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氏文化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二程 元谭 朱卷
查看: 2015|回复: 1

试论二程“诚”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复制链接]

93

主题

274

帖子

71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19
发表于 2019-12-31 21: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试论二程“诚”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郭立珍1
(洛阳师范学院历史系, 河南洛阳471022)

摘要:“诚”是二程思想的核心,不仅是他们哲学的最高范畴,还是伦理道德的核心和修身养性的方法。发掘、继承、改造、提升二程 “诚”思想,不仅有助于理解二程的思想,而且对于充实和丰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二程;诚;启示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二程,即程颢、程颐二兄弟,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宋明理学的奠基人。在二程思想体系中,“诚”居核心地位,笔者试从“诚”为其思想的主线来考察二程“诚”思想的产生、内涵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二程“诚”思想产生的基础
1.先秦儒家“诚”思想
二程“诚”的思想源于先秦。何为诚?二程说“无妄之谓诚,不欺其次矣”[1](P 92),其意来源于《大学》的“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 [2]。二程对“诚”的发展,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将“诚”上升到哲学的最高范畴。而先秦思想家们把“诚”做为哲学概念也做了相当深刻的思考。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2](《孟子·离娄上》)孟子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即真实不欺的“诚”是天道的本质,是自然的变化以及变化的法则。所谓“思诚”就是要时时刻刻以“诚”为念,思行天道之“诚”以奉天就是人道。孟子将思诚过程作为道德个体反省的过程,“反身而诚,乐莫大焉”[2](《孟子·尽心上》),即认为道德修养是一种无须外求的自我内省的活动,通过“反身而诚”,“存心养性”,然后“扩而充之”,就可达到至诚的境界,使人道之“诚”自然合于天道之“诚”。
荀子则从外在自然与社会的关联上来阐述“诚”。他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他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天不言则人推高焉,地不言则人推厚焉,四时不言则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3](第3篇,不苟)。在这里,荀子与孟子一样,一方面把“诚”作为人道之准则,德行的基础;另一方面认为天地能以“诚”化生万物,圣人能以“诚”化育万民。这与孟子“诚者天之道也”、“思诚人之道也”如出一辙。可见,在孟荀时,“诚”已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思想范畴,并且具有伦理与哲学的双重意义。
在孟荀基础上,《中庸》对“诚”作了理论上的总结,把“诚”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诚”既是表现人间道德性的主要概念,又是自然的根本属性。如表现人间道德性意义的言论“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2](《中庸》,第19章)也就是说如果不诚身好善,就不能得到父母的欢心、朋友的信任、君主的信用。“诚”也表现为人与天的媒介。如“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2](《中庸》,第21章)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2](《中庸》,第24章)。“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2](《中庸》,第19章)。这与我们前文中阐述的孟子伦理学说中天人观的基本立场是一脉相通的。
以人求天的动力来自何方?《中庸》直接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有两处,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2](《中庸》,第1章);“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2](《中庸》,第20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人的本性是由天赋予的;第二,真诚的行动就是发挥天所赋予的人的本性的行为;第三,遵循本性的行为谓之“道”,按照“道”的原则真诚地修养谓之“教”。进一步来看,天也是遵循其“诚”的本性,从不违“道”,所以说天本身就是“诚”的。以此类推,所有的有机体都是更高层次有机体的一部分,不管其作用如何,它们的形成都是由“诚”来实现的,同时也只有遵循其内部的法则“诚”才能发挥作用。因此,真诚效仿天道的人类伦理行为只是个人通过天的赋予把自己内在的本性表现出来,除此之外的任何外在动因都是不成立的。
尽管《中庸》中有关“诚”的思想为以后伦理存在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形而上的依据,然而可惜的是它并没有被汉代儒家们积极地运用起来,反而被淹没于阴阳五行论和人格化的“天”概念里。这造成北宋学者没有现成的理论可继承,而只好直追先师孔孟,把目光转向先秦并深入研究的原因。先秦儒家“诚”思想博大精深,为宋代以二程为代表新儒学家“诚”思想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是他们“诚”思想产生的基础。
2.五代宋初出现的诚信危机、道德失范是二程“诚”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隋唐以来,社会结构和社会观念发生显著变化:官本位等级制取代了门阀本位等级制;租佃制取代了部曲佃客制度;官僚、庶民地主成为地主阶级的主体;两税法实行以后,国家与编户、主与客之间的关系有所变化;科举制度使单凭血统、门第而“四世三公”的现象荡然无存,士庶之别由主要依据门阀变为主要依据官爵、功名等政治身份。尽管这些变化与王权的强化互为因果,总体效应是强化了封建国家的支配能力,但是旧结构、旧观念的解体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失范。中唐至五代,帝王们对士大夫“名节沦丧”、寡于廉耻、伦理道德丧失殆尽的局面忧心忡忡而莫能禁。冯道一生事三姓八君,不以为耻,反自称“长乐老”。张全仪为媚事朱温,不惜妻女为之乱。欧阳修撰《新五代史》勉强凑够3个全节之臣。在五代,50余年间易5姓13君,子弑父、臣弑君层出不穷,“君臣大义”遭到严重破坏。在唐五代,由于宗教思想泛滥不讲儒家伦理,出现“弃父子、绝夫妇、灭君臣”之弊,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宋王朝的建立,面临着社会风气败坏、纲常伦理扫地、宗教冲击人文、人们的价值观念混乱等严重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中央集权统治秩序的建立,这就为那些心忧天下的宋朝士大夫提出了十分紧迫的课题。宋王朝重整纲纪的政治需要是理学出现的前提和动因。
3.宋初新儒学对“诚”概念的发展
在北宋初期在重建儒家纲常伦理方面作出杰出贡献、对二程影响较大是周敦颐,他对“诚”的作了系统总结。“诚”在周敦颐学说中,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本体论的基石之一。“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4](P60)“诚”来源于宇宙的初始状态,而且存在于宇宙运动所化生的万物之中,这里的“诚”也就是宇宙本体的代称,相当于“无极”。二是道德论的核心。在周敦颐的思想体系中宇宙本体的中心是“诚”,伦理道德的中心也是“诚”。“诚”对于自然界来说,是宇宙万物的来源,是宇宙真实无妄的本质的反映。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又是赖以维系和稳定的根本,是人类“纯粹至善”[4](P60)的本性,是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是周敦颐“社会道德伦理思想的核心”[5](P150),“圣”的主要标准。“诚者圣人之本。”[4](P60) “圣,诚而已矣。”[4](P60)“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3](P60) 所谓“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行之性。“百行”,既指人们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即是父母要孝,事君要忠,对朋友要信等;也指各种各样的事务。“五常”、“百行”的“本”和“源”,一“诚”而已,因而“诚”是社会道德伦理思想的核心。
周敦颐一方面认为“诚”是天道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又认为天道与人的本质存在着的内在依据。“诚”是区别人的行为善恶的最根本标准,“诚”不仅仅适于人,而且是“充满于所有事物”的普遍性的实体,已从道德论的范畴扩展到存在论的范畴。周敦颐的存在论是以“无极=太极”为前提展开的,即“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人是阴阳五行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万物之一,而且是“得其秀而最灵”的存在,其理由是人有“五性”即仁、义、理、智、信。作为道德范畴的“诚”,其具体内容就是仁、义、理、智、信即“五常”。而从存在论的范畴,仁、义、理、智、信是由“无极=太极”而来的人的本性,因此,“诚”不仅是从太极中派生出来的德性,同时也是贯穿于万物的核心概念。这样,天赋之命与事物的本性通过“诚”取得了统一。因此,人对“诚”的追求,就是从本质上发掘自身内在的本性,就是效仿自然属性并努力实现与自然一致的表现。
周敦颐认为,在社会上违背仁、义、礼、智、信的具体道德规范的行为就是与“诚”相背驰,而与“诚”相背驰不仅意味着违背人的本性,还意味着逆行天道。周敦颐就以“诚”为媒介把“天”与“人”统一起来,将儒教伦理存在论化,为二程理学由宇宙观到伦理学这种理论的逻辑结构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二程看来,周敦颐的理论体系本身并非完美无缺。周敦颐虽然赋予“诚”以自然属性,但是“诚”并不是直接参与自然生成的过程,这一点可以从他的始于无极的图式化宇宙论体系《太极图说》一次也没有出现“诚”的概念这一事实得到证明。将“诚”上升到最高的哲学范畴,并以此为中心构筑伦理的存在论基础的是二程。
二、二程“诚”思想系统分析
在二程的思想体系中,“诚”的含义大致有三:一是“诚”是哲学的最高范畴;二是伦理道德的核心;三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
1.“诚”是哲学的最高范畴
   针对宋朝的诚信危机、道德失范的状况,二程着眼于从哲学的高度来探讨宇宙的本源和社会伦理道德等重大问题,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天理论的哲学体系。“理”是二程思想的核心,是其哲学的最高范畴。
在二程思想中“理”具有多种含义:首先是“理”属第一性,是物质世界的总根源。他们提出“天者理也”[1](P 132)的命题,“天为万物之祖”[1](P698),即宇宙万物的主宰者和最终的根源。以理为天,理便具有宇宙本体的意义。程颐指出:“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之可闻,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1](P1253),理或道就是天,天就是理。二程常将天与理合称,说“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得之者,故大行不加,穷居不损。这上头来,更怎生说得存亡加减?是它元无少欠,百理具备。”[1](P 31)天理是无亏无欠,不加不减的独立存在,百理具备,包涵宇宙万物,“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1](P 30),二程把天理凌驾于物质世界之上,成为万物的主宰。其次,“理”是道德伦理的准则。他们说:“视听言动,非礼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1](P144)“礼者,理也,文也。”[1](P 125)“圣人,人伦之至。伦,理也。”[1](P 182)“人伦者,天理也。”[1](P 394)“礼”即“理”,而“礼”一是指社会的仪礼典章制度,不符合或违反封建等级制度的仪礼,则不看、不听、不言、不动;二是指人伦关系,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与人之间所必须遵守的伦理原则。他们说:“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1](P 77),“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无理”[1](P 77),“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1](P247),父子君臣之“理”就是为君要仁,为臣要忠,为父要慈,为子要孝的伦理观念。
这样二程就把伦理道德上升为天理,把人类社会特有的道德原则提升为整个宇宙的普遍规律,使儒家伦理学与哲学本体论结合起来,既为儒家的伦理原则提供了本体论的哲学依据,又从宇宙本体的高度论证了封建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合理性。
在二程思想体系中,“诚”与“理”属于同一概念,他们说:“无妄者至诚也,至诚者天之道也。天之化育万物,生生不穷,各正性命,乃无妄也”[1](P 822),“无妄者,理之正也”[1](P 823),“诚者无妄之谓”[1](P274),“诚者,理之实然,致一而不可易也。天下万古,人心物理,皆所同然,有一无二,虽前圣后圣,若合符节,是乃所谓诚,诚即天道也。天道无勉无思,然其中其得,自然而已。圣人诚一于天,天即圣人,圣人即天。由仁义行,何思勉之有?故从容中道而不迫。诚之者,以人求天者也,思诚而复之,故明有未穷,于善必择,诚有未至,所执必固。” [1](P1158)“诚者,实有是理也”[1](P 1163),“何为诚,何为道乎?” “自性言之为诚,自理言之为道,其实一也。”[1](P 1182)
   由上面一段论述可以看出至诚不息,真实无妄的存在“诚”,是“天道”,是“理”。“诚者”是以人求“天道”,以人穷天理者。这样,二程就以“诚”为媒介把“天”与“人”完全统一起来,将儒教伦理存在论化,上升到哲学的最高范畴。
“诚”与“理”“道”的统一还表现在,“诚”不仅参与“穷理”“入道”的过程并且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理”是二程哲学的核心和最高范畴,就决定了二程认识论就是格物穷理。在论述格物穷理的过程中,二程特别强调“诚”的作用,说“道之浩浩,何处下手?惟立诚才有可居之处,有可居之处则可以修业也。”[1](P2)程颐的学生曾经问他“如何是格物?”他说“格,至也,言穷至物理也。”又问“如何可以格物?”他说:“但立诚意去格物,其迟速却在人明暗也。明者格物速,暗者格物迟。” [1](P277)说人的智力高下只决定格物穷理的快慢,而“诚意”却是格物穷理的前提条件。“诚”怎么能决定格物穷理呢?程颐说:“不诚无物,诚者物之终始,犹俗说彻头彻尾。不诚,更有甚物也。”“诚有形,诚后便有物。”“诚则形,诚后便有物。如立则见其参于前,在舆则见其倚于衡,如有所立卓尔,皆若有物,方见。其无形,是见何物也?形则著,又著见也,著则明,是又光辉之时也。明则动,诚能动人也。”[1](P203)“不诚无物”不是说诚能生物,而是说具备了“诚”,能见物于无形,不诚则不能见物于有形,因而在格物穷理中,“诚”是至关紧要的。
2.“诚”是伦理道德的核心
既然“诚”与“理”一,是世间一切事物的终极根源和普遍法则,那么仁、义、礼、智、信、真、善、忠、孝等所有封建道德都应源于“诚,”都是“诚”的外延或具体化;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仁、义、礼、智、信皆诚也,因为“仁、义、理、智、信五者,性也”[1](P 14)。“诚”与 “性” 在二程思想中属于同一层次的本体范畴,“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1](P292),“诚”既与“理”同,那么也与“性”同。二程还认为只有“诚”才要实现仁、义、礼、智、信,说:“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1](P 16)“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所以行者一。一则诚也。止是诚实此三者,三者之外,更别无诚。” [1](P19)
“孝”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二程认为“诚”是“孝”的基础, “孝者以诚为本。”[1](P 517)孝是“父为子纲”在伦理道德观念上的反映,忠、节、信、义都是由“孝”扩大到对君臣、夫妇、朋友、主仆关系的伦理要求,二程认为“孝”是其它一切封建伦理观念的基础,“谓行仁自孝悌始。盖孝悌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之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仁义礼智四事,几曾有孝弟来?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1](P 183)二程的意思是“仁”是封建伦理道德的总纲。仁为本,孝为用,故不能把所有的封建伦理道德都归结为“孝”,但仁的表现形式是“爱”,而“爱莫大于爱亲”,如果要想成为仁者,必须从“孝悌”开始做起。
二程认为“忠”“诚”二者属于同一概念,内涵基本一致 ,说: “忠者,无妄之谓也。”[1](P274)“诚者无妄之谓”,[1](P274)“仁义忠信只是一体事”[1](P 190),“若无忠信,安得诚意?”[1](P 354)即他们认为“诚”与“忠”一也。
真善也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真”与“诚”的内涵基本一致,“真者,精诚之至也。”“真近诚,诚者无妄之谓”,所以人们常把二者联用称“真诚”。真诚是善的前提,“不诚无以为善”[1](P326),“吾未见不诚而能为善也,”[1](P 322)“明善在明,守善在诚”[1](P 85)。为人诚实守信是与人为善的前提,只有诚实的人,才能守住善良的本性。二程还说:“责善之道,要使诚有余,而言不足,则于人有益,而在我者无辱矣。” [1](P75)求善之道,不在言多,而在“行诚”。
可见,在二程的思想体系中,“诚”是一切道德修养的核心,有“诚”方有德,无“诚”则无德。
3.是修身养性的方法
  “理”是二程思想的核心,而“理”为无形的东西,圣人使“理”见无形于有形。他们认为圣人是与“理”同,说“圣人与理为一,故无过,无不及,中而已矣。”[1](P 307)有人问:“圣人与天道何异?”曰:“无异”。[1](P209)“天有是理,圣人循而行之,所谓道也。”[1](P274)所以他们认为要穷理尽性,就要学至圣人,说“言学便以道为志,言人便以圣为志。” [1](P 189)“圣人循天理而欲万物同之”[1](P 78),“圣人之道,更无精粗,从洒扫应对至精义入神,通贯只一理”[1](P 152)。圣人不仅与“理”“天道”一,还是“天道”的践行者,“天地之道,不能自成,须圣人裁成辅相之。如岁有四时,圣人春则教人播种,秋则教民收获,是裁成也;教民锄耘灌溉,是辅相也。”[1](P 280)为此,二程一生潜心追求圣贤人格。为了学至圣人,他们很注重“进学入道”之方,其中“诚敬”是他们特别推崇的修身养道之方。“纯于敬,则己与理一,无可克者,无可复” [1](P 1171),“ 学要在敬也、诚也”。[1](P 141)
何为敬,何为诚,二者有什么联系?“主一者,谓之敬;一者,谓之诚;主则有意在。”[1](P315)何谓“主一”?“主一则既不之东,又不之西,如此则是中;既不之此,又不之彼,如此则是内,存此则自然天理明。”[1](P 149)可见,“主一”是“中”、是“内”,内持中正,不偏不倚,没有任何成见。何谓“一”?“如何一者,无他,只是整齐严肃,则心便一,一则自是无非僻之奸,此意但涵养久之,则天理自明。”[1](P150)“敬”就是外貌整齐严肃,内心保持思想高度集中,排除一切外界干扰,心主一事,不能同时考虑几件事。“诚”就是一,就是一心一意、专心致志、聚精会神的意思。
关于“诚”与“敬”的关系,二程认为“诚”是本,“敬”是用,程颢说:“诚为统体,敬为用。敬则直内。诚合内外之道,则万物流形,故义以方外。”[1](P 364)“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则诚。”[1](P 127)程颐说:“敬是闲邪之道。闲邪存其诚,虽是两事,然亦只是一事。闲邪则诚自存矣。天下有一个善,一个恶,去恶即是善。譬如门,不出便入,岂出入外更别有一事也?”[1](P 185)“诚然后能敬,未及诚时,却须敬而后能诚。” [1](P 92) 敬是去恶,诚是存善,恶去善自存,反之,善存则恶自去。敬是动机,诚是效果;敬是手段,诚是目的,有了敬的功夫,才能达到诚的境界。
为此,二程非常重视“敬”的功夫,曾说:“君子之遇事,无巨细,一于敬而已” [1](P73),“涵养须用敬”[1](P 188),“入道莫如敬”[1](P 66),“入道以敬为本”[1](P 1183),“敬为学之大要”[1](P1184),“上下一于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四灵何所不至?此圣人修己以安百姓之道也。”[1](P 1271)在这里他们是把“敬”作为修身明道的方法来看待。就是说上下一于敬,便能做到上下一于诚,做到诚敬就可“明天理”,“安百姓”。
三、二程“诚”思想的现代启示
现代社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已陷入了一场深刻的道德危机,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纠缠着现代人的价值判断。在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上也出现种种不正常现象即“诚信缺乏症”,如在经济领域内,造假、卖假、行骗、违约、毁约、失信等人和事却随处可见,有的地方甚至达到了毫无信义可言的地步。在政治领域,也充斥着各种违反诚信原则的政治造假、瞒上欺下、贪污腐败等为官为利不为民的现象。文化领域内不少书商和出版社为谋取暴利而置法律道德于不顾,肆意抄袭、剽窃、盗版他人作品,造成文化市场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的混乱局面。就连一直为人们所尊崇的文化圣地——学术界,也净土不再:学术腐败。不仅如此,“诚信危机”还以其以无孔不入的势态渗入到社会生活当中,使整个社会沉浸在相互猜忌甚至敌视的氛围中。“诚信危机”不仅影响着健康、正常的社会生活,还妨碍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而“诚信”恰恰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之所以具有博大宽容的胸怀,之所以能赢得全世界人民的尊敬,与中国讲究一个“诚”字密切相联。为此,我们在立足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应努力对古代文化遗产进行理性的发扬和继承。今天,我们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回视二程理学体系中的“诚”,其现实意义无疑是积极和深远的。
“诚”是二程思想的核心和毕生的追求,认为“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丧其德而增人之怨。”[1](P 326)程颐“以至诚,开纳君相。”程颢的弟子朱光庭评价他说:“大抵先生之学,以诚为本。仰观乎天,清明穹隆,日月之运行,阴阳之变化,所以然者,诚而已。俯察乎地,广博持载,山川之融结,草木之蕃殖,所以然者,诚而已。人居天地之中,参合无间,纯亦不已者,其在兹乎!盖诚者天德也,圣人自诚而明,其静也渊停,其动也神速,天地之所以位,万物之所以育,何莫由斯道也?先生得圣人之诚者也。自始学至于成德,虽天资颖徹,绝出等矣,然卓约之见,一主于诚。故推而事亲则诚孝,事君则诚忠,友于兄弟则绰绰有裕,信于朋友则久要不忘,修身慎行则不愧于屋漏,临政爱民则如保乎赤子。非得圣人之诚,孰能与于斯?”[1](P331)
在普遍出现“诚信危机”的今天,发掘、继承、改造、提升二程 “诚”思想,吸取精华剔其糟粕,使其“诚”思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发挥其伦理道德核心对经济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不仅有助于全面理解二程的思想,而且对于充实和丰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在经济领域内,以诚为经营之本。诚信原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和保障,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石。一个成功的现代企业、企业家,不仅要遵守经济法规,而且要遵循经济伦理道德,即诚实守信等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立于长久的不败之地。在政治领域内,诚是国之宝,各级政府、各级政府职员,以诚信为原则,廉洁自律,自然就会取信于民,造福于民。在意识形态领域,以诚为本,重塑中华民族之魂─诚实守信。在文化教育领域,要大力宣扬诚实为立身做人准则,守住这片神圣不容玷污的圣堂。

最后特别指出,二程所说的“诚”,在今天已发展为不分地域、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不论人群的道德追求,可谓横贯中西、纵通南北的基本人格要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书能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反映了人们对诚实、善良等美德的普遍追求。因此,面对现今发生在世界范围内的道德危机,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真诚”、“至诚”、“心诚”、“诚实”、“诚心诚意”的美德,必定会在整个世界得到发扬光大。

注  释:
[1](宋)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四书白话注解[M].长春:长春古籍书店, 1982.
[3]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研究室编.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M].(宋元明之部上)北京:中华书局,1980.

[5]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Attempt to discuss “Cheng” thoughts
of Two-Cheng and its contemporary inspiration
Guo Li-zhen
(History Department,Luoyang Teachers College,Luoyang 471022,China)
Abstract:““Cheng”  is the key of Two-Cheng thoughts,not only is philosopical climax ,but also is the core of moral principles and the method of cultivating one’s moral charater.Exploring、carrying on、remolding、prmoting “Cheng” thoughts of Two-Cheng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not only help us undrstand Two-Cheng thoughts but also help us enrich socialist moral systems and strenghen socialist cultural and ideological progress and advance to healthily devolop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Key words: Two-Cheng; “Cheng”; inspiration


1作者简介:郭立珍(1972-),女,河南社旗人,洛阳师范学院历史系教师,历史学硕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主题

243

帖子

154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49
发表于 2020-7-29 14: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述精辟,说理透彻。二程理学本身 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其中的糟粕也是哪些机会主义分子和打、砸、抢危险分子强扣上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程氏文化网

GMT+8, 2024-4-20 17:59 , Processed in 0.15417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