的后裔到了阴间,走的都是自家的路,自然用不着丢什么买路钱。
是石姓人来得最早吗?石益仁妻子的祖父,那个名纯之字克铭的张姓人呢?
因为取了人家孙女,张纯之又无其他后人,张纯之也能算是石家先人。
那么,那座写有“韩田”二字的庙是谁修的?有庙,肯定不只一两户人家,而应该是相对较大的一个群体。石氏先祖为什么直接忽略了这一个人群呢?
如果那些人都是番人!蛮人!就能解释了。
拿今天的话来说,那些人都是少数民族。石祎之妻,石仲先母甄氏的留下与此有关。作为官宦妻的甄氏,其见识与处于蛮荒文明的少数民族女性相比,优势不言而喻。如果说当时的少数民族还处于母系时代,甄氏、崔氏极可能会成为氏族核心人物。石祎和石季先父子的离开也是必须,因为他们都是读书人。包括石益仁的后代,同样不愿意一直生活在蛮荒文明里的古鄡阳,差不多都迁走了。是以,经历八百多年后才有了都昌的第二个石姓村庄。这已经是宋朝了,此时,从各地迁入都昌的中原人已经很多了。
石柴里过年的习俗,或者能证明这个猜想。
按过年的那些怪兽什么的传说,过年只在除夕,也就是腊月三十晚上。但赣北人通常过两个年。一为过年,一为辞年。辞年是统一的除夕夜,过年的时间则不尽相同。有人说,过了腊月二十四,日日有人过年。
石柴里也过两个年,腊月三十除夕夜叫过年,腊月二十八叫过姑姐年。石柴里过姑姐年时,出嫁的女儿必须都回来过年。
女儿回家过年,在今天基本是天经地义的存在。但在上个世纪的很村庄,是绝对不允许的。有的村庄在新中国成立前有过年“赶野人”的习俗。那就是过年那天,安排一个后生领着一群半大的少年,手拿施肥的尿杓,站在进村的路口,任何外村人进入,包括本村嫁出去的女儿,都用尿杓冚头。尿杓冚头是非常不吉利的,特别是过年的时节,自然就不会有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过年。
如果都昌石姓先祖来都昌时,当地原住民真的是处于母系氏族的少数民族,石柴里的姑姐年就非常好解释了。
石仲先父子在鄱阳湖里遭遇的“武陵蛮”,石双喜说是王莽的败兵,我以为,也可能是当地的少数民族人。或者干脆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写到的“以捕鱼为业”的武陵人!

立字派(辈)从本村始祖立鹏公开始
千、辛、三、百、再、仲、庆、春、孟、信、邦、程、伯、文、子、思、立(嘉)、锡、大、相、光、明、道、宗、孔、孟、周、宣、受、爵、功、建、南
微信chsc0792    QQ 1242029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65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4236
发表于 2020-10-12 08: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程氏文化网

GMT+8, 2024-4-20 19:25 , Processed in 0.16020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