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氏文化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二程 元谭 朱卷

致家族中所有的族贤名达 无私奉献修谱人心语日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6 20: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增知、育人】: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几十年来由于对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导致现在有很多人没有家庭观念和人伦的教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嫖娼成瘾,赌尽家财,吃喝玩乐无度;为官不体恤黎民,馋奢无度;为民不尊师长,横蛮逆行。
用什么教育他们,谱书是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规范了程氏后人的言行。谱书收录了历代经典,例如,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私奉献,宁静致远。
厚德载物,四言箴律。九思立德,天人合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6 20: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血肉联情】:俗话说:“亲不亲,故乡情。”“多个朋友多条路。”在大流通社会中,在国际一体化时代,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走出家门,走出国门,是今后子孙必行之路,通过联宗族谱,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一个人行走在外,路人(路上随意向隅的人)不如乡人(自己家乡的人),乡人怎与血肉之情相比?经济开发中的往来,生死祸福的降临,人与人之间自然也非常必要相互提携、帮助,有了谱书,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相见恨晚,血肉亲情一定更好、更深厚。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私奉献,宁静致远。
厚德载物,四言箴律。九思立德,天人合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7 07: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承先(前)启后】: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人,二是下对后辈,先人千辛万苦创业育人,为程氏家族、为社会创立了丰功伟绩,不能从我们这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代的传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对后人来说,我们应该给他们留点什么?是金钱?田地?房屋?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颜如玉。”先人只能留给后人知识,精神财富,思想财富,留给他们祖宗的品德,儿孙们才有生财之道,才能发迹万贯,这些都凝聚在我们的谱书之中,只有把这些留给他们,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私奉献,宁静致远。
厚德载物,四言箴律。九思立德,天人合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7 07:37: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修谱--敬宗收族的根念"认祖归宗"的解释
认祖归宗,汉语成语,拼音是rèn zǔ guī zōng,意思是寻认祖先,并归还本宗;喻指回归故土。出自《合同文字》。
“认祖归宗”一词的解释:①寻认祖先,并归还本宗。②喻指回归故土。返朴归真,我认祖归宗。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父权家长制度的传统习惯,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早期的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是一种宗族之法,也称族规。从宗法制的含以上我们不难得出宗法制对于我们现在仍具有积极作用:是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家庭和谐及社社会的安定;认祖归宗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修谱正本清源,查清了始迁(廷)祖以上世系,终于认祖归宗了。
其一:我回家了。我有家了。
其二:不同于联宗联谊,联宗联谊是指同地区同姓氏甚至(致)而不同民族的地方联宗联谊、姓氏联宗联谊等。
其三:并不是指原有姓氏与现在认祖归宗的姓氏。
 认祖归宗那就是可以增强家庭以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团结力,它有利于在一个国家或者说是一个民族危亡的关头,联合所有可以利用的力量一起来对抗那些外在的敌人,因此可以让整个国家重新站起来,打倒那些邪恶的势力,除此之外认祖归宗,还有一个特殊的意义,那就是表达了自己对祖先以及祖辈们的一种关怀之情,他让我们记住自己是一个不会忘本的人,以及是一个负责任的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观察得到,就比如说在每年的清明节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家庭之中至少会有大大小小的一群人,来到自己祖辈们的坟墓面前,进行一种烧香祭拜,除了燃烧大量的纸钱之外,还会对这些坟墓进行一种跪拜,并且说上一些祝福的话语,这些都是非常普遍的认祖归宗的现象,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在春节的时候这种扫墓的活动我们经常也可以看见,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中华儿女们这么执着于这一项活动呢?
早在很多年以前中国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集团也就是中华民族。其实很多人曾经说过,中国为什么没有特别的一个教派,中国人之所以没有一个信仰的教派,是因为中国人的信仰是祖宗,在这一点上中国人比任何国家的人都虔诚。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私奉献,宁静致远。
厚德载物,四言箴律。九思立德,天人合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7 12: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要认祖归宗:
几千年来,在中国人的心里根深蒂固,当你发达以后,官居要职,位高权重,或在生意場中成亿万富翁,或成为出色的企业家,对于人来说,都想锦衣还乡,光宗耀袓,光耀门庭,为自已的家族,祖上争一口气,所谓揚眉吐气风光无限。所以要认祖归宗,回到家乡,大摆延席,十里相迊,一派豪华气象,或为家乡做善事,捐款办学校,修桥筑路,为家乡增砖加瓦做公益。所以要认祖归亲。这就是中国人寻根问祖,认祖归宗的必然。如果富贵不还乡,如同锦衣夜行。人生就失去了意义,就好比大年三十晚上十二点你穿上华丽辉煌的黄金衣,可是大街上一个人都没有,谁来欣赏你赞美你呢。所以人就是如此,功成名就以后,大富大贵以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荣归故里,光宗耀祖,所以中国人特别注重认袓归宗。这样的人大有人在,如曾荫权,骆家辉。成龙等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私奉献,宁静致远。
厚德载物,四言箴律。九思立德,天人合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7 12: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敬宗、收族的意义
“敬宗”,顾名思义,就是尊重敬仰祖宗。“收族”的意思含有不遗漏每一个族人,更重要的含义是通过修续家谱,增强全体族人的家族观念,形成向心力,同时也是动员家族全体一起参与,共同完成。“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
“收,不离散也。宗道既尊,故族无离散。”
《史记·李斯列传》:“令有罪者相坐诛,至收族。”
宋王安石 《伤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清曾国藩 《户部员外郎彭君墓表》:“﹝ 彭永思 ﹞自是山居二十载,养母教子,收族振贫。”
清吴伟业 《行路难》诗之十一:“私剑揣其喉,赤车再收族。”
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疎,序昭穆。”《礼记·大传》:“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 陈澔集说:“收,不离散也。宗道既尊,故族无离散。
“敬宗收族”内涵的转变:宗法分封制度随着周天子的没落逐渐瓦解,但由宗法分封制衍生出的宗法伦理秩序,却依然在后世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有些学者非常重视宗族的宗法伦理秩序,并把宗法伦理中的世系传承放在决定性的位置,认为必须有明确的世系、有负责宗族日常事务的人等结构性特征的团体才能称之为“宗族”。
那些只因为同姓,并为了某些目的凑在一起的同地区的人所组成的团体,不能称之为“宗族”。有经济联系也是宗族的要素之一,因此,构成宗族的核心要素还有诸如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宗法伦理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一脉相承、贯穿始终,虽然会随着时代和地区的差异出现一些偏差,也会因经济关系和伦理观念的强弱,出现不同的结合方式,但整体而言,仍是围绕这些因素逐次展开。
近代宗族最为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宗族的平民化。宋以前的宗族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先秦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世袭宗族;二是汉唐间的士族宗族。这两类宗族都只存在于社会的上层,与一般平民无涉,而且在宗法制只能施行于社会上层的背景下,平民也不允许组建自己的宗族组织。
中唐以来,随着门阀世族的崩溃,宗法下移,加之科举考试制度所带来的文化普及,使得宗法伦理观念逐渐深入到一般平民之中,宗族组织也逐渐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但在这一过程中,宗族组织也面临到与国家政权关系松弛,需要重建自身传承核心力量的问题,也使得宋代宗族组织的构建和重建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时代特征。宋代宗族的平民化发展是以宗族复兴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宋代宗族复兴运动的口号是“敬宗收族”。这是一套层层递进的家国治理理念,其中宗族部分,是以宗族伦理的亲疏关系所形成的祭祖权作为核心,通过祭祖权使宗子获得让族人尊崇的权利,宗子也借此聚拢族人,形成整个宗族的凝聚力,并进一步形成宗族实体。
宋人推崇“敬宗收族”就是想借鉴这一方法,重立宗族。但“敬宗收族”毕竟是先秦之制,即便不断有张载一类的文人倡导恢复大宗法制,但“大宗之法,不可以复立”却又是宋人不得不面对的一大现实,借着“敬宗收族”的外衣,宋人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与社会需求,重新解释和实践“敬宗收族”,赋予了“敬宗收族”新的历史意义。
先看“敬宗”。“敬宗”原本是根据大宗法制来进行的制度安排,门阀世族的衰落,加上门阀世族赖以存在的政治、经济等基础不复存在,“百世不迁”的大宗法制已无存在的根基,代之以小宗法制。
相较于“大宗法”的“百世不迁”,“小宗法”具有更多的灵活性,不再强调嫡长子的宗子身份,庶子、别子亦可为“祖”为“宗”;世系也不再要求万世一系,可以“五世则迁”,更符合一般平民无法追本溯源的需求。
宋代士人则更进一步,根据当时的社会需求,重新建立起尊祖敬宗的祭祀制度,把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服制混一,以五服定亲疏,祭祀只至高祖。虽然在此之后,程颐也强调希望对远祖、始祖之类的祖宗也同样可以祭祀和尊崇,但这一种尊崇的方式却与原来大宗法下的宗子崇拜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最为根本的是不再强调祖宗到“我”之间必须有明确的层级关系,更不需要通过宗子才能联结到祖宗,而是直接过渡到“我”与祖宗之间的关系。我对祖宗的祭祀和尊崇,只要我认定这个祖宗即可,并不在乎我所祭拜的祖宗是否真的与我有明确的血缘世系关系。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程颐在前面强调只要祭祀到高祖即可,在后面又强调要“其可知者,无远近多少,须当尽祭之”。
此时的“敬宗”只是强调精神上的敬宗行为,不一定要具体落实到哪一个宗,即便是需要一个具体的宗子来主持祭祀,也不再是单纯依据嫡长子的地位来决定,而是参考身份、地位、财力等诸多因素来选取,“宗”也就成为了一种精神上的感召力量的存在,实际的血缘亲疏关系则成为了祭祀的根据。血缘亲疏关系成为确立宗亲关系的先决条件,对宋代“诸子并立庙”、分“房”关系产生影响,以及私家修谱、宗祧继承方式的演化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宋代宗族的发展呈现出更具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再看“收族”。由“敬宗”推衍而来的“收族”效果,在“敬宗”活动更为灵活而实际后,也脱离了原有的借助宗子的祭祖权获得保障的形式,变得更为灵活多样。贴近平民生活的经济、文化等手段成为收族活动的主流,宋人创立的义田义庄、族塾义学等形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成为宋以后宗族凝聚的核心力量之一,主导了宋以后宗族的走向。
这使得原有依托宗子制和政治制度建立起来的宗族制度,在宋代变成具有一定实际效用的民间组织,国家政治的干预力度弱化,但也因此更加依赖经济、文化等手段来组织和聚拢族人。收族的范围也并非单纯依据宗族的功能需求无限扩大,最根本的仍是“敬宗”原则,以宗法伦理作为划定范围的依据,因而“收族”呈现出实用性与精神性共存的特征。总体而言,宋代宗族复兴运动虽然是在“敬宗收族”的口号下开展的,但宋代宗族的发展却与“敬宗收族”的原意相差甚远,宋人把原有的“敬宗收族”层层递进的宗子祭祀制度形象化,让“敬宗收族”成为一种精神的感召力量,与此同时又把宗族的活动与宋代社会经济文化连接在一起,用更为实在的方法吸引族人,使“敬宗收族”成为一个可操作,具有实际作用的行为方式。
宗族关系横向发展:宗族最开始是围绕宗法分封制度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团体,宗法分封制度强调万世一系,族人围绕着宗子形成一个牢固的集体,宗族内部呈现出一种纵向的层层依附关系,但在宋代,这一依附关系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一是万世一系的纵向世系难以建立。形成宗族万世一系的纵向关系最为核心的要素是宗子制的维持和稳固的宗族内部关系。
在宋以前,最具有维持这万世一系宗子制条件的是门阀世族,他们拥有最为稳固的宗族群体,并且世代承袭,然而在唐宋以来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的改革浪潮中,门阀世族不断被解体,加上门阀世族内部的阶层分化,原来靠血缘和政治地位保证的宗子制已无再立的可能。
特别是唐末五代的战乱,更是让这些门阀世族彻底分崩离析。门阀世族的分崩离析使得绝大多数宗族无法再接续原来明晰的世系关系,纵向的层层依附关系被打破,纵向世系也随着时间的久远而无法追溯,再想重建万世一系的纵向世系关系已绝无可能。
宋代“无世家”“无百年之家”已是常态。而宋代新崛起的宗族,或是因祖上身份卑贱不愿承认或是根基太浅难以追溯,根本没有建立万世一系纵向世系的可能。
加上宋代社会发展较快,盛衰无常,对于整个宗族而言可能会一再崛起或是长期维续,但是想要保持宗族内部嫡长子位置的永久传承却已不再可能。建立宗族万世一系条件荡然无存,也使得宗族“百世不迁”纵向世系再难建立。
二是父与诸子的关系成为宗族内部关系的核心。原有的宗法分封制为了保证嫡长子继承制的长久延续,重孙胜过子。祖孙一体,孙子的存在表明了嫡长子继承制的顺利交接,因而在宗法分封制下的宗族内部关系以祖孙关系为核心,是宗族纵向延续的长久象征。
到了宋代,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在宗族内部的家庭里面,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生活的需要,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来的以第一代为核心的家庭结构向第二代转移,第一代和第三代都成了依附于第二代的寄生人口。这样一来,原来跨越第二代的祖孙关系不再是家庭的核心,而变成第一代和第三代与第二代分别建立的父子关系,父子关系成了家庭关系的核心。宋代家庭关系核心的变化同样影响到了宗族内部关系的变化。
首先是宋代宗族在其重新崛起的初始阶段大多是由家庭裂变或重新组合而来,父子关系为核心的基因被直接带入到宗族的重建当中,加上原有的诸子均分继承的传统,使得每一个儿子都与父亲得以建立个别的、各成一系的传承关系,这样一来,形成父与诸子各自传承的关系,诸子又随着子孙的繁衍形成一种类似宝塔状的发展关系,从世代的横向看,逐渐形成宗族内部诸房之间的平行关系。
其次,在经过宗族数代发展以后,父亲的角色逐渐抽象化,成为一种祖先式的精神象征,而子孙辈,在建立他们自己的房派体系时,只要认定自己的父祖辈为某一个共同祖先的子孙,即可相互联结,这在宋以后的宗族发展趋势更加明显,宋以后出现的不问同祖的联宗行为的大量增加更是说明这一问题。宗族内部关系显现出一种扁平化的发展趋势,以至于宋代的宗族比之于此前的宗族显现出一种更加模糊和宽泛的态势。
以上反映了宋代宗族关系横向发展的背景,而宗族关系横向发展最为典型的就是宗族下面“房”“派”“支”等平行关系的建立。“房”“派”等概念古已有之,原为“室在旁也”“别水也”,是作为正室和干流的对应词来解释,强调他们的旁系特征,这些概念延用到宗族概念里,却不再只是作为旁系来运用,而成了宗族下面支系的代名词,而且随着宗族制的发展,“房”“派”等概念越明晰,使用也越来越频繁。
到了宋代以后,“房”“派”等更是作为宗族之下的平行结构被确定了下来,如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亲书玉牒确定的赵氏宗族三派十四字辈、苏州范氏宗族的“范氏十六房”、新安汪氏宗族下“彦诚派”的划分、分家文书中的按房抓阄等,都表明宋代的宗族已习惯于“房”“派”之类的表达方式。宋代宗族概念中的“房”“派”也是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总而言之,是由生活化的“房”“派”向组织化的“房”“派”的发展过程。
总结:“房”“派”一类较为严密的宗族内部组织一般是要靠族中官宦才能建立,一般平民宗族是难以建立起“房”“派”的,即便有“房”“派”的称谓,可能也只是一种依靠血缘、地缘的联结结成类似于小家庭式的房系。
但从中仍然可以看出,宋以后的宗族逐渐形成了一种横向的发展关系,这种宗族关系的横向发展,使得宗族内部形成一种整体概念下的独立结构,这些独立结构互相连接的同时又各自发展,使得宋以后的宗族呈现一种灵活多样的发展态势,它可以适应各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吸纳各类宗族成员,因而也更具有生命力,更为一般民众所接受。
古人将修续家谱看作本家族繁衍发展的一件大事,按照传承下来的规矩,一般以30年为一个修谱周期。每期修谱都要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成立“编修家谱委员会”之类的议事机构,这是一个非权力、非常设机构,一般以宗庙祠堂为议事地点,各方人士一起研议家谱的调查、组稿、编辑、审稿以及印制等。
修续家谱是一件十分严肃的工作,胡编乱写将会贻害后世,修谱者切记两个忌讳:一是没有真凭实据的“乱认祖宗”,二是把同姓历史名人牵强附会,编入家谱,使得后人信以为真,造成以讹传讹,遗害百年。
修谱就是修史。家谱记载着家族世系成员繁衍和家族重要人物的事迹,是珍贵的家族历史资料,古人云,数人成家,数家成族,数族成宗。一个个宗族,组成起来就是一个国家。编修家谱就是在编修国家历史。古人云:家法坏,谱牒尚有遗风,谱牒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家谱之上,世系清晰,字辈有序;隐恶扬善,先祖贤良。它记载着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括了家族的生息、繁衍、婚姻、族规、家训等家族历史,是一部家族的生命史。家谱,最明确的意义就是让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而来,要到哪里而去。如果说家谱是故土,象征着根,那么家谱上的每一个名字,就是一片归根的叶子,每一句先祖的教诲,就是家族的脉络,每一个家族的名人,都是故土不自觉散发出的闪耀光芒。纵观历史,朝代更替,时代变迁,唯有家族永存不朽,生生不息。家谱,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都是人们另一种意义上的“身份证”,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一个个家族的存在和延续,才有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现今社会,家谱依旧意义重大。
家谱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它其中所包含的社会、历史、民俗、经济、人口、民族、政治、宗教、姓氏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对于现今历史研究,有着很大的作用。
并且现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所在乎的不再是宗族稳定,家族兴盛,而是个人的荣辱和得失,家谱上的字派不再遵守,宗亲和睦早已被利益抛之脑外,此类现象层出不穷,让族人离心离德,更有甚者,还会直接断绝关系,让外人笑话。
家谱,有着明世系、辩昭穆、传教化、序长幼、敬祖宗、修和睦、启后世的作用。是当今社会的“解药”。通过家谱人们不仅能在翻阅家谱的时候,潜移默化地向祖先学习其身上艰苦创业,不断拼搏的精神,并在先祖的光芒下激励后辈奋发图强,不断努力。还能知道世系、家族成员的关系,明确辈分的大小,以此促进族人之间友好往来,和睦相处。家谱是家族的发展史,是独属于我们祖先的历史发展书籍,是家族祖先美好品德,艰苦创业的历史书籍,是家族不断繁衍,永不熄灭的传承之火,是缅怀先辈先祖,激励后辈子孙的滚烫烙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私奉献,宁静致远。
厚德载物,四言箴律。九思立德,天人合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8 07: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贵州遵义程氏修谱人明确的宗旨、目的、作用、基本素质与原则要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私奉献,宁静致远。
厚德载物,四言箴律。九思立德,天人合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8 07:5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族谱是家族史传承,它是国家史和地方志的细胞,我把当今在信息经济社会发达背景下修谱的作用界定为族人裔孙寻根的导航图、路线图、联络图、族人家庭的身份证!明白自己的脉派根源,是每一个程氏家庭的无价之瑰宝。具有以下目的作用。
族谱是家族史传承,它是国家史和地方志的细胞,我把当今在信息经济社会发达背景下修谱的作用界定为族人裔孙寻根的导航图、路线图、联络图、族人家庭的身份证!明白自己的脉派根源,是每一个程氏家庭的无价之瑰宝。家谱中的族规、家训更是教育族人尊敬、仁义、诚信、友爱、善良、谦恭、勤奋、节俭、宽容、自省等一切道德伦理的准则,修身立志、了解族史的理想书籍,是族人们沟通联络的桥梁。达到亲和力、向心力、凝聚力,使族间的广大族人进一步形成一种团结一致、承前启后、尊老爱幼、勇于进取,为家族写出新的光辉篇章。这就是修谱人必须要明确修谱的目的,作用和意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私奉献,宁静致远。
厚德载物,四言箴律。九思立德,天人合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8 20: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修谱--明确宗旨:
    简单地说:疑族、育族、兴族、强国,就是我们修谱宗旨。
遵纪守法,挖掘文化;尊宗睦族,弘扬祖德;抢救史料,振兴家族;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存疑敏感,以据细研;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详近略远,薄古厚今;章节目录,生动诠释;
生不立传,人不求全;尊重记载,实事求是;发杨明主,不搞权威;弘扬正义,低制淫邪;
追本溯源,理顺脉络;纠错补漏,完善统谱;正本清源,启迪后昆;三人行者,必有师焉;
刻苦专研,提升自我;大局为重,无私奉献;加强团结,三省自我;传承理学,耀国荣族。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私奉献,宁静致远。
厚德载物,四言箴律。九思立德,天人合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8 20: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修谱人必须要具备有起码的修谱专业知识:
要弄清楚本支系修谱、或同宗世系统谱、或同姓支系汇谱的性质,本支系修谱、或同宗世系统谱、或同姓支系汇谱在编辑上是有别的。同宗世系统谱、或同姓支系汇谱,修谱人不能主观以那一个房份支系为标准去强加于别的支系,每一个支系都有自己的传承原根记载,因此,修谱人必须以尊重历史为根本。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私奉献,宁静致远。
厚德载物,四言箴律。九思立德,天人合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程氏文化网

GMT+8, 2024-5-20 10:27 , Processed in 0.15793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