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氏文化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二程 元谭 朱卷
查看: 2471|回复: 1

南康府都昌县瓦屑坝

[复制链接]

209

主题

937

帖子

258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82
QQ
发表于 2019-12-15 13: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ize=13.3333px]肖崖湾的“一砖”,指的是斯地明初有180座官窑(一说360座),窑火的烈焰烧制了一船船厚重的城墙砖,运到洪武皇帝开基的南京砌了城墙。如今,细心的游客,特别是来自都昌的游客饱览南京古城墙时,可发现不少城砖上的铭文有“南康府”“都昌”字样。而这样的650余年前的古朴城砖,就烧制于肖崖湾。明代初年,朱元璋下令江南、湖广地区为南京城墙烧制城砖,那时朱元璋就在实行类似现在的“终身责任制”的管理模式。朝廷要求城砖烧制出来后,其产地所属的府州县、督造官吏、烧砖民工的名字信息都被作为铭文,刻在城砖上。多的铭文达56个字,以便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倒查有据。南京城墙号称“世界第一城垣”,蜿蜒盘旋逾35公里,至今有25公里的城墙遗存保存基本完好。据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编纂的《南京城墙砖文》一书,附录的“明南京城墙砖产地表”载录,南京城墙砖的烧造,涉及34个府180余个州县,其中江西占11个府。南京城墙砖的三分之一来自“江西造”,都昌县所在的南康府赫然在列。小小的城砖,见证了那个时代的工匠精神,也在漫长的岁月中见证了历史。明城墙砖本身就是一部可读的历史,附载着许多历史文化信息。在肖崖湾村中一棵百年古樟下,是村民理事会理事长詹秋生的老宅基地。老宅当年就出土过十多块城墙砖,每块长约40cm、宽约18cm、厚约12cm,重达20公斤,四行铭文。不少村民早年用收存的城墙来砖砌猪圈。
[size=13.3333px]肖崖湾的“一砖”,指的是斯地明初有180座官窑(一说360座),窑火的烈焰烧制了一船船厚重的城墙砖,运到洪武皇帝开基的南京砌了城墙。如今,细心的游客,特别是来自都昌的游客饱览南京古城墙时,可发现不少城砖上的铭文有“南康府”“都昌”字样。而这样的650余年前的古朴城砖,就烧制于肖崖湾。明代初年,朱元璋下令江南、湖广地区为南京城墙烧制城砖,那时朱元璋就在实行类似现在的“终身责任制”的管理模式。朝廷要求城砖烧制出来后,其产地所属的府州县、督造官吏、烧砖民工的名字信息都被作为铭文,刻在城砖上。多的铭文达56个字,以便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倒查有据。南京城墙号称“世界第一城垣”,蜿蜒盘旋逾35公里,至今有25公里的城墙遗存保存基本完好。据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编纂的《南京城墙砖文》一书,附录的“明南京城墙砖产地表”载录,南京城墙砖的烧造,涉及34个府180余个州县,其中江西占11个府。南京城墙砖的三分之一来自“江西造”,都昌县所在的南康府赫然在列。小小的城砖,见证了那个时代的工匠精神,也在漫长的岁月中见证了历史。明城墙砖本身就是一部可读的历史,附载着许多历史文化信息。在肖崖湾村中一棵百年古樟下,是村民理事会理事长詹秋生的老宅基地。老宅当年就出土过十多块城墙砖,每块长约40cm、宽约18cm、厚约12cm,重达20公斤,四行铭文。不少村民早年用收存的城墙来砖砌猪圈。
[size=13.3333px]百
[size=13.3333px]肖崖湾村的“一瓦”,指的是瓦屑坝。“瓦屑坝”,又称“瓦燮坽”“瓦西坝”“瓦集坝”等,“瓦屑坝”最初状摹的,就是用废弃的砖瓦在鄱阳湖边堆积成坝。后来的“瓦屑坝”成为与“大槐树”齐名的中国古代移民圣地,有“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之说。朱元璋1368年建立起大明王朝,为了有效治理国家,对因战乱、灾荒逃离,人口锐减的皖鄂地区进行大移民。瓦屑坝本是鄱阳湖畔的一个古老渡口,是明初江右民系移民安徽、湖北等地的集散中心。当朝官兵将被安排移民的对象聚集在瓦屑坝,然后上船,过都昌,经湖口,入长江,遣送至安庆府等目的地。因年代久远,移民后代随着传说递减,逐渐淡忘了具体祖籍地,对故乡的眷恋定格于“瓦屑坝”。清代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晚清风云人物李鸿章,北洋政府总统段祺瑞,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陈独秀,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等,皆是瓦屑坝移民后裔。据历史学家葛剑雄考证,有210万移民从瓦屑坝乘船出发,开始了移民人生。多史料载录,瓦屑坝具体定位于江西鄱阳县的莲湖乡,鄱阳是古饶州府所在地。瓦屑坝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大移民的壮丽情景,也目睹了移民的激烈抗争的悲壮场面。鄱阳县近年来瓦屑坝文化研究风生水起。2017年底,鄱阳县本土作家程晖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赶散》,以小说的方式,对瓦屑坝文化进行了解读,展示地域文化魅力。
[size=13.3333px]村理事长詹秋生指认瓦屑坝遗址地
[size=13.3333px]实际上,瓦屑坝不只属于鄱阳县。移民的祖籍地多分布在江西饶州、南康两府各县,都昌、乐平、南昌等地都有“瓦屑坝”之称,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当年的瓦屑坝就在都昌。合著过《中国移民史》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曹树基,2010年两度赴都昌考察鄱阳湖区移民史。都昌一些姓氏的宗谱上出现“瓦屑坝”的记载。都昌的“瓦屑坝”在肖崖湾,那时叫“砖塘湾”。当年设在都昌的官窑对制砖工艺要求严格,砖土要在泥塘赶水牛踩踏,踩熟后才能制坯,“砖塘湾”应运而生。当年移民出发的瓦屑坝,经鄱阳湖泥河淤积,被湮没得难觅踪影。肖崖湾在1998年那场百年未遇的大水之后,实行“平垸行洪,退田还湖”,门口堰被向春坝横亘,坝上堆积着丰水季节载运来的建筑用砂石。昔日的瓦屑坝早不见坝形,人们只可踏着湖滩在心底凭吊。肖崖湾的村民指着初夏一片碧绿的醉人草滩,告诉说从李公咀到陶基山,汪水的那方就是瓦屑坝。瓦屑坝已从人声鼎沸归于寂静了。
[size=13.3333px]音符亦真亦幻“军师冢”肖崖湾一代代村民,讲述着这么一个故事:肖崖湾始祖詹邦锦的五世祖有兄弟四人,分别取名德渊、德清、德溟、德海,兄弟四人与陈友谅的军师何野云相交甚密。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朱元璋的军师是留芳史册的刘基,又名刘伯温;陈友谅的军师是邹普胜,后化名叫何野云。陈友谅战败中箭身亡,何野云在肖崖湾村一带隐居下来。他精通玄学,善卜天机,懂土木之艺,靠给人勘舆行世。何野云问詹氏兄弟是要“财旺”还是“人旺”,詹氏兄弟言称心慕“人旺”。何野云为和合一带詹姓择良地而居,瓜瓞芃芃。何野云择吉地每每不同凡响,与肖崖湾紧邻的枫树詹村一户人家,请了何野云定向择基而建,一年后邻居家大火,连烧18间居室,偏漏这户人家丝毫无损。肖崖湾的四兄弟感念何野云为詹氏家族的兴旺所做的一切,嘱咐后世将他们的墓与“何军师”的墓并列一排安葬,且皆不立墓碑。这样詹氏后裔前来祭祖时,就不会对何野云这个他姓之冢弃而不祀了,以此作为对何野云的报恩。五人并冢据说在李公咀的坟峦里,老一辈的村民还记得1949年前后,有一级级的石阶通往山峦,现在蕤葳枝条已阻隔进山峦之道。
[size=13.3333px]“军师冢”树峦地
[size=13.3333px]何野云也算元末的一个风云人物,“百度”可查到其人相关资料。对于他在陈友谅战败后的去向,史料载录的是何野云在兵败之后,担虑遭到朱元璋的追杀,便化作乞丐,逃亡至潮汕一带。何野云本是道人出身,上知天文,下识地理,在民间称为“跳蚤仙”。潮汕一带建庙供奉野云仙师,又称龙尾圣王,当地并有何野云之墓。何野云的身世扑朔迷离。肖崖湾村民口口相传的“军师冢”言之凿凿,只等有兴趣的历史学家去考证真伪了。
[size=13.3333px]在肖崖湾一带,有朱元璋、陈友谅大战鄱阳湖的遗迹不少。肖崖湾东南方向约10公里处,朱袍山的故事很是真切。朱袍山是鄱阳湖中的岛屿,由“猪婆山”改称“朱袍山”,“战败而名”说称朱元璋在康郎山失利后,陈友谅一路追杀至此山,但见山上晒着一件湿漉漉的战袍,朱元璋已更衣悄悄逃失;“战败而名”说称朱元璋在此山如遇神助,指挥与陈友谅交战势如破竹,大获全胜,朱元璋长舒一口气,这才发觉汗水已浸透衣袍,于是便脱下战袍就地晾晒。朱袍山附近有大小六座岛屿相连,山上1960年代有十余户居住,都是和合当地詹姓村庄各派一户人家,居住在山上看守祖业而聚。枫树詹村的詹来火在1970年代,作为领队曾在朱袍山带着和合公社各大队派来的九位民工在朱袍山采石一年,岩石用船装运去护堤除险。朱袍山十余户人家因山而聚居,村民的生活方式却是因水而渔。詹来火记得那时岛上请了个代课的熊老师,教四、五个孩子读书,村民的四、五亩菜园地是在与主山相连的一座小山上,驾舟而通。朱袍山上的人生活出行十分不便,还时常遭先前强山一带渔民侵扰,于是朱袍山村民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先迁至大前何家附近,复迁至大前村现村址,有村民30余户。如今,四面环水的朱袍山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成为鄱阳湖旅游观赏蓼子花、拍摄候鸟的好去处。
[size=13.3333px]村头初夏碧绿湖草
[size=13.3333px]肖崖湾的瓦屑坝,在历史的深处若隐若现,“洪武赶散”的人潮中显出几多神圣;肖崖湾的“军师冢”,安逝的是漂泊异乡的灵魂,长存的是老表笃义的秉性,亦真亦幻处满是神秘;朱袍山上朱元璋战胜也好,战败也罢,讲述的是“流血漂橹”的神奇。这一幕幕,演绎着一代王朝的构建,一顶皇冠的铸就。如今的肖崖湾,雄鸡啼晓、渔舟唱晚中,寻常人家在太平盛世生生不息。
[size=13.3333px]村生态文化广场

立字派(辈)从本村始祖立鹏公开始
千、辛、三、百、再、仲、庆、春、孟、信、邦、程、伯、文、子、思、立(嘉)、锡、大、相、光、明、道、宗、孔、孟、周、宣、受、爵、功、建、南
微信chsc0792    QQ 1242029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主题

937

帖子

2582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82
QQ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5 13:41:45 | 显示全部楼层
[size=13.3333px]江西瓦屑坝只是个中转地,并不是祖先的居住地,明初政府大规模组织移民,在瓦屑坝登记造册。各位如想寻根,应该从家谱中寻找更为详细的信息,特别是谱序,应该仔细研读。
[size=13.3333px]我们这支的情况:据老人口传,元末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鄱阳湖,为避免战乱,我支族人从江西鄱阳瓦屑坝迁至安徽,始祖王源,先居安徽太湖县青龙岗,后迁凤栖冲(凤栖冲原属太湖县,后区划改制,今属望江县),世居至今,为三槐后裔。但据康熙十六年谱文《续修王氏琅琊太原本末同异辨》,称是“从鄱阳大姑塘而迁”。至十四世,族大人众,所以道龙公携子迁至今潜山县,也是笔者出生地,传至今已有12世,按辈份,本人为凤栖王氏23世。现我支全部为王姓,人口约200人。望江县凤栖冲也有同宗近千人,且迁出去的人不在少数。(据长辈说,凤栖冲那边有祠堂一座,保存完好,并有不少珍贵的谱牒资料,但笔者由于在外地工作,未曾去过,待下次回乡探亲,定会拜访。)至于三槐堂始祖王祐至我支始祖王源的迁徙及世系情况,宗谱上也有所记载,但不尽详细。据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谱序,“王祐植三槐,五世书香,传四世至文显,任陕西清水县教转都昌令,后居中堡长平港,至九世有宁廿者同兄弟由长平而始居东山,时称东山王氏。”其弟宁廿四之孙即为我支源公的父亲。道光年间《王氏宗谱》记录的源公传承世系:祐公,生子三:懿(字子孝)、旦(字子明)、旭。旦公,生子三:雍(字仲威)、素、恢。素公,生子一:巩(字子常)。巩公,生子三:文明、文升、文显。文显公,配曹氏,生子三:太乙、太二(配石氏)、太三。太乙公,配吴氏,迁居江西都昌中堡东山,生子二:平二(配陈氏)、平三。平三公,配伍氏,生子一:景二。景二公,配彭氏,任颖州推官。……
[size=13.3333px]所以与我们有联系的地点有:凤栖冲(在望江县)、青龙岗(在太湖县)、大姑塘(可能在九江县姑塘镇)、中堡东山(可能在都昌县都昌镇中堡村)、中堡长平港(应也在中堡村附近),再往前应是宋朝王巩的事了。我现在很想依照世代近远,依次考察这几个地方。前天在网上搜索,发现我们与金寨县王福礼他们有些联系。并与他联系上,待查清,再交流。
[size=13.3333px]下面是他们的相关信息: 寻根告示第104号安徽金寨古陴镇王福礼寻三房叔义公后裔 安徽省金寨县古陴镇三槐堂支系宗谱记载,属太原王氏。我支系素公之后,素生巩。巩生子三,文明、文昇、文显。文明(字光登进士),文昇(字高松)。文显(字振),生於宋仁宗天圣二年,卒于英宗治平三年,娶曹氏,夫妇合葬长平港,而任都昌县遂以居焉。生子二,蕃、林。传至67世昌隆(字宁,出长平港徙东山分孟宅)、昌学(字之,出长平港徙东山分仲宅)。 68世 福(字样庆,行克十五居东山列天宗派),禄(字祥荣,行克二十居东山列地宗派),忠(字祥仁,行克七十一居东山口,列上宗派),恕(字祥恩,号客安居士,居东山列中宗派),意(字祥瑞,号泉溪,居东山列西宗派)。73世管(字玉华)生子三,叔海、叔林、叔义,以下分三支房。长房叔海(字品珍)生子五(景文、芳、常、荣、晢)。居华山北,原居长平港。二房叔林(字品珠)生子二(景器、荣)。居华山北,原居长平港。三房叔义(字品仙)生子三(祥通宗谱)。恳寻我之三房叔义公,先居长平港,后迁华山北,再迁大圹山中宅。而通宗谱在长平港和华山北,现无法查寻,望有知情者与我联系:王福礼
[size=13.3333px]王邦跃那支也是从瓦屑坝迁出,但我怀疑他的祖上不是居住在瓦屑坝,情况和我们类似,请他仔细研读一下他们的家谱,看有否更确切的信息。
[size=13.3333px]如有对都昌王氏、瓦屑坝有研究者,可与我交流探讨,事先声明,我只对我自己这支有点研究,其它支不曾知晓。
立字派(辈)从本村始祖立鹏公开始
千、辛、三、百、再、仲、庆、春、孟、信、邦、程、伯、文、子、思、立(嘉)、锡、大、相、光、明、道、宗、孔、孟、周、宣、受、爵、功、建、南
微信chsc0792    QQ 1242029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程氏文化网

GMT+8, 2024-5-17 04:42 , Processed in 0.15787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