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氏文化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二程 元谭 朱卷
查看: 416|回复: 0

王阳明知行合原于二程理学

[复制链接]

204

主题

855

帖子

299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98
发表于 2022-6-9 19: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阳明知行合原于二程理学
              --程耀华
二程理学与王阳明最基本的思想主张
二程理学是以儒家伦理为本位,批判地吸取佛、道精致的思辨哲学,结合社会发展之需要,创立了理学思想体系。它把儒家思想哲理化,把儒家经学义理化,把儒家道德体系化,把儒家学说大众化。构筑起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思想大厦。其主要理论"存天理,灭人欲"正是二程理学的最高境界,后经朱熹完善,世称“程朱理学”。
原文: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译文: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知行合一出自王阳明《传习录》上卷5:是亦察之尚有未精。然就如吾子之说,则知行之为合一并进,亦自断无可疑矣。
其白话翻译是:这种说法也是省察不够精确。但是,即使如你所说的那样,知行合一的主张,也肯定断然不可怀疑了。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既针对朱熹,也不同于陆九渊。朱陆都主张知先行后。王守仁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致良知"作为阳明文化的核心思想有三层重要意义:

第一层意义: [conscience]∶天赋的道德理念 。良知直指良心,叫做天理。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的道德意识,人人俱有,是道的本体。道德修养只要求之于心,于心上下工夫即可。月牙山人说:"五脏的平和健康是良知的内在生理环境,善与恶只不过是五脏健康与否的体现。" 第二层意义:良知直指良识,叫做精一,是儒家教育的核心文化,出自先王遗训"惟精惟一"。道德是素质中的内在修养,专业技术是素质中的质量,惟精惟一是技术学习和做事的质量要求,是人生的成功哲学。月牙山人说:"人贵精专,成于勤乐,功于经世致用。" 第三层意义:"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实现善与精一,知行合一。月牙山人说:"为而不知精一,何以行?学而无用,无以为功。 引自月牙山人《无知录》

王阳明先生所主张的理论则是“天理”即“人欲”,开创了儒家学说的一个分支-心学,强调“心即理也”,同时王阳明先生也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先生将自己的理论总结为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心学的处世姿态是拿起而非放下,终极追求是求担当而不是求个人的解脱,王阳明龙场悟道创立心学之后,他行动的风格也变得犀利,整个运势都变了,气场特别大,他那种内在的精神气质,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改变。
但是,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建立龙冈书院时候的心学还只是悟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还只是悟到了“心即理,心外无物”。接下去,心学将迎来它最让人瞩目的一面,就是世人特别欣赏与推崇的“知行合一”的学说。
虽然说王阳明自己在五十岁知天命之后,重点只提“致良知”之论,但我们知道很多杰出人士把王阳明当做五百年来第一精神导师的关键,就是知行合一学说。
那么,这种知行合一的精神是如何产生的呢?和一个人的关系很大。
这个人的名字叫席书。
席书的官阶,包括他的资历都比王阳明高多了。席书当时是贵州的提学副使。好多人要是不了解明代官制的话,大概以为这个提学副使是管教育的一个副使,相当于今天教育厅的副厅长。其实席书是教育厅正厅长,整个贵州的教育都是他主抓。他那个副使不是说还有个正使,而是因为提学官是由按察司的副使兼任,席书就相当于贵州省的副检察长兼教育厅厅长。这个官阶非常高,正四品官员。
龙场偏僻得很,席书怎么会知道王阳明呢?大家一想,肯定是那个龙冈书院声名大振的原因。其实席书知道这件事,首先是因为毛应奎。
我们知道毛应奎为调停王阳明和思州知州的事,亲自跑到龙冈书院,看了一下王阳明。见过之后,发现王阳明不简单。再看他的处事风格,处理知州这件事情有大智慧,而且还在贵州这么偏僻的地方建了一个龙冈书院。毛应奎就对席书说,这个人虽然是我们下级,不过一个小小的驿丞,连九品都算不上,不入品的,但是我觉得这个人你应该去见见,真不简单。
你看那个时代的官员啊,许多都有着儒家的胸怀。虽然官场等级森严,席书是正四品,王阳明连品都没有;席书年龄也要比王阳明大十一岁,但他一听王阳明是个人才,就亲自跑到龙场去听课,听王阳明讲课,要见识一下这个人到底怎么样。
席书这个姿态不得了,要知道席书在明代那是声名赫赫的一号人物。席书此前性子特别轴,在朝廷做御史的时候就敢于讲真话,因此京官待不住,就被明升暗降,挤兑到贵州来做提学副使。后来嘉靖皇帝上台之后,尤其喜欢席书。席书做过湖广巡抚,从湖广巡抚任上又调到中央去做礼部尚书,封武英殿大学士。张居正是隆庆二年入阁,进入内阁的时候职位就是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也就是此前席书担任的这个位置。
可以说,席书在当时不论资历也好,影响也好,那都比王阳明深多了。但是他听说王阳明虽然只不过是个驿丞,但是除了管理好政务,还居然办了个龙冈书院,还创立了一门学问叫做心学,就专门来到龙场驿。
听课之后,席书又向王阳明请教。席书是个标准的儒家知识分子,接受的是标准的理学教育。既然王阳明你的学问很大,我们就探讨一下学术问题吧。那么,席书问了王阳明什么问题呢?就是朱陆异同。朱熹和陆九渊他们都是理学,按道理都是儒家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那也是儒学的一个分支。追根溯源,其实都从程颐、程颢二程那儿来。老大程颢这一支就传到陆九渊这儿,陆九渊再传,传到王阳明这儿,哲学史上叫陆王心学。老二程颐这一支传到朱熹,后来叫程朱理学。陆九渊和朱熹两人就心学、理学之称便有分歧。后来吕祖谦看两人观点实在不同,想调和一下,就把两个人叫到一起。两个人辩争了三天,结果谁都不服气谁,不欢而散,这就是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
席书提的问题就是,你要讲理学,你要讲心学,你得按照学者的观点给我讲清楚朱陆异同,源流考证,理论考辨。你既然说你有学问,我听听你学问怎么样。
王阳明淡淡一笑,不讲朱陆异同,只讲“心即理,心外无物”,讲自己最近悟出来的心学。席书回去之后,琢磨王阳明这么讲到底什么意思,自己的提问不正面解答,只讲“心即理”。第二天又去,又问朱陆异同。王阳明还是不讲,只讲“吾性本自明也”。最重要的不是陆九渊讲什么,不是朱熹讲什么,是你席书的那颗心应该想什么。
席书一连来了四次,请教了王阳明四次,突然之间领悟了。我们讲心学的力量,你看席书这样的理学老顽固,“往复数次,豁然大悟,谓圣人之学复睹于今日”。一旦开悟,说自己今日重见圣人之学。《阳明先生年谱》记载,“朱陆异同,各有得失,无事辩诘,求之吾性本自明也。遂与毛宪副修葺书院……”。然后席书就和毛应奎修葺书院,毛应奎也是按察使的副使嘛。什么书院?就是贵阳书院。然后,席书“身率贵阳诸生”,请注意,下面一句很关键,“以所事师礼事之”。就是说,席书带着贵阳诸生,是以师礼请王阳明到贵阳书院去教书,带头行师礼的也包括席书。论资格,席书的资格可以做王阳明的老师了,而现在席书作为当地教育总管亲自对王阳明行师礼。这就不得了,影响非常之大。
王阳明后来一直把席书当平生知己,从未把他当做学生看待。最后席书死的时候,王阳明亲自为他写祭文,以“平生知己”相称许。
从席书后来的从政表现可以看出来,他受王阳明影响很大。宁王之乱的时候,席书当时在福建任上,立刻招募了两万人。席书是一个文官,又不像王阳明学过军事,会打仗。但是,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赶到江西平叛。结果赶到南昌,宁王之乱已经被王阳明平了。这说明什么?王阳明的那种知行合一的精神,在席书身上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明史》就评价席书,说他“遇事最敢为”。
为什么呢?因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口诀,叫做“事上练”。碰到事,不怕事。碰到有事,刚好事上练,这颗心正要世上去磨炼,就像一把锋利的兵刃要在磨刀石上磨一样。因此,席书虽然年龄比王阳明大,资格比他老,却一直非常推崇王阳明。后来到嘉靖朝的时候,嘉靖三年大同兵变,席书就给嘉靖皇帝上疏,说平定天下祸乱,成就一代功业,非用王阳明不可。当世只有一個王阳明能够有这么大的本事。由此可以看出席书对王阳明的推崇。席书是以师礼事王阳明,王阳明是以知己看席书。
阳明心学自诞生后,王阳明兴办龙冈书院,一封信解决思州知州的问题,两封信解决水西宣慰使安贵荣的两个野心,渐渐地体现出王阳明这种事上练的精神。席书把王阳明请到贵阳书院之后,心学又向前跨了一大步。
到了贵阳书院讲什么?王阳明一开始是很犹豫的,因为席书让他去贵阳书院讲学是为了教育诸生。诸生是要考进士的,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有高考压力的。王阳明自己高中进士,更何况他老爹是当年的状元。大家肯定一般以为王阳明来了肯定要讲传统的一套。王阳明很犹豫,他不讲这套东西,他要讲他的心学。
到了贵阳书院之后,王阳明的“心即理”不断往前延伸,以纠当时时风之弊,纠知识分子空谈、虚谈之病。王阳明渐渐产生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他心学的第二大台阶,“心即理”可以说是心学的基石,但是“知行合一”则是心学重要的发展。
徐爱的问题
到了贵阳书院,产生了“知行合一”思想之后,王阳明自己也很高兴,就写信给他最心爱的大弟子徐爱。
徐爱在哪儿?在江西的龙冈书院。
当年王阳明被刘瑾追杀,跳江逃命,从武夷山逃回来之后见到父亲王华,王华劝他去勇敢赴任。王阳明来龙场赴任之前,重回浙江老家。这个时候王阳明在浙江当地知识分子心中地位不得了,威望很高。他回去时,刚好当地乡试考完,有三个考生,一个叫徐爱,一个叫蔡中衮,还有一个叫朱杰,听说王阳明回乡,就赶过来拜师。后来他们三人都成为王阳明的核心弟子。尤其是徐爱,王阳明特别喜欢,后来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徐爱。徐爱其实也是王阳明的妹夫。既是妹夫,按道理跟王阳明同辈,但徐爱从来不敢以同辈自居,终身以师礼事之。
徐爱小时候也碰到过一个和尚。在明代历史中,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和尚都是引子,王阳明小时候就碰到和尚,于谦小时候也碰到个和尚。和尚就说徐爱“与颜回同德,亦与(颜)回同寿”。还有一种说法说,徐爱梦里碰到一个和尚,和尚说他就像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是谁?颜回,和尚说你就是孔门的颜回,你将来的寿命也和颜回一样。果然,徐爱三十一岁就去世了。
徐爱死的时候,王阳明很伤心,痛心疾首,疾呼“天丧予,天丧予”。颜回死的时候,孔子也说“天丧予,天丧予”,就是老天你真是要了我的命啊,把我的接班人都收走了,这是最伤心的一件事了。王阳明后来经常说:“徐生之温恭,我所不逮。”温良恭俭让,徐爱比我这个老师还强。
有一次上课,正讲到得意处,王阳明突然一声长叹,伤感起来。说:“安得起曰仁闻斯言乎!”这个地方我讲得如此精彩,可惜曰仁不在啊。曰仁是徐爱的字,王阳明说徐爱要在的话,肯定与我相互碰撞,那才是教学相长,人生一件乐事。可见徐爱之重要,王阳明就这么喜欢他。
最开心的事自然要告诉最重要的人。王阳明一旦悟出“知行合一”之理,立刻写信告诉徐爱。徐爱一接到这封信,也不忙着考进士去了,千里迢迢跑到龙场。老师有新的发现,老师创立了心学,作为老师的大弟子,这个时候还有什么事情比去追随他更重要呢?
真正的弟子、真正的同道中人,要怎么样?是教学相长、相互裨益的,而不只是简单的跟随。徐爱到了之后,听说老师创造了知行合一之说,但自己有问题要请教老师。
行和知,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很重要的两大命题。从《尚书》开始,到孔子、庄子、孟子,然后到二程、朱熹,然后到明末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再到孙中山、陶行知,都谈知与行。
大家知道,陶行知原名叫陶文濬,不叫陶行知。他是王阳明的忠实信徒,读了心学之后先是改名陶知行。1934年,他再次悟了,改名叫陶行知。陶行知写过一首很可爱的白话诗,叫《三代人》,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新是孙子。所以,他还是最重视行动,把行动放在第一位。
为什么陶文濬要改名为陶知行、陶行知呢?是因为从古到今,就是两大命题。一个是行先知后,还是知先行后。是叫陶知行还是叫陶行知,哪个在前,哪个第一性的问题,哲学上争辩得很厉害。第二个,是行易知难,还是知易行难?这又是一个争辩的问题。你看现在好多国际大专辩论赛,经常有“知易行难,还是行易知难”这种问题在争辩。
中国哲学史向来是知、行分开来的,有先有后、有难有易。王阳明别出心裁,提出了知行合一。徐爱是王阳明最心爱的学生,千里迢迢赶到贵阳书院,见到老师,兜头就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徐爱说“如今人已知父当孝、兄当悌矣……乃不能孝悌。知与行分明是两事。”是说今天人们已知对父亲必须孝顺,对兄长必须敬重,也就是大家都知道应该要讲孝悌,可事实上做到的人却很少。这就说明,知道和做到是两件事,怎么合一呢?老师你说知行合一,我想不明白。
王阳明怎么回答的呢?
王阳明说,徐爱啊,你看到的是表面现象。“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其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此便是知行之本体。”这是不是有点烧脑?王阳明在这么说之前先举了个例子,他说《大学》上有句话,叫什么呢?叫“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这里,首先要说明两点:
其一,《大學》举这个例子是证明诚意的,诚意正心的那个诚意。而王阳明举这个例子的用意和《大学》不一样。
其二,这个“如好好色”,就是看到美色你心生欢喜,容易理解。
那个“如恶恶臭”,这里的“臭”不读“臭气熏天”的臭,而是读“嗅”,“恶臭”是指包括臭在内各种难闻的气味。
王阳明说,你看到那个美色心生欢喜,开眉舒颜。你是看到美色之后,才决定开眉舒颜的吗?不是,你一看到,心生欢喜,眉头立刻就展开了。那个恶臭你已经闻到了,一闻鼻子就皱起来。你是闻完了,判定它是臭的,才决定皱眉头的吗?不是,你那个眉头一时开一时皱,都是和你的那个审美行为,或那个审丑的行为是完全一致的。放到“孝和悌”,也是这样的。光说知道并不是知道;去做了,做到孝、做到悌才能说明知孝悌。
王阳明讲的是什么?王阳明说的就是我们常提的一个问题:我都知道,但是我做不到。对吧?王阳明是说,做不到就不是真知道,真正的知道就是能做到。你做不到,就不是真知道。这就把陆游的那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又往前推进一步了。因此,王阳明说,知、行其实是一个整体。
徐爱一听很有道理。但是,他心中还有一个问题。徐爱问的第二个问题是:“古人分知、行为二,恐是要人用工有分晓否?”我承认老师你说的知行合一,但是古代圣贤为什么要把知、行分成两个呢?是希望人们有意识地对知和行分别加以研究吗?
王阳明一听,频频点头。徐爱有悟性,一点就透。
王阳明回答说,“古人立言所以分知行为二者,缘世间有一种人,懵懵然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是之为冥行妄作,所以必说知而后行无缪”。除此之外,另外还有一种人,“茫茫然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是之为揣摸影响,所以必说行而后知始真。此是古人不得已之教”。王阳明说的是,古人为什么要把知行分开呢?是因为有两种人,一种人冥行妄作,一种人好说空言、不着实躬行。王阳明说得很深刻。我们对镜自照,看看自己是不是那两种人。你或许不一定认为自己是那两种人,但你有没有冥行妄作和不着实躬行的时候呢?有,一定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为什么伟大?因为他解决了人生的三大困惑之一,即习性的问题。我读阳明心学,彻悟之后明白人生有三大困惑:一是欲望,二是情绪,三就是习性。我们以后再讲欲望和情绪的问题。
习性是很难克服的。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有一种结论,你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习惯造就的,都是你的习性造就的。你成功是由你好的习性造就的,你失败是由你坏的习性造就的。
习惯、习性,对人生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呢?欧洲有一个传说特别有意思,发生在亚历山大大帝时期。我们知道亚历山大大帝很厉害,也很爱学习,拜亚里士多德为师,建了一个很大的图书馆。有一次图书馆起火,受灾很严重,许多书被烧了,也有一些书被人趁乱偷走了。其中一本书很重要,这本書表面很平常,但夹层里有张羊皮纸,是一幅藏宝图。藏宝图交代了什么呢?交代了一个欧洲世代相传的人尽皆知的秘密,即点石成金的秘密。据说世上有一块可以点石成金的石头,用这块石头去碰一下别的石头,别的石头就能变成黄金,这个藏宝图就记载了这块点石成金石的秘密。这块石头被前人藏在黑海边的悬崖峭壁上,那里有很多大同小异的黑色石头,但唯独这块石头很独特。别的都是冰凉凉的石头,而它是暖的、是热的、是烫的。
这本书流传出去之后,被一个富家子弟得到。他意外地发现了夹层中羊皮纸的奥秘,于是倾家荡产,前去寻宝。结果,他就来到黑海边,果然找到了那个地方。旁边万丈悬崖,底下是大海,峭壁之上有好多这种黑色的石头。他就一个一个捡。问题是这么多石头,捡了放下、捡了放下,不是乱了吗?怎么能保证不混淆呢?他想到一个办法,捡起来,发现不是,就扔到海里去。再不是,就再扔到海里去。
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整整捡了十年。功夫不负有心人,见证奇迹的时刻终于到了。他弯下腰去,伸手捡起一块,哇,一块滚烫的石头。他心中一阵狂喜,终于捡到了这块点金石。然后呢?鬼使神差一般,他站起身来,啪,一下子把它扔到海里去了。虽然心中大喊“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但还是把这块石头扔到海里去了。
这就叫做惯性的力量、习惯的力量,因为他已经扔了十年了!
当然,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点金石。但是,欧洲人创造的这个传说,我觉得真是精彩极了。
今天,我们其实全在被我们的习惯捆绑着。就说当下人的手机病吧,走到哪儿都离不开手机。三秒钟找不到手机,就会感到不安,全心全意都绑在手机上。不是吗?现在人身体不行,眼睛不行,都是看手机看的。晚上不睡觉,即使晚上十一二点了,眼睛都睁不开了,还要刷一遍微博、刷一遍微信、上一遍朋友圈。结果是,大量的垃圾信息涌入,不仅把行为习惯搞坏了,思维习惯也搞坏了。我经常给我的学生讲,信息太多其实会挤压一个人的精神空间,垃圾信息更会扰乱一个人的思维习惯。手机发明的科技进步意义不用说,我们站在习惯的角度上讲,手机病就是一种习惯,而且是一种坏的习惯养成。
王阳明讲的冥行妄作与好说空言、不着实躬行是人的两大习性。王阳明的忠实信徒、五百年来第二大精神导师曾国藩就说过一句名言,叫“败人两字,非傲即惰”。傲是什么?傲就是冥行妄作这一类人。惰是什么?惰就是不着实躬行。这就是最根本的败人的两个字。
儒、释、道三家各有各的智慧,“知行合一”最厉害的是解决人的习性问题。我认为,解决习性问题没有比知行合一更有效的了。为什么要学阳明心学,从个人的角度上来讲,“心即理”,最能帮你找到自己;“知行合一”;能够帮助你塑造自己、改变自己;“致良知”,最后帮你成就自己。这就是阳明心学为什么伟大,为什么有意义,为什么一定要学的理由。知行合一是最强大的生活之道,是生活中改变习性最关键的一种智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私奉献,宁静致远。
厚德载物,四言箴律。九思立德,天人合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程氏文化网

GMT+8, 2024-3-29 15:34 , Processed in 0.15519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